渗透劳动教育,让小学德育工作“接地气”
2021-01-05朱莹莹
摘 要:劳动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是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初阶段,毫无疑问,劳动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现状来看,劳动教育一直被人忽视,成为德育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需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科学的劳动教育方式,从主题活动、家校合作等方面入手,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德育工作中,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以此为重要基础,从根本上提升和發展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劳动教育;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1-0031-03
作者简介:朱莹莹(1989.10—),女,江苏如东人,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意识、习惯、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了解劳动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与道德品质“挂钩”的劳动观念,从而为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作用方面来看,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光荣,进而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拓展学生学习范围的方面来看,劳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不可忽视。但在当前阶段,教师虽然会利用课堂传递一些劳动观念,教授一些劳动技能,但如隔靴搔痒,不接地气,形式重于内涵。劳动具有实践性,因此学生必须在劳动实践中才能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家校共育的理念,以劳动实践为抓手,采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宣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劳动意识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不完全的阶段,其各方面能力还具有非常广阔的提升空间,其发展潜能可以说是无限的。但也因此,其认知能力较为有限。对此,教师应看到小学生发展的积极面,如其在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可塑性较强,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优势,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实现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塑造。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用口号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灌输爱劳动的道理。这样的方式,与学生的思维习惯相违背,而且对劳动教学没有益处。教师要走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不同的宣传形式,让学生知道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教师要利用班级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广泛的劳动教育宣传,渗透劳动教育理念。
例如,开学初,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以直接、明确的方式,向学生宣扬“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教师安排班干部负责黑板报的设计,号召学生提供有关劳动的资料。学生收集劳动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教育的实践,也实现了小学生在集体劳动中参与度的提高。学生在阅读黑板报内容时,也会受到劳动知识的熏陶,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重要性。
除了在班级文化建设这一方面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还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展现“榜样”的力量。比如,教师可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几篇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分享学生做家务劳动时的心得感悟,发表感想的学生,其劳动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回报,而其他学生阅读后也会受到正向、长远的影响。除此以外,教师每周评选“劳动之星”,选出劳动代表,为学生树立劳动榜样,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以此营造良好的班级劳动氛围。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家校联系的优势,扩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范围,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劳动品质的意义。比如,在家校开放日,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劳动楷模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或者播放劳动楷模的先进事迹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对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可见,劳动教育离不开宣传教育,学生只有懂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思考劳动的重要性,才会在内心深处萌生出劳动的意愿。教师在开展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单纯的说教式教育,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这样才能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二、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劳动担当
要想做好劳动教育工作,教师首先应明确劳动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获良好效果的,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而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那样效率太低。为了增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体验,丰富其认知,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但对于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小学生而言,其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新奇、有趣的事物上,因而单纯的劳动活动对他们并没有吸引力,加之一部分学生被家长宠溺,承担劳动的意愿不强烈。因此,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劳动规则,利用制度帮助学生建立劳动意识,强化学生的劳动责任,并利用考核指标去衡量学生的劳动成果,在劳动评比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
比如,教师合理划分班级内的卫生区域,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区域劳动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打扫要求,制订相关的奖惩规则。基于规则的全面施行,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一组划分一块劳动责任区。各个责任区由相应小组成员负责打扫,如有的小组被安排负责班级黑板的擦洗;有的小组负责班级教室地面的清扫;有的小组负责班级垃圾的清倒;有的小组负责教室外走廊卫生的清扫,还有的小组承担了班级清扫厕所的劳动任务。在清扫过程中,有的小组学生会因为过重的承担劳动任务,而有怨言。比如,承包厕所清扫的小组,由于学生对于打扫厕所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且这一区域的使用频率较高,学生不一定有耐心、有毅力投入大部分精力去打扫。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实行周轮换制,另一方面则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还可开展简短的“打扫课堂”,向学生传授打扫技巧,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去完成这份打扫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学校班级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清扫。长此以往,学生就习惯了,也会养成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品质。甚至有的学生会把好习惯带到家中。有位家长表示:有一次路人将垃圾丢在大街上,孩子捡起,丢到了垃圾桶。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了。
可见,劳动担当需要实践的机会,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技巧地让学生接受劳动,并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不易,进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更加热爱劳动,并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三、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劳动兴趣
劳动本身是辛苦的,有时因为劳动环境的脏、乱、差,劳动者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或需要做好心理建树。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参与其中,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这也是教师顺利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要想培养小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教师就要将劳动趣味化,将劳动与其他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娱乐中,感受到劳动的美好。教师还可以依托社会资源,有目的地开展“学雷锋”“植树节”等主题活动,还可以结合地域的特点,开展 “播种节”“玉米节”“地瓜节”“采摘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玩耍中、在劳动中、在节日中,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例如,暑假期间,教师利用学校划分给班级的“爱心农田”,开展 “爱心农场种植营”活动,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家长陪同指导。教师将报名参加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每组人负责“爱心农田”一周的看护。每天早上六点,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农场采摘黄瓜、辣椒等农作物,观察韭菜的生长,为菜苗浇水、除虫。一系列劳动任务下来,时间也接近中午,气温高,孩子和家长都很辛苦,流汗、脸晒得透红,但是每个人都不抱怨。学生在劳作过程中,不仅种植了蔬菜、瓜果,还认识了不少的植物,对农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四季气候变化与蔬菜生长的关系,对做农活的兴趣更浓了。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亲子采摘”“手拉手迎丰收”等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寓教于乐,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家长也乐于参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将劳动“娱乐化”不应该偏移重点,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引导,使其明确劳动的意义。如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写活动感受、画手抄报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劳动心得,实现劳动实践后的思想教育。活动过后,教师还可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爱上劳动。
可见,劳动教育不只是生硬刻板的讲解和挥汗如雨的劳动工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去体会、感悟劳动带来的快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劳动资源,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的平台,通过举办不同的劳动主题活动,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机会。
四、借助节日契机,培养劳动情感
劳动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将单纯的劳动任务与节日主题结合起来,从而升华劳动教育。这也是将劳动教育的德育功效发挥出来的一个有效途径。传统的劳动教育以说教形式为主,对培养学生劳动情感的作用不大,单纯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而一些脏累苦的劳动,也只能让学生望而却步。教师以“母亲节”“春节”等节日为契机,将学生的情感与劳动联系起来,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
例如,在每一年的“妇女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秘密任务。这一个任务是让学生观察母亲一天所做的家务,并悄悄地记录下来。在母亲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学习一项母亲的劳动本领,如扫地、洗碗、擦桌子等。在妇女节,学生起床对母亲问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这一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在放学回家后,与父亲一起承包家里的所有家务,为母亲送上妇女节礼物。事后,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妇女节那天,虽然,我只是洗了碗筷,但妈妈非常开心,原来劳动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也有学生写道:“原来做家务这么辛苦,妈妈辛苦了。”教师将感恩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母爱的伟大,也用劳动表达感恩之情。
可见,在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期间,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利用各个节日活动开展劳动,并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劳动”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浓厚的情感体验。
五、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劳动习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双方职责,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这样家长与教师才能够及时互通信息。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不同难易程度的劳动任务。教师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教师可以举办专题劳动讲座,帮助家长提升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深化劳动教育实践,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例如,开学初,教师可遵循小学生心理与年龄特点,制订一张家庭劳动清单,要求家长监督孩子在家完成,并拍摄孩子劳动视频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教師再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的肯定与表扬。这一张劳动清单中的劳动任务,是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设计的。如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清扫地面,垃圾分类,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等。二级年的学生可以清洗简单的物品,如小手帕、毛巾等。三年级的学生可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庭劳务,如擦皮鞋、洗碗、倒垃圾等。这一些具体的劳动任务,难度低、可操作性强,不仅为家长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也为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提供了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家长给学生在家的劳动进行打分,将之作为评选“劳动之星”的依据,从而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可见,家校共育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打消学生在家能够不劳动的侥幸心理,避免在学校表现极好,在家不劳动现象的出现,也能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劳动意识。
总之,劳动教育要“接地气”,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脱说教的方式,根据学情特点,设计多种劳动教育方式,通过创建不同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劳动中体味劳动的不易,锻炼自己的意志,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态度。同时,在劳动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可以使得学生的道德境界不断提升,从而实现教化育人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黎超莹.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11):32-33.
[2]董海亮.扎实开展新劳动教育 树立学生正确劳动观[J].华人时刊(校长),2021(4):24.
[3]李莹清.家班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初探[J].现代教学,2021(8):74-76.
[4]欧国雄.三位一体助力劳动教育——关于小学劳动教育具体开展情况的探析[J].新课程,2021(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