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遭家暴,她为何忍气吞声
2021-01-05费凛
费凛
我和丈夫结婚8年,家人一直认为我们夫妻感情不错,但实际上我屡遭家暴。每次被打,我都身心剧痛,但我又怕家丑外扬,哭过后只能忍气吞声关上门继续生活。
我也曾多次想过离婚。我担心离婚后回到娘家会有各种闲言碎语,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加上丈夫多次威胁我,我真的不敢离婚。
现在我只能胆战心惊地生活,生怕一不小心激怒了他。这种日子实在是很痛苦,而且我更怕因此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该怎么办?
阿云的遭遇反映了很多深陷家庭暴力的女性的困境,她们在家庭生活中遭受了极大的伤害,陷入习得性无助中,长期紧张、忧虑、痛苦,极易罹患某些心身疾病。
人们在对施虐者的暴行充满愤怒,对受害者的遭遇充满同情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困惑与不解,为何受害者不能离开那个充满暴力的环境?
心理学家勒诺·沃克曾说过:没有离开家暴的人,往往都与施虐者陷入一种被称作“暴力循环”的反复关系模式中。通常这种男女相处模式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引诱和迷惑受害者。恋爱初期,男方对女方很体贴、关心,给予女方前所未有的爱的体验。而女方在他身上也看不到一点暴力或者控制欲,或者愤怒的预兆。
第二步:孤立受害者。男人很可能为了控制女方而让她辞掉工作,不接触朋友,甚至少与娘家亲人联系。这样,女方没有了经济收入和社会支持,只能依赖于唯一的关系和唯一的那个人。
第三步:用暴力威胁受害者,并观察其反应。在实施暴力后,男方会为自己的暴行感到后悔且愧疚,在一段时期内会赎罪般的对女方疼爱有加,甚至比以前好很多倍,换来了女方的原谅,并强化了女方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男方会因自己而彻底改变。
但是家暴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发作。受害者之所以离不开施暴者,除了孤立无援以及这种病态的期待以外,还与内在的恐惧相关——很多受害者由于早年的被虐经历与体验,在成年后的两性关系中,表面上看似一心追求美好、幸福,但潜意识中会寻找被虐的熟悉感,越熟悉,感到越安全。这也是很多受害者明明很痛苦,却不断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缘故。
而实际上,忍气吞声、一次次地给对方机会,反倒助长了男方的暴力行为,造成暴力的恶性循环。
因此,一旦暴力发生,应如何应对?
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脱离暴力环境,逃出家门,还可以向家人、邻居大声呼救,也可以打110报警,要求警方做笔录,并且让对方在笔录上签字,形成威慑力。当受到严重伤害时,要到医院去验伤或到法医机构去做伤情鉴定,保存好伤痕、衣物、施暴者的凶器等各种证据。
尤其要注意在第一次遭受家暴时,绝对不能轻易原谅、忍让对方,要让他受到相应的惩罚。让他明白:暴力沟通方式对你无效。轻易原谅,只会让暴力持续、升级。
其次,受害者要回顾冲突、暴力发生时的情境,学会适时回避冲突和保持沉默,避免类似情境再次出现;平时在语言和行为上学会表达对他和家庭的感情,挖掘他的共情能力,让他理解你遭受暴力时的感受;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与他共同学习如何改善沟通模式。
最后,当暴力行为已然成为了婚姻中的固定沟通方式,双方的感情已经破裂时,要改善关系已经变得很困难了,可考虑作出离婚的决定。
随着反家暴法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害者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伤害,会鼓起勇气寻求法律、心理干预等帮助,以保护自己和家人。
阿云不妨也积极寻求亲友、法律或救助机构以及心理咨询机构等各方的帮助,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制止家庭暴力。相信你一旦拥有了强大的内在力量,就有勇气走出低谷,并能带给两个孩子健康的成長环境。
责编/刘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