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绣艺人杨华珍:与国际品牌合作、走进联合国

2021-01-05蓝草

伴侣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绣品爱马仕汶川

蓝草

杨华珍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户刺绣世家。 在当地,由于她家的绣品特别精美,很多人都慕名前来购买。而在家族刺绣文化的熏陶下,杨华珍也爱上了刺绣。6岁的时候,她跟着母亲学习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技艺。小小年纪的杨华珍,用稚嫩的小手一针一线地模仿母亲刺绣,为家人缝制衣物。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杨华珍不断地学习、摸索、钻研藏族刺绣技巧,从技艺生疏到绣的有模有样,杨华珍熟练掌握了藏绣的多种绣法,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绣娘。

那个时候,杨华珍的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贴补家用,杨华珍将自己的绣品拿到集市上出售。杨华珍的刺绣功底好,她的绣品很受顾客欢迎,每次都会被顾客一抢而空。靠着自己的手艺,她帮父母减轻了生活的压力,让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内心有追求的她,对此却并不满足,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感觉,要将这种民族的刺绣技艺传承下去,向外面的世界展现藏绣独具特色的美,就必须走出大山!

于是,她只身一人来到大城市,应聘到阿坝日报社做摄影记者。她将打工赚的钱一部分用来生活,一部分用来学习新技能。杨华珍的母亲是藏族,父亲是羌族,受父母影响,她在钻研藏绣的同时,也接触了羌绣。为了传承藏羌绣技艺,她用相机记录游历过的山水,然后将这些山水元素融入到藏羌绣中。在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她也在尝试对藏族刺绣进行创新,有一次她在理县看到了一个罩檐子,上面绣的是羌族的“天地吉祥”图案。她就把这个罩檐子拿回家,用放大镜将图案一点一点整理出来,然后再将图案进行组合,让姐妹们试绣,结果制作出来后深受大家喜爱。靠着不断的努力,她成功挖掘、整理、复制出了世代家传盘金秀等技艺。

在邛崃南宝山镇,有两个村庄是从汶川地震灾区搬迁到此的。村民常年接受杨华珍藏羌绣技艺培训,利用所学技艺在家灵活就业。

2008年,杨华珍原本计划前往西藏拍一些高原盆地的美景。可是,汶川大地震打乱了她的计划。得知家乡发生了大地震,心系灾区的杨华珍没有半点犹豫,立刻向报社请缨前往灾区救灾。来到灾区后,当满目疮痍的汶川县城映入眼帘时,杨华珍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短暂的伤怀过后,她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立即投入到了救灾工作当中。每到一处废墟,她都会大声呼喊,她希望她的声音可以让更多埋在废墟下的人得到救援。杨华珍还把自己大部分的积蓄都捐了出去,帮助灾区重建。

2009年灾区重建后,杨华珍再次来到灾区。但是,面对重建后的灾区,她的内心依旧非常复杂。因为她知道,对于绝大多数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满怀心理创伤的灾区妇女来说,以后的日子可能会更加艰难,她们面临的不单单是经济上,还有心理上的难题。看着受灾后的家乡,她一直在心中问自己,怎样使家乡在废墟上尽快恢复?总不能让家乡父老一直靠援助过日子!想到这些,杨华珍更加坚定要传承藏绣技艺,成立十字绣协会,让藏绣成为村子里的支柱产业的想法。

楊华珍在传授藏羌绣法

说干就干,杨华珍用自己仅有的3万元积蓄,成立了十字绣协会,从阿坝州带了七八个姐妹来到成都,在东珠寺街租了一间房,开了一家不太起眼的绣坊。绣坊开起来后,她到汶川、茂县、理县、黑水、小金等地寻访精通绣艺的民间艺人,动员他们与自己一起干。又在文殊坊成立“藏羌绣苑”,作为藏绣传承和保护的基地。

基地成立后,她组织、培训灾区妇女学习藏羌绣技艺,让受灾妇女能通过刺绣增收致富。一开始,妇女们学习刺绣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要学会很难,好多人都放弃了。见此情景,杨华珍鼓励姐妹们说,女人搞刺绣有天赋,你们要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在杨华珍的悉心指导下,姐妹们都学会了刺绣的基本技巧,没用多长时间,就创作出了精美的刺绣作品,并用绣品换来了真金白银。尝到了甜头的姐妹们,干劲儿越来越大,她们觉得,杨华珍为她们打开了一扇致富的门,使她们的生活过得比以前有滋味。

“藏羌绣苑”成立后不久,他们就接到了一个10万元的订单。杨华珍先在成都绣好样品,然后再拿回汶川、理县、茂县等地让当地妇女照着绣。同年她们又签订了一个75万元的大单,是在手提袋、文件袋、化妆袋和抱枕等上面进行刺绣。每次接到订单,杨华珍都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将样品和加工原料送到姐妹们手中,让姐妹们加工赶制。杨华珍的店里加工出来的绣品将现代风与传统风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绣品质量好,图案也很有民族特色,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很受客户的欢迎。依托“藏羌绣苑”订单的支撑,杨华珍带动了当地300多名妇女就业。2010年,她被评为藏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2008年至今,杨华珍在成都、汶川、邛崃各地,分别创建了“藏羌绣苑”“中国汶川藏羌绣传习所”“非遗宣传站”“大师工作室”等机构。除此之外,杨华珍每年还会在农村、社区以及各高校开设十余个培训班,多年来,她教过的学生多达3000名,其中有的增加了收入,有的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的成了她的徒弟。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级政府和家乡姐妹们的支持下,杨华珍的事业越做越好,绣品也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藏绣被列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杨华珍的事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天。

201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在南京举行了第二届世界青年大会,杨华珍凭借藏羌织绣荣获了大会的特别荣誉奖、最佳文化传承奖、最美中国手艺奖三项大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刺绣文化。这次活动实力的展示,让多家国际品牌争相与她合作。2014年,她与植村秀合作,为他们设计的限量版的产品包装充满藏族风情,神秘而魅惑,植村秀公司的设计师给杨华珍这样回复:你的设计稿,让我感到有一种永恒之美。知名咖啡连锁店星巴克也邀请杨华珍设计星享卡。

2011年的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杨华珍和60余名高级绣工一起,创作了高21米、宽15米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巨幅藏羌织绣唐卡。2013年6月17日,由杨华珍和基地的姐妹们绣制的巨幅唐卡《五部文殊菩萨》,在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殊坊会场展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唐卡艺术是藏文化的一枝独秀,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华珍说:“在唐卡的绣制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参与了进来,大家一起努力,推动了非物質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希望通过藏绣这一传统技艺,向世人展示丰富的藏文化。”

从2015年起,杨华珍每年都会带着绣品参加国际授权展,作为藏绣的传承人,她带过去的精美绣品,让更多的外国人见识到了中国的刺绣技艺。而杨华珍也通过参展,对国际的时尚元素有了更多的体验,在之后的创作中,她有意识地在藏羌绣绣品中融入了更多国际时尚元素,使藏羌绣越来越适应国际化的舞台。

在杨华珍与姐妹们的努力下,藏羌绣不但在国内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带领乡亲传承藏羌刺绣技艺、拓宽致富路奔小康的同时,杨华珍穷尽五年的时间,创作出了藏绣和羌绣完美结合的作品《莲花化生图》。《莲花化生图》的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杨华珍用高超的藏绣和羌绣手艺将壁画所讲述的故事完美地呈现在绣品上,看过的人都说这幅《莲花化生图》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凭借这幅作品,国际知名品牌爱马仕注意到了中国的藏羌绣,注意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2020年,杨华珍参加国际授权展时,她的两幅作品《莲花花生图》与《十二月花》被爱马仕以800万元的价格购买,作为爱马仕新款服装的设计图案。之后,爱马仕邀请杨华珍参与了多款新品的设计。爱马仕之所以会青睐杨华珍,是因为现如今,在国际时尚舞台上,融入中国元素的设计已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而杨华珍的刺绣能够为爱马仕的服饰增添一种独特而神秘的东方气质,给女性消费者带来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短短几年时间,她与国内外10多家知名品牌合作,其绣品的艺术授权等各种收入超800万元。杨华珍在钻研刺绣技艺的过程中,开创了“非遗授权”的垂直领域,让更多品牌和企业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为藏羌织绣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备受业界的推崇。

2021年3月,外交部发言人点赞了关于杨华珍的新闻报道,更是将杨华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多对中国刺绣感兴趣的人开始关注杨华珍,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也开始关注藏绣。如今的她,不仅带着藏绣走向了世界舞台,还创办了以自己家乡的山命名的工作室。她让更多的乡亲通过藏绣改善了生活,推动了当地政府“一村一产业”的实施,实现了帮助灾区姐妹致富的愿望。

杨华珍曾经说过:“我希望通过美的方式去传达民族融合与团结的美好情感。”现在看来,她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杨华珍十分感慨。12年非遗传承过程中,杨华珍实践出了一个满足市场需求的传习模式,还较早走上了“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的发展之路。在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的同时,杨华珍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蜕变为身家上千万的商业精英。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身处贫困山区,生活困顿的小女孩如今能站在国际大舞台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藏绣成就了她,她让藏绣走向了世界,从微不足道到功成名就,杨华珍不仅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还为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贡献。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猜你喜欢

绣品爱马仕汶川
面中爱马仕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爱马仕口红:与顶奢最近的距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皮革质感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