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首位赴南北极采访的女记者张建松:追逐梦想是永恒的坚守

2021-01-05阿枫

伴侣 2021年12期
关键词:极地南极新华社

阿枫

她不顾惊涛骇浪,多次探索南北两极,足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与南大洋,经常连续几个月生活在海上,甚至在大洋深处度过春节。她的出海航程可以绕地球好几圈,她的记者证更是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她还五次赴我国钓鱼岛领海采访。她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第一位抵达北极点的女记者,也是我国新闻界第一位荣获年度海洋人物的记者——张建松。

本文主人公张建松

张建松在极地进行新闻报道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岳西县,那里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从小,我能看到最远的地方就是层峦叠嶂的大别山。山外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让我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张建松说。

1997年,张建松入职新华社上海分社,从此,到南极去采访成为她心中一个美丽的梦。在当时看来,这个梦似乎遥不可及。因为每年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记者名额极其有限,而在新华社内部,这类国家级活动的采访机会,地方分社的记者也很难争取到。

困难并没有阻挡张建松追求梦想的腳步。从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尽管她负责的报道领域调整了多次,但她始终坚守极地新闻的报道,持之以恒地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2007年,她将自己厚厚的一本报道集寄到了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直接申请赴南极采访的记者名额。张建松十年的努力成果感动了极地办领导,特批给她一个宝贵的采访机会。

2007年11月,张建松作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跟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了。她第一次登上“雪龙”号科考船,长途跋涉来到南极后,便被那里的美景所折服:“这是一个纯白的国度,那里有连绵不断的冰山,南极的水很蓝很清,水面上漂着浮冰,南极的天很蓝很润,可以看见美丽的极光。这颠覆了我以前对南极的想象。”

那次考察历时156天,她和科考队员们一起乘坐“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大洋,四次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往返于以凶险著称的德雷克海峡,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那是一段充满激情的人生历程,是张建松十年记者生涯中最快乐、最单纯、最过瘾的一段难忘时光。她一共采写文字稿143条、发回图片450张、播发音频稿57条。这些报道先后获得了各种奖项。

去过南极之后,如果还有机会去北极,也许任何人都不会放弃。张建松也是这样。由于第24次南极报道非常成功,2010年7月,张建松跟随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前往北极采访报道。这次,张建松还有幸和部分考察队员乘坐直升机抵达北极点,成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

在人们的眼中,南北极是冰冷、孤独、绝美、荒芜的神秘之地,可是张建松却用“国色天香、落落大方的北方美女”来形容南极,用“多愁善感、美丽纤弱的南方佳人”来形容北极。之所以这样比喻,张建松说:“北冰洋是受地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快的一个地区,当我们乘坐直升机到达北极点的时候,我拍了很多照片,印象最深的是,北极点周围的海冰是未融先开的——已经裂开了。”

当新华社发出这些照片的时候,有一位海洋科学家打电话到国家海洋局问是不是发错了。这位海洋学家说:“我去过北极点,北极点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片千里冰原的景象,是一整块的海冰,不是这样四分五裂的。”但的确就是这样。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期。

还有一件事情令张建松印象特别深刻。在他们寻找北极点的过程中,“雪龙号”的船长拿着指南针,上面的指针随直升机的盘旋滴溜溜地转圈。“这种情况下,我就觉得北极点真神奇,是一个永远找不着北的地方。”

因为每次出海的机会都来之不易,所以张建松格外珍惜。她一路上详实地记录、用心去感受。在最忙碌紧张的时期,她每天都是吃着救心丸超负荷坚持工作。克服了晕船、感冒、体力不支、通讯不便等种种困难,一个人承担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记者三重职责,播发了大量全媒体的报道,张建松在考察队员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们称赞张建松是一位走南闯北的巾帼英雄,也是中国现代海洋报道领域综合素质优秀、极地考察新闻报道最多的记者。

2012年底,张建松出版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一书。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视角,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美丽的南极,其中还包含了她从事极地科学报道工作十多年,对于极地资源、各国考察站、海冰融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在书中,她有意识地将自然之美、科学之美、书写之美有机整合到一起,构筑了一幅人类探索大洋深处的浩瀚图景。这本书曾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作为一名从事海洋报道的女记者,张建松的足迹几乎踏遍东海。她曾经登上中国海监固定翼飞机亲历空中巡航;曾经到东海油气田钻井平台上采访一线工人;曾经到上海的领海基点佘山岛采访坚守的海洋观测员……张建松拍摄的照片和她的记者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作为记者,能够在某一个历史瞬间,留下一个小小的烙印,这是一辈子的骄傲。”张建松说。

2013年春节,张建松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登上中国海监137船,报道海监队员在钓鱼岛海域巡航过年。冬季的钓鱼岛海域天气极其恶劣,七八级大风是家常便饭,海面上雾气蒙蒙、恶浪滔天。在绕岛巡航中,海监船时而顶着风航行,此时船身就会前后摇晃,船头在波涛中起起伏伏;时而横着风航行,此时船身就会左右摇摆,摇摆幅度最大的时候达到三四十度,人在船上根本站不稳。

在这种极其恶劣的海况下,张建松坚持采访、写作、拍摄。她和同事们充分发挥新华社新媒体报道的优势,在网上征集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春联,在网上引起热议。由于爱岗敬业,张建松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4年的元宵节“邂逅”西方的情人节,张建松在“雪龙”号上与上海分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网联合策划了“让南极见证爱情”的活动,组织“雪龙”号年轻男船员投放爱情漂流瓶,表达对妻子的爱意和谢意,同时引起了大量网友的关注。这一浪漫的创意活动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许多船员的妻子看到报道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为了当好记者,张建松没有太多的时间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她和丈夫两地分居了20年,2020年才终于团圆。“女儿在最需要妈妈的时候,我不能在她的身边,这让我感到十分愧疚。”

有一天,女儿拿着学校发的一本书,指着封面问:“妈妈,这是你拍的照片对吧?我跟同学们说是你拍的,他们怎么也不信呢!”看着女儿骄傲的神情,张建松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在那一刻她感到,当记者,是她人生道路上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2020年,張建松原本有一个计划,争取随中国科考队第三次去南极采访。然而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她的愿望最终落空。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让她可以静下心来撰写《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这本书于2021年6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字数超过40万字,收录照片近400张。著名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称之为“海上《徐霞客游记》”。

这20多年在极地与深海大洋里的采访,让张建松感悟最深的就是:“我们生活的大陆被大洋紧紧地包围着,所以我们都是地球的岛民。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地球,你就会深刻地发现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特别狭小,地球特别脆弱,需要我们保护,而全球人类真的就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命运共同体。”

2021年春节期间,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也举行了张建松的南极图片展,宣传“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理念,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此外,张建松还应邀到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市科协、上海闵行区政协等单位做报告,从不同角度宣传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成果,为提升海洋的公众影响力、增强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做出了贡献。

2021年11月8日是第22个记者节,张建松被评为新华社十佳记者,她动情地说:“记者就是应该永远在路上、在基层、在一线、在人民群众中。从1997年入职到现在,24年的记者生涯和采访报道,让我深信,无论多大的新闻事件,人始终都是新闻的灵魂;让我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对工作负责、对真理坚守、对梦想追求。”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猜你喜欢

极地南极新华社
可怕的极地雪融
在极地盖房子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极地之星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南极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