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堂”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1-01-05季丹林榕
季丹 林榕
摘 要:“互联网+课堂”是“互联网+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系统全面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精准教改和学生个性化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互联网+课堂”教学全过程,从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拓展三阶段出发,构建了14个一级指标及34个二级标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具体课程为例进行应用实践,以期为不同学科专业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质量;评价指标
一、“互联网+课堂”的概念与发展
自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互联网+”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互联网+”指的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各个社会领域中的融合与应用。它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相连,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的过程[1]。
“互联网+教育”是对教育领域的新革命,它不仅仅是指教育的网络化或者在线教育,而是对教育主体、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形态、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深度改革。“互联网+教育”是以教育为本位、辅以互联网工具、思维促使教育活动最优化的过程[2]。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在“互联网+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互联网+课堂”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实效,并通过信息化评价分析反向促进教学整改,是当前亟须探索的教改方向。
二、“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
“互联网+课堂”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它能有效实现静态资源与网络资源的融合;线下课堂与线上网络教学的融合;课内被动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的融合;基础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合的一场教学改革。针对课堂实施全过程,如何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并为教与学提供反馈信息,保证教学的规范化及科学化,是“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目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无法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也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前,发展性教学评价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成了研究主体。余胜泉[2]提出教学评价中应使用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俞佳君认为,判断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3]。商发明认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可见,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规范化、科学化,评价的主体侧重于以学生为主,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上,评价质量也从关注教学效果转换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评价标准的差异化
“互联网+课堂”区别于传统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一点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辅以分层次教学、项目驱动、情景教学等方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仅着眼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需考虑学生个体化差异,最大程度上以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互联网+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作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提升,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因此,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应以学生为主,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评价等。同时,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企业导师参与课程顶层设计已成常态,企业案例的引入和仿真项目的实施也成为课堂实施的重要环节,加强企业导师的参与及评价,对于教学诊断与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强调学生、教师、企业导师等主体多元化,促使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全面丰富。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涉及线上线下多个教学环节,比如线上平台中的学生参与度、视频观看次数、测试、发言等形成性评价;比如线下以小组协作、竞争等形式开展的项目实施、仿真训练等过程性评价;比如企业导师对于仿真项目的点评与指导;比如PBL情境教学法中的自我评价、小组测评、小组互评等。
(四)评价内容全面化
新时代“互联网+课堂”不仅要融入专业学科前沿思想及成果,还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因此教學评价环节,除了完成学生知识技能的评估,还应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协作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评价结果可行化
教学评价指标除了线上平台中可记录的反馈数据外,还需合理设置针对能力考核的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可评性,通过量化的考核数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设置是否合理等,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精准诊断与改进。
四、“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结合在线学习平台,以“单片机技术”课程为例,综合考虑线上线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探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互联网+课堂”教学全过程
根据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属性,结合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其一,课前导学。教师通过在在线学习平台发布微课、动画、技术手册、前沿科技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开展知识的系统预习;学生对照任务单完成导学及测验,掌握本课程对应知识技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兴趣方向,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其二,课中研学。采用“引—学—验—析—定—练—查”七个步骤,贯彻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理论部分通过情境引入明确任务需求、通过知识解析解决理论盲区、通过课堂测验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为后期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实践部分通过小组协作、岗位分工、角色互换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任务解析、解决方案的确定、实操或仿真的训练,最后通过故障排查,进一步考查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其三,课后拓展。教师针对前两个阶段的综合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发布拓展任务及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教”的精准化和“学”的个性化。
“单片机技术”教学实施全过程图
(二)明确“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的逻辑框架
基于“互联网+课堂”的教学实施全过程,教学评价采用“线上线下并重、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教与学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共同实现教学质量的整改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其一,课前学情分析。通过前序任务的数据反馈及课前导学测试等线上结果性评价,有针对性地抓取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预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有效驱动教与学。
其二,课中实时监测。以项目化教学为主,通过理实一体七步骤开展教学,每个环节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状态、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面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以及缺陷,明确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偏好,实现精准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其三,课后反馈提升。通过线上线下课后拓展项目,完成综合学习评价,辅以学习预期及满意度调查,实现教学质量反馈及学生学习增值评估,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三)构建“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互联网+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仅体现在线上线下的教学全过程,针对学习偏好、学习进程、学习产出、学习增值的评估,同样也要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大数据管理与预测分析,以更科学、全面、合理的方式实现教学效果评价。本研究从课堂实施全过程出发,结合评价逻辑框架,采取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观测点等方面构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阶段,具体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比如表1所示。
课前阶段包括投入度、参与度、学习能力、导学测试4个一级指标,对应登录平台次数、观看视频次数等7个二级指标。评价方式以在线平台的结果性数据为主,在第一阶段占比70%。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态,为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奠定基础。
课中阶段包括学习能力、协作创新、投入度、贡献度、项目实施测评、素质提升6个一级指标,对应任务实施效率、作品展示效果、课堂测验结果等21个二级指标。评价方式以课堂项目实操或仿真等过程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在团队协作及竞争的环境中,完成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及教师评分,全方位掌握学生知识技能提升情况。同时,教学环节中也增加了学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以及劳动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培养,通过、点评反馈、互评互助等方式,加强课程思政的浸润。总结性与过程性评价占比如表2所示。
课后阶段包括项目拓展、能力提升、学习反思、自我效能感4个一级指标,对应拓展项目完成度、企业导师指导点评等6个二级指标。教师和企业导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推送拓展项目及个性化学习资料,学生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辅助资源学习进度、工作日志撰写以及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学习动态,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五、“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本研究以“单片机技术”课程为例,基于在线学习平台,实施“互联网+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样本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9级124名学生为对象,严格按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14个一级指标及34个二级标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数据采集。将全过程学习数据和学习结果数据导入SPSS进行克隆巴赫(Cronbash’s Alpha)可靠性分析,克隆巴赫信度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看出,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7,证明构建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结语
本研究从“互联网+”背景出发,明确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课堂”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以“单片机技术”为例,规范了“互联网+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明确其对应的逻辑框架,并从多元评价主体、多样评价手段、多种指标观测点等全方位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构建了具有可执行性、可量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经检验,该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可作为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秦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互动相融教学模式的建构[J].郑州师范教育,2016(5):1-6.
[2]余胜泉.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学评价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2003(01):33-37.
[3]俞佳君.以学习为中心:高校教学评价的新范式[J].高教探索,2016(11):11-15+20.
[4]商发明.课堂教学评价新理念:以学评教[J].教育科学研究,2004(01):20-23.
[5]郭建东.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成人教育,2020(12):19-25.
[6]杨阳,孙鑫,陈磊.混合式课程教学评教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创业,2020(11):146-149.
[7]陈玲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学习评价机制探讨[J].科技文汇,2020(34):65-66.
[8]王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0):155-15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课堂”的組织实施、考核标准与激励办法研究(2019JSJG612);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效果分析(编号:19JY108)
作者简介:季丹(1987— ),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林榕(1978— ),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