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分析
2021-01-05王天育
王天育
母乳喂养是母亲以自身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方式,可使婴儿而得到更好的营养,对新生儿发育有重要作用,可促使婴儿免疫力增强、智力增长,减少婴儿猝死、肥胖、病发过敏性等病症发生,促进胎儿健康成长[1]。同时母乳喂养也是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喂养方式,但因产妇产时体力消耗、心理负面情绪、对母乳喂养保健知识不了解、爱美等多种因素的干预,造成产妇产后泌乳、喂养等情况不理想,从而使临床婴儿母乳喂养率显著下降。但母乳作为最天然的婴儿食物,可为婴儿成长提供营养、能量、液体量,同时对产妇子宫修复、母子感情增进都有重要意义[2]。因此,对产妇(尤其是初产妇)产前、产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母乳喂养率是目前的重点。鉴于此,本资料对初产妇行常规护理和全程综合护理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依据护理方法均分2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22~36(26.35±3.62)岁;孕周38~42(39.65±3.66)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6例,剖宫产24例;文化水平:小学与初中以下、初中与大专以下、大专以上分别为16例、26例、18例。观察组,年龄21~38(25.63±4.22)岁;孕周39~42(40.26±4.65)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2例,剖宫产28例;文化水平:小学与初中以下、初中与大专以下、大专以上分别为20例、21例、19例。纳入标准:(1)均为首次分娩者;(2)经初产妇、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思维正常,可正常交流。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2)意识不清或智力有障碍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4)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5)患有精神类疾病者;(6)患有凝血系统疾病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初产妇均有门诊护理人员建立个人档案,其中包含孕产史、分娩史、一般情况,详细记录产妇住址与联系方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给予母乳喂养优势知识讲解,指导产妇学习正确的喂养姿势;产妇分娩后,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并及时进行母婴接触,保持时间30 min左右。护送产妇、胎儿回病房,继续常规母乳喂养。观察组行全程综合护理干预。(1)建立小组:由本科学历、沟通能力强、专业知识全面的妇产科医护人员组成护理小组,经培训考核后上岗。(2)产前护理:给予产妇常规宣教,组织产妇参与健康教育课程,参与课堂讲座、专家座谈会,以视频展示、图文宣传手册等多个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于产前的3~4周,护理人员向产妇讲解给予胎儿母乳喂养的优势,详细讲解自身乳房的护理方法与胎儿母乳喂养的技巧。依据产妇的接受程度,待患者全面掌握后,向其讲解新生儿分娩后早期吮吸与乳房按摩等方法,从而促使乳房泌乳。护理人员可借助道具进行操作示范,并由产妇亲自操作,给予错误的产妇纠正与再次讲解,确保产妇熟练掌握各项专业知识并可灵活应用。(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针对产妇心理情绪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案,针对情绪较焦虑、紧张的产妇,应先疏导其负面情绪,然后再行健康宣教,确保产妇可得到有效学习。护理人员讲解过程中,可以宣传教育为主,可观看视频、动画与图片,促使产妇全面掌握对母乳喂养的知识,辅助产妇及早转变自身角色,同时重视产妇家属的对其的支持,增加产妇成功分娩的信心。(4)产后护理:产妇分娩后,护理人员及时让胎儿接触产妇的乳头,从而锻炼新生儿的吮吸能力,亦可促进产妇母乳分泌,同时注意胎儿的进食需求,及时进行哺乳,同时尽可能的减少产妇与胎儿的分离时间,避免奶瓶喂食,减少胎儿食用其他食物。指导产妇进行乳房护理,每天进行毛巾热敷,以无名指、中指沿乳房根部至乳晕行按摩,保持5~10 min。
1.3 观察指标 (1)以我院自制泌乳量评分表,评估产妇24、48、72 h的母乳分泌情况,其标准为:满分为3分,泌乳量充足为3分;泌乳量一般,需增加2次哺乳为2分;泌乳量少,需增加乳制品才可满足胎儿需求为1分。(2)采用自制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包含喂养知识(12道,共24分)、态度(4道,共8分)、行为(5道,共10分)多个方面,满分42分,得分与产妇喂养知识掌握情况呈正相关。(3)采用中文版母乳喂养的自信心量表(BSES)评估产妇喂养信心,共包含喂养技能、产妇内心活动等,共15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产妇母乳喂养信心越足。(4)对产妇出院的喂养方式进行随访调查,包含全程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2 结果
2.1 2组产妇泌乳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24、48、72 h泌乳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产妇泌乳量评分比较
2.2 2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及BSES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评分和BSE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BSES量表评分比较
2.3 2组胎儿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胎儿喂养情况比较
3 讨论
母乳是新生儿最天然的食物,对新生儿的智力、体格发育有重要意义,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猝死、视网膜病等事件的发生,亦对产妇产后子宫修复、母子感情增进有积极作用,其优势显著[3]。因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可有效减少新生儿的患病率;而富含丰富的牛磺酸,可促进胎儿智力发育;乳铁可传递蛋白质,进一步保障新生儿营养的摄入;核苷酸可诱导新生儿机体组织发育,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喂养方式[4]。但初产妇因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及经验,在加上自身爱美心理、乳汁分泌较为迟缓等多种因素,导致初产妇对母乳喂养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临床母乳喂养率显著降低,继而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5]。因此,针对初产妇排斥心理,强化母乳喂养意识,从而提高主动性意识深入到护理服务中,是帮助胎儿健康成长的关键[6]。常规护理的健康教育虽可帮助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但缺乏系统性指导,临床护理不佳。而针对性的产前、产后护理,可于产妇分娩前2周开始干预,向初产妇详细说明母乳喂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等知识;产后加强母婴皮肤接触,同时纠正其错误观点,增强喂养信心,加强产后乳房护理,从而加快乳汁分泌速率,进一步提高母乳喂养率[7]。
本资料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泌乳量评分、产妇母乳喂养掌握与信心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可见给予初产妇产前、产后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意识。而护理人员作为初产妇接触最为密切的医疗人员,积极加强产妇健康宣教、信心支持是其主要工作目标。由具备丰富经验、专业技能显著的护理人员对产妇实施集中宣教,从而增强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8]。同时在宣教过程中,主动与产妇互动讨论,借用视频、道具展示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孕妇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树立正确的喂养态度;护理人员鼓励、指导产妇与胎儿早期接触,并尽可能的延长接触时间,继而激发胎儿自主寻乳的本能;回到产房后给予母乳喂养指导,从而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姿势、技能的掌握,继而改善产妇母乳喂养行为[9-10]。且护理的整个过程需保持循序渐进且连续,促使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有效提高,改善其行为。同时经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随访,观察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可见加强产前、产后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母乳喂养率。
综上所述,给予初产妇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及喂养信心,促进产后泌乳量增加,提高临床母乳喂养率,促使新生儿健康成长,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