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1-01-05王杰莹
王杰莹
慢性精神分裂症为异质性综合症,涉及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功能障碍,该病迁延难愈,具有反复发作特性,严重时可致残。临床常采用抗精神药物系统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但恢复期患者伴随悲观、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等负性心理,自身幸福感低下,加之脱离社会,必要的社会功能得不到锻炼恢复,影响康复进程,难以回归家庭和社会[1]。因此为改善患者负性心理,促进其康复,帮助其回归社会,给予规范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鉴于此,本资料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女20例,男26例;年龄20~60(42.31±7.42)岁;病程5~12(7.49±1.28)年;文化程度:小学17例,初中11例,高中至大专11例,本科及以上7例。观察组女21例,男25例;年龄20~61(42.18±7.35)岁;病程5~11.5(7.27±1.18)年;文化程度:小学18例,初中13例,高中至大专10例,本科及以上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当前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中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病情处于恢复期,意识清醒;患者及其家人知情本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伤;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者。
1.3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性治疗。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及监督、一般生活照料、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1)“愉快因子”回输护理:护理前,以访谈方式收集患者“愉快因子”,即使患者感到积极向上的个人经历。自护理当天起,以“愉快因子”为主题进行交流,给予肯定和鼓励,刺激其产生正向心理,25分钟/次,早晚各1次。(2)认识和运用积极特质:通过问卷测量等方式引导患者识别自身性格优势,并想象自己最好的状态,帮助其全面了解自我,建立积极自我意识。(3)感知和欣赏积极体验:观看亲情、友情等电影,培养感恩情怀,鼓励患者记录值得感恩的经历,以感谢信等方式向他人表达感恩;开展书法、绘画、园艺等兴趣班,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获得心理体验,提升幸福感。(4)训练和养成积极思维:采取希望疗法,通过书籍、影视观看、交谈等方式理解希望的内涵,鼓励其回顾自身成就并建立可实现的小目标,帮助其探索目标实现路径,协助其克服困难。幸福感疗法,回顾体验到幸福感的最佳情景,识别幸福感中断的思维想法,给予错误信念纠正。2组均干预2个月。
1.4 评价指标 (1)幸福感:于护理前、后,依据幸福感进取者问卷(HEIQ)[3]进行评估,量表包含幸福感、自我肯定、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目标管理6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范围1~5分,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越高。(2)社会功能:于护理前、后,采用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4]进行评估,含12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分值范围0~48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功能越好。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HEIQ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HEI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幸福感、自我肯定、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目标管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HEIQ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SPI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SS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SP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SPI评分比较
3 讨论
当前人们面对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部分人因缺乏合适的发泄渠道,引发精神分裂。常规药物治疗虽可缓解、控制病情,但回归正常生活还需患者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恢复期患者存在情感淡漠、消极退缩等状态,严重影响其正常恢复,因此除药物之外,临床治疗还需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5-7]。
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幸福感、自我肯定、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目标管理评分,SSP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见积极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获得积极情绪,提升幸福感[8]。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密切联系,愉悦因子回输干预中通过肯定、鼓励患者某些表现,提高其面对生理及心理创伤的勇气和自信心,从而增强其社会支持情感及认同感[9]。积极的人格特质尤其是性格优势干预是一种个性化干预策略,通过识别优势,想象最好状态,提高患者对自我积极认识,进而帮助重建自信心,为康复回归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感恩是积极体验的重要部分,开展活动来帮助患者感知、欣赏世界,在感恩练习中获得积极情绪,提升幸福感。针对患者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及培训可帮助患者获得心流,即全身心投入时可获得的最愉快的巅峰体验。思维方式不仅是人对行为后果的预期看法,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积极的思维包含希望和乐观。采取希望疗法,可向患者灌输希望,进而通过克服困难、完成目标,提升积极的行为动机,培养其面对困难的积极信念。幸福疗法中,引导患者理性分析幸福感的来源和中断因素,从而促进其改变对幸福的信念和态度,促进其产生积极行为。
综上所述,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可提升其幸福感,帮助恢复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