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为五脏之贼”谈慢性病的针药调理※

2021-01-05张新普马碧茹伦志坚傅杰英

河北中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针药五脏慢性病

张新普 马碧茹 王 瑾 伦志坚 傅杰英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治疗科,广东 广州 510510)

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绵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涉及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随着现代人生命观、健康观、养生观、疾病观及治疗观的改变,对于慢性病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对症治疗逐渐演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策略,注重疾病发展的因果关系,拓展了疾病的治疗思路[1]。中医学以其独特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等理论体系,从整体出发,在慢性病调治中具有明显优势[2-3]。“肝为五脏之贼”是说肝脏为病,不但表现为本脏的病变,而且还会影响其他脏腑,且在肝病症状表现不明显时,其他脏腑可能已经出现症状,其贼性可潜藏在疾病进程的各个阶段,对疾病的正常判断造成干扰。因此,在诊疗中若能及时识别并抓住肝贼作乱的细微征兆,框定肝脏为病,或疏肝,或抑肝,或泻肝,或养肝,协同擒捉肝贼,从而调和五脏虚实,调节六腑寒热,燮理阴阳上下,斡旋升降出入,达到保命全形、延年益寿的目的[4]。现从“肝为五脏之贼”入手,探讨慢性病的针药调理,具体如下。

1 肝之复杂禀性

中医学认为,肝五行属木,与胆相表里,有主藏血为体阴、行疏泄而用阳的生理特点,故而禀性复杂。

肝为刚脏,性如东方风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条畅全身气机,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百病不生,千疢不临,万祸不值[5]。如清·林珮琴《类证治裁》言:“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肝者,贯阴阳,统气血,居贞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

肝为五脏之长,能生养五脏,激发十二经脉。如清·张璐《张氏医通》言:“肝藏升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著。”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言:“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无病。”

肝主疏泄,条畅七情五志,治疗九气之为病。如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言:“司疏泄者,肝也。” 清·魏之琇《柳州医话》言:“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盛,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肝生血气,藏血舍魂,是肝功能发挥的基础与保障。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言:“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灵枢·本神》言:“肝藏血,血舍魂。”清·唐宗海《血证论》言:“肝之清阳,即魂气也。”

肝内寄相火,萌发元阳之气,为人体前后之护佑。如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言:“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清·莫枚士《研经言》言:“元阳者升于春,春时阳半在下,阴半在上……春应肝,故肝为怒。”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

肝似统领三军之将官,具攘外之能,安内之功。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灵枢·五癃津液别》言:“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肝主经筋,罢极之本,司全身运动之用。如《素问·痿论》言:“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言:“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宣明五气》言:“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总之,肝木所处五行生克制化的环境中,其气敷和,则心火升明,脾土备化,肺金审平,肾水静顺,五脏调顺,周身通泰,如此则“五脏以肝为贵”;如若自伤,上冲犯心,横逆克脾,直逆侮肺,下陷扰肾,则五脏皆被累及,人身难以安和,如此则“五脏以肝为贼”[6-7]。

2 “将军”转变为“贼”

肝自古就是杂病、慢性病的病源和治点,古今医籍和临床大家对肝的病理论述较深入,认为肝病最杂治法最广[8]、肝为诸脏之贼[9]、肝为万病之贼[10]等,临床所见杂病或慢性病由肝所致者相当广泛。当疾病百方不效或久治不愈时,就应及时调整诊疗思路,转向从肝脏、肝经角度出发,施以调肝之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促使作为“将军之官”的肝转变为“贼”,也需要一定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生活因素的影响,有其必然的条件[11]。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外侵,致病以外感病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人与人互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使病自内而生,以内伤杂病为主。生活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制、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久坐不动、嗜食油腻高脂等,都可无形中增加肝脏负担,导致肝功能失衡。临床上外感与内伤往往相伴而生,或伤肝,或损肝,致肝脏生理功能或不及而偏衰弱,或太过而偏亢盛,从而贼性显露,对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2-13]。

3 “贼”的蛛丝马迹

肝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易动难静,肝若有病,除了自伤本脏外,还易犯心,克脾,侮肺,劫肾,殃及五脏祸及六腑。肝是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中高度敏感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气血逆顺、情志喜怒、经带调乱、脾胃升降的影响,参与其他脏腑慢性疾病的发展,所以很多疾病虽无肝病表现,却是肝贼内应,这也是肝贼作乱的重要途径[14]。如慢性鼻炎、耳鸣、梅核气、慢性咽炎等耳鼻喉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色斑、痤疮、银屑病、慢性湿疹、慢性神经性皮炎等顽固性皮肤病,不孕症、子宫肌瘤、腺肌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疾病,这些疾病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均可因情志不调,或肝气不舒,或肝阴不足,或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致发病,或病情波动,或病情加重,具有隐匿肝贼性出没的端倪,却又并非直接的肝系疾病而容易被各种元素所遮掩。慢性病病因纷杂,症状交错,治疗千头万绪,但如有肝贼或凸显于外或潜藏于里的捣乱,如何抓住其蛛丝马迹,辨证精准度不会被干扰,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策略并能精准施策,需要医者具备较敏锐的职业慧眼,从些许轻微的症状或体征中察觉并捕捉到其体现的临床意义,从而寻求恰当的切入点。一般表现是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的弦象,或弦直有力,或弦沉有力,或弦紧,或弦细,或弦细无力,或关脉弦;经常性晨起口干、口苦,舌边明显的瘀斑、瘀点,舌苔白腻或薄黄,舌形紧凑不萎软;面部肌肤紧凑,颧骨突出,面色青黄,神情不舒展;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膈俞至胆俞的浮络明显,胸胁隐痛或胀痛;甲棱明显,灰指甲;完骨、风池、肩井、太阳穴及颞部经常牵拉紧张疼痛;颈、肩、腰、背部经常痠紧疼痛;患有脂肪肝、肝囊肿、肝血管瘤、胆结石,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形体虽瘦但血脂高;长期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疾病常因压力大或情绪失调而发病或加重。这些症状、体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透露出肝贼的苗头,需把握时机妥当捉拿,如若不注意“肝为五脏之贼”的古训,忽略日常调肝擒贼临证应对思路和措施,势必影响身体的调理和疾病的治疗。

4 针药结合擒贼

在掌握肝贼作乱的确凿迹象后,采用针药结合精准擒贼,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应先调肝,注重前因后果而有针对性的选方用药,在搭建的整个调理框架下分虚、实两端辨证,有层次、分步骤的灵活有序施策应对。

偏于肝实,首先针灸调理,方药避免用药过多过杂。舌脉实象明显,烦躁易怒者,首先行调肝实三板斧:其一取中冲、关冲等井穴或耳尖少量放血;其二取肩井、大椎及第4胸椎至第9胸椎间足太阳膀胱经进行刮痧、走罐,若痧象明显者予点刺放血;其三取胸胁期门、日月穴,或膻中,或四弯处拔罐,罐印色深紫者行刺络拔罐放血[15]。后续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期门、太冲、行间、大陵、劳宫、内关、肩井、阳陵泉、厥阴俞、肝俞、胆俞、涌泉中部分穴位组方下针施灸。肝实常伴有脾虚者,温针灸章门、脾俞;脉象弦直有力紧绷,应指柔软者,温针灸关元、肾俞、肩井。常用的调肝实方剂如下:烦燥易怒,口苦,体质壮实,舌红,苔黄,脉弦有力,属肝胆湿热,肝经实火,选用龙胆泻肝汤;形体壮实,横膈胸胁饱满,经常胀痛,大便干结或粘滞,甲棱明显,口苦,脉象弦直有力或关脉沉实有力,属邪实横亘中焦,选用大柴胡汤;肝气郁进而导致痰、血、湿、食、火五郁者,选用越鞠丸;舌苔黄腻,脉弦,睡眠欠佳,烦躁怕惊者,选用温胆汤。

偏于肝虚,宜针药结合。首先选用小号火罐依病情于肩井、胸胁、膻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拔罐,罐印色深者予轻点刺少许放血,然后取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行温针灸。肝虚不忘补脾肾,取膈俞、脾俞、肾俞、三阴交温针灸。阴虚者可取内庭、行间、大陵、阳陵泉毫针针刺,中脘、足三里、肺俞、肾俞等温针灸。常用的调肝虚方剂如下:若每遇压力或转季时,易口苦、咽干,纳差,脉弦,属轻度枢机不利,选用小柴胡汤;脉弦直,手指发凉,疾病加重或减轻与压力、情绪明显相关者,属阳郁厥逆,选用四逆散;面色萎黄,脉象弦细,属肝血不足,经脉不畅,常见于妇科病,选用当归芍药散;脉象沉而弦细,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属肝血不足,肝经虚寒,选用当归四逆汤;脉象弦细,有明显的情绪郁结,进而影响消化、食欲、月经,属肝郁脾虚,选用逍遥丸;脉象弦细无力,舌红少津,口干咽燥,属肝肾阴虚,肝气不舒,选用一贯煎。

5 小结

总之,“肝为五脏之贼”,主要是因为肝主枢机运转、气机升降,对全身气血运行、气机条畅起着关键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升降如常,经脉气血运行顺畅,脏腑功能协调。若肝失疏泄,枢机运转不利,升降失司,则不但会出现肝木本身病变,而且还会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血不通,衍生诸病。清·张璐《张氏医通》指出:“肝藏生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著。”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诊、急症类疾病大都建立了完善的诊疗体系,而慢性病的隐匿发作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从“肝为五脏之贼”入手,对临床中的慢性病施以相应的针药调理,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及康复整合于一体,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以进一步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猜你喜欢

针药五脏慢性病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针药并用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针药结合改善肾虚痰湿型PCOS激素水平的9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