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Hz阈值对评估低频型突发性聋预后的临床意义
2021-01-05梁思玉肖其珍陈果李琼伍保均
梁思玉肖其珍 陈果 李琼 伍保均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简阳 641499)
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简称突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 HL[1]。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将突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分为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1]。目前突聋的病因尚不明确,其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既往有研究显示[2],不同类型的突聋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存在差异。根据指南的定义,低频下降型突聋实际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1000Hz听阈正常,另一类是1000Hz听阈亦有下降。通过文献回顾,对于这两种类型的低频型突聋的预后是否有差异,研究甚少。因而本研究主要探讨低频下降型突聋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1000 Hz阈值在评估低频下降型突聋预后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住院部收治的68例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47例,男女比例为1:2.24,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40.2±12.35岁,小于30岁者13人(19.1%),30-60岁52人(76.5%),60岁以上3人(4.4%),均为单耳发病,左耳38例(55.9%),右耳30例(44.1%)。病程1-30天,平均6.6±5.8天。治疗前轻度30例(44.1%),中度34例(50%),重度4例(5.9%)。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我国201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且1000 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 HL[1],且高频(2,4,8K Hz)的平均值 ≤20 dB HL;②入院前未接受其他治疗;③临床资料完善,且具有治疗前后的纯音测听结果、声导抗检查、耳声发射检查;④耳部CT及头部MRI均正常。
排除标准:①渐进性、波动性、复发性听力损失患者;②合并中耳疾患者;③未按规范治疗、疗效无法判断及病例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第一阶段:所有患者均静脉推注地塞米松针10mg qd,滴入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ml qd,甲氯芬酯0.75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qd,5天后复查听力,听力恢复正常者结束治疗,未恢复正常者进入第二阶段:停用地塞米松针,继续予以前列地尔注射液及甲氯芬酯治疗,5天后复查听力检查,评估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的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显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 dB HL以上;③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30 dB HL;④无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不足15 dB HL。痊愈、显效、有效视为预后可,无效视为预后差。
1.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XCEL2016收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预后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低频下降型突聋预后情况
68例低频突发性聋患者中,42例治愈,1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82.4%,痊愈率61.8%。预后可者56例,预后差者12例。
2.2 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病程≥7天(P=0.023)、听力损失程度为中-重度(P=0.045)、伴有眩晕(P=0.029)、1000 Hz阈值>25 dB HL(P=0.007)的病人预后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预后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病人预后好坏(预后可=0,预后差=1)为因变量,以表中1有统计学差异的4个因素(病程、听力损失程度、伴眩晕、1000 HZ阈值>25dB HL)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1000 Hz阈值>25dB HL影响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31,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低频下降型突聋是我国2015年《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治疗指南》中提出的突聋分型中的一种类型。既往认为其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有别于突发性聋,称之为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LHL)[4-5]。由于我国现行的突聋指南中对低频的解释包含了1000Hz听力损失,且并未明确提出低频突发性聋是否伴有眩晕和平衡障碍,故ALHL与本文中所提及的低频下降型突聋,在定义上主要区别是前者不包含1000Hz听力损失,且不伴眩晕和平衡障碍,无自发性眼震,无眩晕发作史。因此,可认为ALHL是低频下降型突聋的一个类型,于是本研究中纳入了伴有眩晕症状的患者。
许多研究表明,低频下降型突聋在四种突聋类型中,预后最好,有自愈倾向,但也有复发倾向[1]。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低中频下降型突聋总有效率最高,为90.73%,痊愈率可达到78.16%[3]。本研究中,68例低频突发性聋患者中,42例治愈,1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82.4%,痊愈率61.8%,均低于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结果,但与我国其他的研究中的总有效率基本一致。如李庆红等报道的低频下降型突聋治疗总有效率为72.0%[6],南海静等报道的总有效率为83.05%[7]。本研究中的总有效率低于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的可能原因为纳入的患者病程长短不一,最长者为30天,而多中心研究中纳入的患者病程均在2周之内。本研究研究对象仅有68例,相对于多中心研究中205例,样本量较小,对研究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1 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univariate analysis for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low-frequency drop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表2 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inary classification for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low-frequency drop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2015年提出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中指出:低频下降型突聋由于可能存在膜迷路积水,故需要限盐,输液量不宜过大,最好不用生理盐水[1]。然而至于不同溶媒(生理盐水、糖水)对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影响,文献却鲜有报道。本研究根据溶媒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盐水组、糖水组和混合组,初步研究发现三组的疗效并无统计学差异,即不同溶媒对低频下降型突聋的疗效无影响。当然,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对于盐的摄入,患者自身的饮食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对患者饮食中盐的摄入进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文献回顾,既往关于突聋预后因素的研究非常多,比较公认的影响因素有主要集中在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病程长短、是否伴有眩晕这几方面,对年龄、性别、是否伴有耳鸣、耳闷以及基础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睡眠等尚有一些争议[8-13]。然而,对各个不同类型的突聋的预后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存在一些差异。李庆红等[6]报道的低频下降型突聋的预后影响因素有年龄≥45岁、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7天、耳聋程度重、眩晕、治疗起效时间≥3天;南海静等[7]的研究认为年龄、发病时间、是否伴有眩晕、高血压及糖尿病是低频下降型突聋的预后影响因素;Chi Kyou Lee等[14]研究认为病程长短及1000Hz受累是影响ALHL的预后因素,而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则对其预后无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1000Hz阈值>25dBHL是低频下降型突聋预后的影响因素。即患者听力损失仅局限于250Hz、500Hz者的预后较1000Hz受累(大于25dB HL)者好。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仅局限于250Hz、500Hz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膜迷路积水,而合并1000Hz受损则可能伴有骨螺旋板局部供血障碍,造成Corti器缺氧损伤,毛细胞受损[1],故其预后较差。
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眩晕、耳鸣、耳闷、基础疾病则对低频下降型突聋预后无影响,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为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小,病程长短不一,听力损失程度也主要集中在轻度和中度,重度较少,且没有极重度患者,伴有眩晕、耳鸣、耳闷、基础疾病者也相对较少。所以,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明确以上因素是否为低频下降型突聋预后的影响因素。此外,该组病例没有进行长时间的随访,患者最终的预后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