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1-05姚勤红邓姚
姚勤红,邓姚
(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 江阴)
0 引言
2020 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以湖北武汉为暴发源地,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境外输入风险和多地聚集性疫情交织,要取得这场“新冠”阻击战的根本胜利,依然任重道远。
早发现是有效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的前提,医疗机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和报告的前沿阵地,其敏感性对事件的发展和控制起着关键作用[4]。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工作仍然很薄弱,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流行进一步暴露出医疗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国情、放眼长远,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大任务[5]。增强医疗机构的早期预警能力是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核心要义,也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分析医疗机构中公共卫生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提高医疗机构的预警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
1 现状与问题
1.1 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界定不清晰
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民的健康需求也随之变化[6]。医疗机构不仅仅要承担为人民群众消除病痛的职责,还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履行相应的公共卫生职能[7]。目前,医疗机构承担的卫生职责界定不清晰,缺乏统一制定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因此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成效欠佳,影响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8]。
1.2 医疗机构中公共卫生服务的运作机制不健全
医疗机构是发现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沿阵地,研究显示,大约80%的传染病信息最初来源于医院[8]。当前,多数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的检出仅仅依靠医生个人的意识和技能,传染病的发现存在偶然性,缺乏规范的工作机制[4]。同时,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对于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等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往往流于表面、浮于形式,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流程和监管。
1.3 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缺乏长效的工作协作机制
我国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不同处室管理,条块管理导致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系统资源不能有机整合,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难以建立起长效的工作协作机制。一方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工作缺乏有效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及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上报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重视度[4]。
1.4 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认知不足
一些医务人员对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具体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1)思想上不重视,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公共卫生知识宣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传染病引起的危害性认识不足;(2)传染病防控及其他公共卫生知识储备不足,缺乏早期预警和健康宣教的能力;(3)实操经验不足,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知如何应对和处理。
2 对策与措施
2.1 制定政策和规范,明确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
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规范和标准等,明确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如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等,组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规范机构和个人的行为,责任到岗,任务到人[8]。
2.2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运作机制
医疗机构设置相应的公共卫生科室,配备专业的公共卫生人员,按照属地化管理要求,依法依规制定相应的制度、职责、流程和应急预案,明确工作的职责和权限,制定统一的工作流程,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及演变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及时到位,保障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运作机制畅通。
2.3 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工作模式
一方面,医疗机构可将公共卫生项目列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期间,指派规培生前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相关部门进行轮转,学习传染病、聚集性病例等处置全流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技巧等知识,了解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的运行和思维模式,进一步了解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有计划地指派公共卫生专职人员前往当地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了解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疗事务的常规处置模式和临床思维模式。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加深彼此的了解,促进双方的信息交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双方密切合作的疾病控制工作计划、运行机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预案,真正做到医防融合。
2.4 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开展公共卫生培训和演练
首先,医疗机构内要反复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职业敏感性、安全意识和“哨兵”能力,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及时学习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加强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知识轮训制度,定期开展培训考核,尤其对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要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此外,在住院医师规范化期间要增加公共卫生相关的培训,并安排住院医师去医院内部的公共卫生项目科室进行轮转,系统学习传染病预警监测、报告、处置流程以及如何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协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为医务人员积极主动承担公共卫生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要不断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平战结合,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业务素质过硬、防治结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3 小结
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后疫情时代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组织架构体系,必须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时刻做好突发危机事件的防范,充分发挥其公共卫生职能,建立健全运作机制,储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队伍,提升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能力,促进医防融合,为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和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