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黏膜病科患者1200 例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状态分析

2021-01-05姜昱曹璨璨刘子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2期
关键词:黏膜口腔疾病

姜昱,曹璨璨,刘子璇

(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疾病研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江苏 南京)

0 引言

口腔黏膜病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的多种口腔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1,2]。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加深,中老年人口腔黏膜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口腔黏膜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其中以口腔念珠菌病、口腔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及口腔扁平苔藓等较为常见。口腔黏膜病由于病因复杂,且较难治愈,不仅影响患者进食、说话及吞咽等行为,还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会诱发口腔癌,危及患者生命[3]。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口腔黏膜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合护理配合旨在为临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月在江苏省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就诊年龄超过30 岁以上的患者,随机抽取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共1200 人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南京市常住人口(居住时间≥1 年),年龄≥30 岁,意识清醒,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无宗教文化冲突,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老年痴呆、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及无法完成调查表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口腔检查

调查人员为有3 年以上口腔黏膜病科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口周、口内黏膜软组织以及牙齿、修复体等进行全面检查。根据口腔检查结果将患有口腔黏膜病的受检者作为观察组,不患有口腔黏膜病的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口腔黏膜病的诊断参照全国牙防组织制定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口腔黏膜病学》第五版中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1.2.2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生活嗜好(饮酒、抽烟)、有无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等)、饮食习惯(是否喜食辛辣食物、烫食和烟熏食物)、不良生活方式(不洁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尖锐牙尖以及不良修复体、是否佩戴活动义齿及刷牙习惯等。吸烟定义:每天至少抽1 支,且持续6 个月以上者;饮酒定义:每周至少饮1 次酒,且持续6 个月以上者。本研究调查问卷最终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 ≥0.85,调查前需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由高年资口腔科医师进行质量控制。为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调查人员需对每位受检人员进行面对面询问并帮助其完成调查问卷,本研究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同时所有被调查者均进入本科室门诊病案管理系统,有专人进行后续随访追踪。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1200 名患者中,男592 人(49.33%),女608 人(50.67%);年龄30-88 岁,平均(63.2±4.2)岁。

2.2 口腔黏膜病患病情况

1200 名患者中共查出263 例(21.92%)口腔黏膜病患者,共检出11 种黏膜病,105 例(8.75%)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口腔黏膜病,口腔溃疡的患病比例最多。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口腔溃疡76 例(28.90%)、口腔念珠菌病43 例(16.35%)、口腔白色角化病31 例(11.79%)、毛舌5 例(1.90%)、萎缩性舌炎11 例(4.18%)、干燥综合征18 例(6.84%)、沟纹舌26 例(9.89%)、口腔扁平苔藓21例(7.98%)、口腔白斑22 例(8.37%)、梅毒2 例(0.76%)、口腔红斑8 例(3.04%)。

2.3 口腔黏膜病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文化背景、饮酒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吸烟、基础疾病、喜食辛辣食物、不良生活习惯、佩戴活动义齿及坚持早晚刷牙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多因素分析

吸烟、基础疾病、喜食辛辣食物、咀嚼槟榔、不洁性行为、佩戴不良修复体是口腔黏膜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坚持早晚刷牙、控制血糖、谨遵医嘱、积极配合护理是减少口腔黏膜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

3 口腔黏膜病患者常见心理表现及护理

(1)恐惧型:部分患者到口腔医院就紧张,不能正确阐述病史、配合检查治疗。此时护士应态度和蔼耐心解释,轻声安慰患者,让其精神放松,同时告之黏膜病的诊疗常识,做好科普教育。(2)焦虑型:由于口腔扁平苔藓、黏膜下纤维性变、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红斑、白斑等口腔黏膜病为癌前病变,部分患者常常对号入座,得了恐癌症。针对这部分患者,要做认真沟通及细致的思想工作。劝告其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增加对疾病的认知,既要重视它,又不惧怕它,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3)盲目型:有些患者认为口腔黏膜病是小毛病,不像心、肝、胆、肾病严重致死,因而思想上不重视,不按时复诊继续治疗,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门诊中经常发现由于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引起的舌、颊黏膜以及牙龈创伤性溃疡长期不愈,未能及时就诊拖延而致癌变,针对此类型患者,一定要严肃地告诫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疾病的诊疗,告之贻误治疗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在对口腔黏膜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护士要关爱患者,以人为本。除了尽可能为患者创造舒适愉悦最具人性化的诊疗环境,还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提醒患者对诊疗过程要有信心、有耐心,不要自行中断疗程。正是由于长期坚持了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本院口腔黏膜病诊疗效果日臻提高。

4 讨论

口腔黏膜是位于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因此在功能和结构上与皮肤和消化道黏膜具有相似的特点[4]。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因衰老而新陈代谢减慢,免疫力下降,同时口腔黏膜变薄、表面弹性和光滑度下降及通透性增强。涎腺退行性改变、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口腔防御能力减弱,易诱发各种口腔黏膜病[5]。口腔黏膜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口干口苦、舌头干裂、口舌溃烂及声音嘶哑,疼痛继而进展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唇炎、口腔炎及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等疾病;病灶部位常有明显疼痛感,致使饮食和交流沟通困难,且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因此,探寻口腔黏膜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是降低口腔黏膜病患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

本调查结果显示1200 名患者中有263 例(21.92%)口腔黏膜病患者,其中8.75%的患者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口腔黏膜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基础疾病、喜食辛辣食物、咀嚼槟榔、不洁性行为及佩戴不良修复体是口腔黏膜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坚持早晚刷牙是减少口腔黏膜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笔者分析其原因如下:(1)吸烟会使组织的角化程度加深,唾液分泌免疫球蛋白减少,为患者口腔内白色念珠菌繁殖提供条件;另外烟中所含的致癌物质也会对口腔黏膜造成破坏,长期吸烟会使机体产生防御性增生,导致口腔黏膜水肿充血[7]。(2)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唾液中糖浓度较高,易导致念珠菌等致病菌滋生繁殖,损伤口腔黏膜。李艳玲等[8]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口腔黏膜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需长期服用基础治疗药物,进而不断刺激机体,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其黏膜病的患病率上升。(3)喜食辛辣食物等容易刺激老年人的口腔黏膜,使口腔黏膜内局部微血管淤血、扩张及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发生。(4)佩戴不良修复体会使口腔局部黏膜及唾液的屏障防御功能下降,同时由于义齿树脂基托对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有一定的亲和性,在某种程度上为致病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5)坚持早晚刷牙有助于清洁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不利于细菌在口腔内滋生,进而减少了对口腔的损害,降低了口腔黏膜病的发生率。(6)长时间咀嚼槟榔后,槟榔的粗纤维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导致口腔黏膜发生病变,主要为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黏膜苔癣样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和口腔黏膜红斑。(7)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HPV 病毒,甚至梅毒、HIV 病毒在口腔黏膜的感染,进而危及患者健康[9]。

研究表明慢性黏膜疾病不仅和身体机能有关,而且与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关系紧密,因此提出了口腔医学从业者在治疗慢性口腔黏膜疾病患者时,不但要对其症状进行治疗管理,而且要积极管理日常生活中影响口腔黏膜疾病的心理、行为、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预防及长期效果进行有效的干预[10]。

综上所述,吸烟、合并基础疾病、喜食辛辣食物、咀嚼槟榔、不洁性行为及佩戴不良修复体会增加口腔黏膜病的发病率。因此,应加强口腔黏膜病知识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及戒烟戒酒,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坚持早晚刷牙,可预防和减少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同时,针对黏膜病人,临床治疗中,医护加强合作,尤其是注重黏膜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疾病管理本身,让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是临床工作目标。

猜你喜欢

黏膜口腔疾病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