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贺氏三通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体会
2021-01-05高源洁袁芳孙敬青
高源洁 袁芳 孙敬青
膝骨关节炎属中医痹证中“膝痹”“骨痹”“鹤膝风”等范畴,是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12%~35%[1]。膝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关节积液及骨性肥大,可伴有功能障碍或畸形[2]。其治疗目前主要以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1,3],然而药物治疗作用时长相对短暂,且存在不良反应等隐患[4],手术治疗价格昂贵,患者不易接受。
针灸疗法具有简便、廉价、创伤小的显著优势,其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已被众多现代临床观察与机制研究证实[5]。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1926~2015)对传统的毫针、火针、灸法、拔罐、放血等疗法传承创新,创立“贺氏三通法”的学术体系[6]。该体系包括“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其精髓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
本科室作为“贺氏三通法”的发源地与传承地,在大量临床实践与临床试验中发现该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7-8],笔者现结合导师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如下。
1 基于“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
“贺氏三通法”的理论精髓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病多气滞”指“气滞”是发病的共有阶段,此处“气滞”为广义“气滞”,包括气虚、气滞、气逆等所有气的异常状态。贺老强调气机的调达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疾病的发生皆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有关。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有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无论外感病因还是内伤病因,皆可影响气的运行,而气为血之帅,进而影响血的运行,致使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或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
膝骨关节炎亦由“气滞”所致。《医醇剩义·卷四·诸痛》云“其始也,或因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火,或因于气,病各不同,而其为气凝血滞则一也”。风寒湿邪客于膝关节,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出现膝痹之风寒湿痹型;日久可内生瘀血、痰浊,进一步阻滞经脉气血,转化为痰瘀互结证;症见关节肿痛、麻木,活动受限,反复发作,甚至骨节变形;若邪气郁而化热,则出现湿热痹阻之热痹。肝主筋,肾主骨,若肝肾亏虚,气血运行无力,筋脉失养,不荣则痛,出现肝肾亏虚证。以上各型皆属广义“气滞”范畴,需选用“三通法”,此处“通”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贺氏三通法”包括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对于实证,可用微通法之毫针泻法,或借温通法温热发散之性激发经气、运行气血、驱邪外出,亦可用强通法使邪气随血而出。对于虚证,可用微通法之毫针补法,或借温通法温阳扶正,亦可用强通法可激发气血来复。无论寒、热、虚、实,外感或内伤,治疗原则都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只有经络通,气血才能通达于全身发挥其推动、温煦、营养、固摄、保护的作用[9]。
2 微通法临床应用的体会
2.1 微通法重在手法之精微
微通法指用毫针针刺的治疗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毫针疗法作用广泛,可调和一身之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故可用于膝骨关节炎各证型。“微通”的精髓在于手法之精微,即任何一个病症都要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适当针具,取穴少而精,刺法适宜,施针者凝神静气、心手相合,具体包括针具的长短、粗细,进针方向、深浅,行针手法等,每个细节都会对最终疗效产生影响。ZHANG等[10]通过临床试验证实,毫针联合常规护理对比单纯常规护理,可显著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程度。
2.2 取穴特色
马妮[11]分析国内文献发现,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针灸处方中,应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依次为胃经、经外奇穴、脾经、胆经和膀胱经。笔者临床跟师总结,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穴为内膝眼、犊鼻、鹤顶、阳陵泉、风府、阿是穴。鹤顶与内膝眼、犊鼻为治疗膝部疾病的经验配穴,三穴合用可增加疗效。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主治下肢痿痹,与内膝眼、犊鼻、鹤顶相配治疗膝部疾病。远部取穴选风府,风府为督脉、阳维之会,为祛风要穴。贺老秘藏的《一针一得》原稿中记录“膝痛:风府”,外感风寒是从风府穴开始的[12],故常选用风府穴祛除风邪,治疗膝骨关节炎。
配穴行痹可加血海、膈俞,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痛痹日久可致阳气虚衰,加关元、肾俞以益火之源,振奋阳气,驱散寒邪;着痹加足三里、阴陵泉,此二穴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合穴,两穴合用可健运脾胃而化湿;热痹加大椎、曲池以泻热;痰瘀互结可加丰隆、血海化痰祛瘀;肝肾亏虚加悬钟、大杼以强筋骨。选穴宜少而精,能少则少,以减少病人痛苦。
2.3 刺法特色
在基础行针手法上可加用齐刺、扬刺等多针刺法,以及恢刺、飞经走气等多向刺法。齐刺指腧穴正中深刺一针,左右再各下一针,适于邪气范围小而深者;扬刺指在腧穴正中刺一针,四周再浅刺四针,适于邪气范围广而浅者;恢刺指针刺肌肉旁侧,并多方向提插运针,以舒通经络,使肌肉松弛,适于筋肉拘急者;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以多向、分层行针为特色,可促使针感通过关节而达病所。冯欣欣等[13]通过对毫针行气手法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飞经走气四法应用于痹证的频次最高,其中苍龟探穴法的应用频次最高。
2.4 病案举隅
患者,女,42岁,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个月。患者自诉上下楼及久坐后站立时双膝关节疼痛,遇冷加重,夜间休息时偶有疼痛,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双膝关节活动度尚可,无肿胀、发红,无明显皮温升高,膝关节下侧压痛(+)。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风寒湿痹;治以活血通络。治疗:选用微通法;患者取仰卧位,屈膝;毫针针刺内膝眼、犊鼻、鹤顶、阳陵泉、足三里,深度1~1.5寸;每周2~3次,连续治疗6周。6周后患者诉双膝关节已完全无疼痛。
按 患者中年女性,病程尚短,正气充足,虽外感风寒湿邪,但仅伤于经脉而未伤及肝肾之本,故仅用微通法活血通络即可。阳陵泉为筋会,与内膝眼、犊鼻、鹤顶相配治疗下肢痿痹;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是保健要穴,可生发胃气,扶正以驱邪外出。
3 温通法临床应用的体会
3.1 温通法具有温经和泻实的双重作用
温通法包括火针、艾灸、太乙神针等具有温热特点的疗法,其中贺氏火针最具代表性。贺老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倡导火针疗法,研制火针针具,规范操作方法,扩大适用范围,突破古代的火针禁忌症[14],形成独特的“温通法”理论。《针灸聚英》云“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邪,针假火力,故效胜气针也”。火针结合针与灸,具有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的双重作用,既能激发人体阳气以补虚,又能“开门驱邪”以泻实。
热证一直被认为是火针的禁忌证,而贺老根据古人“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理论,提出火针疗法可发散火热毒邪,治疗热证[15],在临床上应用中粗火针点刺治疗鹤膝风之热痹,效果较好[16]。热痹患者素体阳盛,外感风寒湿邪,气血郁滞不行,伏而生热,故生热痹,火针可激发经气,行气活血,推动郁热散出。现代研究发现,火针针刺后血清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降低[17],提示火针可抑制局部免疫反应、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减轻局部炎症及缓解水肿。
3.2 取穴特色
火针多用于膝痹之风寒湿痹型及肝肾亏虚等虚证,亦可用于热证,取穴同样以内膝眼、犊鼻、鹤顶、阳陵泉、阿是穴为主,辅以远部辨证取穴,虚证可配合肝俞、肾俞等背俞穴扶正。此外,亦可酌情加用夹脊穴。夹脊穴联系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可调整一身脏腑阴阳。现代医学发现,刺激夹脊穴可通过脊神经的传导,调节躯体和内脏的运动、感觉功能[18]。应注意夹脊穴宜浅刺,一般不超过0.5寸。WANG等[19]对13个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得出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3 刺法特色
火针疗法讲究“红、准、快”,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火针的温度、深度、速度等,如有学者发现,许多骨性关节炎患者因骨内静脉瘀滞而出现骨内高压,骨组织缺氧导致关节退变、静息痛等症状[20],可将火针快速刺入腧穴深处,以感受到骨面形成的抵抗感为度,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王世广主任医师亦使用刺骨法治疗膝骨关节炎[21]。贺老突破传统观念,根据临床需要将火针操作分为速刺法、慢刺法、留针法、热针法、温针法等[22],供不同人群、不同病症、不同体质进行选择。针具除粗细不一的钨锰合金火针外,还出现了电加热火针、激光火针、弹簧火针等[23]。临床跟师总结,膝痹多速刺,阳虚寒凝证宜用温针配合关元穴灸法,对痛觉敏感的病人可用毫火针。注意糖尿病血糖不佳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火针,以防针孔愈合缓慢导致感染,或血流不止。
临床应用火针应根据火针疗法“破”和“立”的作用理论[24],基于病证及患者本身厘定“破”和“立”的权重,以此决定是否实施火针,选择针具的粗细,施行不同温度、速度、深度、频次的操作,从而调整机体失衡的状态,实现阴阳平衡。其中“破”指通过散、消、排、引、攻等途径破除旧的病理状态,“立”指通过助、壮、补、温等途径创立新的稳态。
3.4 病案举隅
患者,男,57岁,主诉:双膝关节疼痛9年。患者双膝关节怕冷明显,遇冷及活动时疼痛,行走缓慢,全蹲后疼痛不能站立,乏力,纳眠可,便溏。查体:双膝关节活动受限,关节肿胀,无发红,无明显皮温升高,膝关节内侧、下侧压痛(+)。舌淡,苔白腻,脉弦。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阳虚寒凝证;治以荣筋强骨,散寒止痛。治疗:选用温通法;患者取俯卧位,火针点刺肺俞、脾俞、肝俞、肾俞,每穴1针,深度约5 mm,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压针眼;休息片刻后患者取坐位,火针点刺内膝眼、犊鼻、鹤顶、足三里,每穴散刺3针,深度5~10 mm;每周2次,连续治疗6周。6周后患者诉双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仅上下楼时轻微疼痛,屈伸较前灵活,怕冷症状缓解。嘱患者继续治疗。
按 患者脾肾不足,阳气亏虚,故怕冷、乏力、便溏;风寒湿邪侵袭经脉,气血瘀滞不通,致膝部肿胀疼痛;寒性凝滞,故遇寒加重。治疗选择“贺氏三通法”之温通法温经散寒。本病以正虚为本,应“立”多“破”少,着重于扶正,故加用背俞穴补益肝脾肾、鼓舞正气,足三里补益气血。注意背俞穴宜浅刺,以免损伤脏器。
4 强通法临床应用的体会
4.1 强通法重在以血行气
强通法指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使之出血的治疗方法,亦可由皮肤针叩刺或火针点刺,或辅以拔罐增加出血量。贺老认为“血盛则气旺,气旺又能生血、行血、摄血”[25]。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亦病。正如《医学入门》所云“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因此,对于膝痹日久、瘀血内生的患者,常用“以血行气”的刺络放血法,强令血气经脉通行。现代研究发现,刺络放血疗法可直接释放血液中的致痛物质,并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骨内高压[26],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彭果然[27]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毫针。
膝痹患者素体正气不足,外邪侵入关节,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日久产生瘀血等病理产物。《灵枢·小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刺络放血法可逼邪气随血而出,快速缓解局部气血壅滞,祛瘀生新,以血行气,使气血调和,尤其适用于具有膝部刺痛、顽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等瘀血阻络症状的痰瘀互结证、肾虚血瘀证等。该法可迫热邪随血外泄,故亦可用于热痹。
4.2 取穴特色
除内膝眼、犊鼻和局部血络凸显处外,对于久病患者,亦配合远部穴位刺络放血拔罐,如大椎、大杼、天宗等。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刺络放血拔罐可清热祛风、通经止痛,适合热痹;大杼为八会穴之骨会,可强筋骨,又能祛风清热,适于肝肾不足,兼有内热;天宗可舒筋活络止痛,适于膝关节酸胀疼痛,屈伸不利。
4.3 刺法特色
《灵枢·官针》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以及“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棱针古称锋针,其刺法多样,可分为缓刺、速刺、围刺、挑刺、密刺、针罐等[28],适用于不同情况。膝骨关节炎一般多用围刺,即在每一穴位附近点刺数针,轻轻挤压局部,使恶血尽出,应特别注意出血量,做到“血变而止”,即血色由紫暗变为鲜红后立即止血。
4.4 病案举隅
患者,女,64岁,主诉:双膝关节疼痛1年,加重1月。患者1年前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怕冷,曾行毫针治疗,间断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效果不明显。1月前患者双膝关节受凉后疼痛加重,遇冷尤甚,影响睡眠,自觉僵硬,行走不利,纳可,二便调。查体:双膝关节屈伸不利,活动稍受限,关节略有肿胀,无发红,无明显皮温升高,膝关节外侧、内侧、下侧压痛(+)。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寒瘀阻络证,治以活血散寒,通络止痛。治疗:选用温通法、强通法;患者取坐位;火针点刺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血海、梁丘,每穴散刺3针,深度5~10 mm;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血色转至鲜红后用消毒干棉球止血;每周2次,连续治疗6周。6周后患者诉双膝关节仅活动时略有疼痛,静止及平地行走时无疼痛,无僵硬,屈伸较前灵活,膝关节怕冷症状缓解。嘱患者继续治疗。
按 患者年过六旬,正气不足,肝肾亏虚,外感风寒,侵入膝关节,致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故膝痛、屈伸不利,日久瘀血内生,后复感寒邪,症状加重,疼痛加剧。治疗选择“贺氏三通法”之温通法,温经散寒,激发人体阳气以补虚,配合强通法逼邪外出,以血行气。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有行血、活血的作用,可治疗膝内侧痛;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郗穴,可治疗膝外侧痛。
5 结语
“贺氏三通法”包含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以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及以三棱针放血法为主的“强通法”,理论丰富,刺法多样,因人因病制宜。膝骨关节炎新病患者,多以外感风寒湿邪为主,病情尚轻,单用微通法即可;久病多正气不足为主,兼有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产生,多配合温通法或强通法,补泻兼施。
根据贺老“病多气滞”理论,无论膝痹实证还是虚证,都有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的共同病理变化,“贺氏三通法”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为核心,可治疗膝痹各证型,其重点在于:(1)辨证准确;(2)因人施治,因证施治,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针具、穴位、针刺手法;(3)取穴量少而精。微通法重在手法之精微,温通法重在温经和泻实的双重作用,强通法重在以血行气。临床上以上三法常两两并用或三者合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