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有余阴不足”理论探讨小儿性早熟
2021-01-05江宝春艾斯
江宝春,艾斯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性早熟发病率逐年提升,尤其女性儿童多于男性儿童[1]。根据临床资料显示,性早熟以中枢性性早熟居多,约占92%,性早熟发生的年龄也逐渐提前[2]。小儿性早熟已然成为儿科近年来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提前出现第二性征,常会为小儿带来心理方面的困扰;同时也会促进骨骺的提前闭合,致使儿童身高丢失严重;部分还可引发成年期相关疾病,如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等[3]。西医大多采用 GnRHa 治疗中枢性性早熟,其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然价格昂贵。中医中药在治疗性早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副作用小,价格低廉。
导师通过多年来对儿童性早熟的临床研究,结合前人的经验,认为阴虚火旺为性早熟的病机关键,病位以肾为首,兼有肝郁化火以及痰湿壅滞。因此临床辨证常从阴虚火旺入手,治以滋阴降火法,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常收获满意疗效,这也印证”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对小儿性早熟治疗的指导作用。
1 病因病机
性早熟属于西医学病名,根据临床症状,与古籍中的“乳疬”“月经先期”等病类似。小儿性早熟的发生多与社会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密切相关,多种综合因素可导致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阴虚火旺则为常见的病理状态,亦可见于肝郁化火,皆可导致 “天癸”早至。故而临床中常认为,性早熟的首要病位在肾,其次在肝,生理上小儿肝常有余,易致相火妄动;肾常不足,则见于阴虚火旺。通过总结归纳各种文献对性早熟病因病机的探讨,大方面来看也不外乎责于肾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湿壅滞,这三者可单独作用或共同作用。
1.1 阴虚火旺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4]。”又曰“气有余便是火”,然所谓有余者,非真气之有余,谓真气病而邪火相协,或行而迅速,或住而壅塞,气火俱阳,以阳从阳,故阳愈亢而阴愈消,所谓阴虚生内热者以此。朱丹溪从气血生成的生理机能入手,进一步阐述气有余便是火的病理机制,从而引申出阴虚火旺的病因之源,为性早熟患儿的辨证施治提供理论指导。然临证之中,遣方用药尚需因人制宜。小儿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为“稚阴稚阳”之体,即“稚阳未充,而稚阴未长者”,肾为元阴元阳所在,故性早熟儿童常见“壮火”旺盛,而肾阴未长,又受“壮火”耗损,则易出现肾阴不足而相火偏亢之象[5],临床常辨证为阴虚火旺证。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从五脏生理功能来看,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6]。因此,临床上阴虚火旺证的患儿常表现为:第二性征提前出现,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
1.2 肝郁化火
肝主疏泄,足厥阴肝经环阴器、经乳房,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及月经来潮皆与其密切相关。肝肾同源,肝木的条达有赖于肾水的滋养;若肾水亏虚则肝失濡养,而相火旺又可进一步导致肾水亏虚,则见肝火上炎,临床多表现为急躁易怒;肝经郁滞,肝失疏泄,日久化火,进一步致肝脏藏泄失常,肝肾阴阳失衡导致生殖功能提前启动。因此导师认为,小儿性早熟除常见于阴虚火旺证,也多见于肝郁化火证,这与“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密切相关,亦符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变蒸》[7]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为壮”,提出了“脏腑虚实辨证”理论,即“心、肝有余,肺、脾、肾不足”。肝藏血,主疏泄,肝失条达,肝经郁滞,日久化火,致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小儿阳常有余、肝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故而在病理上常表现为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则肝阳上亢。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经循两乳,肝气郁结,则乳房脉络疏利不畅,阻于乳络,出现乳房肿块[8],不通则痛,故临床所见肝郁化火证性早熟患儿可有乳房明显疼痛的典型症状。
1.3 痰湿壅滞
《湿热论》中有云:“夫天下默然而受其累者,湿之谓乎。脾为身主,最苦于湿,惟最苦者,最易受焉。”感受湿邪尚有外感之湿、内伤之湿之分。原文提到内伤之湿常见于:如嗜瓜果,饮乳酪,啜酒浆,喜生冷,此内伤之湿也。此外,小儿尚可感受先天之湿,原文曰:“如因母有湿病,或体肥而多湿者,此禀受先天之湿也。”因小儿脏腑柔弱,形体未充,常易感邪发病。小儿“ 脾常不足”,又易犯饮食失节之过, 倘若家长再令小儿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有伤脾胃,气机失于运布,令水湿排出无出路,停聚于中焦。小儿为“ 纯阳”之体, “阳常有余”,若湿邪入里无以快速排出,则可进一步从阳化热,导致中焦湿热为患,脾胃气机升降失调,阳气不升,伏留化火。阴火扰动,亦可激发元气,而致天癸早至。
2 辨证施治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阴虚火旺为主,兼有肝郁化火,痰湿壅滞。治疗方面,则需细细审查脏腑虚实,采用补虚泻实之法,方能收获满意疗效。肾阴不足,相火妄动者,治疗方面则以滋阴降火为主;肝郁化火者,以疏肝泻火为治则;痰湿壅滞者,以健脾利湿化痰为治则,做到祛邪扶正相结合。阴虚火旺证则以知柏地黄汤为主方,并随证加减之。方药由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阴虚火旺临床见乳房胀痛者加香附、郁金、枳壳、青皮、橘皮;盗汗加牡蛎、乌梅、五味子、浮小麦;烦躁易怒加龙胆草、柴胡、白芍、夏枯草、钩藤;入睡困难加酸枣仁、远志、龙骨、牡蛎;脾虚湿盛临床见阴道分泌物多者加萆薢、春根皮、猪苓、芡实;体型偏胖加陈皮、半夏、茯苓、白术、荷叶、山楂等。
3 验案举隅
患儿,黄某,女,7岁9个月,以“发现双侧乳房肿大2月余”为主诉于2019年12月30日初诊。2月前患儿出现乳房肿大,伴有触痛,盗汗,口苦口干,纳欠佳,寐欠安,二便正常,平素性格易急躁。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性疾病史。体格检查:神情,精神可,皮肤无黄染,双侧乳房发育B2期,大小约2.0cm×2.5cm,触之疼痛,无阴毛、腋毛,无月经初潮。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无异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骨龄测定:9.2岁。中医诊断:乳疠,证候诊断:阴虚火旺。治法:滋阴泻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具体处方:生地黄 15g,知母 9g,山药 9g,山茱萸 9g,茯苓 9g,香附 9g,橘核 9g,昆布 9g,夏枯草 15g,牡丹皮 12g,酸枣仁 9g,远志 6g,陈皮 6g,麸炒枳壳6g。颗粒药×14剂,餐后内服,每日2次。嘱减少高热量、油炸食物的摄入,加强体育锻炼。
二诊:左侧乳房消退明显,大小约1.0cm×1.0cm,右侧乳房大小1.5cm×1.5cm,触痛减轻,时有盗汗,口干口苦稍减,纳仍欠佳,寐转安,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性格仍较急躁。处方:生地黄 15g,知母 9g,山药 9g,山茱萸 9g,茯苓 9g,香附9g,荔枝核 10g,海藻 15g,山楂 15g,酸枣仁 9g,陈皮 6g,北柴胡6g,白芍9g,青皮9g,三棱 9g。颗粒药×14剂,餐后内服,每日2次。
三诊:左侧乳房基本消退,右侧乳房明显消退,大小约0.5cm×0.5cm,已无触痛,无盗汗,无口干、口苦,纳尚可,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性格渐趋温和。上述药方去山楂、酸枣仁、知母,颗粒药×14剂,餐后内服,每日2次。
四诊:双侧乳房消退,余无不适,嘱减少高热量、油炸食物的摄入,继续加强体育锻炼,门诊随诊。其后随诊3月,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儿以双侧乳房肿大为主诉就诊,伴有盗汗,口苦口干,平素性格易烦躁,结合舌脉,考虑阴虚火旺证兼肝郁化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柏地黄汤出自《医宗金鉴》,是由补阴经典方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而成[9]。方中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安五脏、壮元阳,补益肝肾,山药益气养阴,助熟地黄滋肾补阴;知母入肾,为生水之剂,水盛则火熄,滋阴清虚热;黄柏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故可泻虚火,坚真阴,配合熟地黄滋阴降火,诸药合为臣药。茯苓味淡,为渗利之品,可健脾渗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牡丹皮清热凉血,三药合用,补中有泻,补而不腻,共为佐药。再加以香附、橘核、昆布、夏枯草,增加软坚散结之功,酸枣仁、远志安神,陈皮、麸炒枳壳行气理气。全方共奏滋阴降火、软坚散结之功效。然临证中,单见一证极少,常有兼夹之证,况且小儿“阳常有余真阴不足”,故临床中阴虚火旺证多见,化火化热之证亦多见。需综合辨证。本例患儿,虽以阴虚火旺为主证,尚且兼夹肝郁化火之象,患儿见急躁易怒,口干口苦,二诊加柴胡、白芍以达养肝之体,柔肝之用,青皮入肝经,诸症明显缓解。
4 小结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性早熟有其自身优势,导师基于“阳有余阴不足”理论,紧扣阴虚火旺的病机,结合小儿脏腑虚实理论,综合辨证,在临床治疗小儿性早熟颇有疗效。然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亦不可拘泥于某一种理论,还需整体辨证分析每个患儿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患儿日常调护对于预防该病亦有同等重要作用,故医者还需做好指导工作,多管齐下,以期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