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明代移民对遗存陶瓷影响的研究

2021-01-05

陶瓷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遗存安顺瓷器

黄 荣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贵州都曾有大量移民迁入,移民的方式多种多样,产生移民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每一次大量移民迁徙入黔,都使贵州在人口构成与分布发生了变化。同时外来移民带入的先进科技与文化,推动了贵州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贵州历史文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几个时期,都与大量进入的外来移民有很大的关系。明代贵州的战略地位提升,朝廷加强对贵州的重视,明朝廷使其疆域不再分割并附属于其他省份,贵州独立建省,发展起了自己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朝廷有组织地发动移民,明代移民规模与影响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外来人口迅速增加,移民的大规模增加改变了贵州以前“夷多汉少”的局面,而且在。就贵州遗存的明代陶瓷来说,无论是数量、品种、产地等均受到移民的巨大影响。

1 明代移民的历史缘由

明代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明王朝暂时无法用武力征讨西南边陲。当时云南及黔西北为元宗室梁王所控制,因云南险僻,明太祖不欲用兵,数次派人劝降均不从。经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明王朝兵力渐盛,具备了统治西南的实力。到了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决心平息叛乱,朱元璋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师三十万征讨云贵,史称“调北征南”,分东西两路进攻。东路由傅友德率军由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趋贵州(今贵阳),进攻普定(今贵州安顺)、普安(今贵州盘县特区);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洋等率兵5 万人,由永宁(今四川叙永)趋乌撤(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明王朝为了确保通往云南的通道,遂在贵州境内遍立卫所,驻扎重兵防守。洪武年间,在今贵州境内设置二十四个卫,卫所官军约二十万。仅贵州境内滇黔驿道上就设置十五卫,其中驿道西段不过一郡的区域内,就分设普定、安庄、平坝三卫。这些卫所主要分布在普安辰沅通道和乌撤入蜀西路两条交通线上。

洪武十五年正月,明朝设置了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贵州军事,在贵州的历史上,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将贵州纳入了全国军屯的范围。傅友德遵照朱元璋的命令,在战争的废墟上着手建设,“因土俗、定租赋、兴学校、瘗战骨、广屯田。”①明代在进行军屯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了民屯和商屯。如威宁县的记载中“汉人多江南、湖广、江西,福建、陕西、云南、四川等处流寓”,②屯军与移民一起,形成了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并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呈犬齿状杂居相处。屯驻下来的移民,他们开始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活,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文化,引发了贵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地汉族的移民运动,出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变,改变了贵州地区以往“夷多汉少”的局面。

2 移民对遗存陶瓷的影响

移民大量进入贵州,伴随他们而至的必然有大量生活用品,其中生活必须的瓷器会跟随他们进入贵州。贵州出土的明代瓷器数量较大、而且分布地域与品种有特点。贵州现出土的明代陶瓷器除了各地博物馆或文管所记载的藏品,还有大量的明代遗存陶瓷器为民间私人所收藏,尚未记载于书籍之中。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研究,并结合田野调查的资料研究分析,发现贵州明代移民对遗存明代瓷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2.1 对出产时期的影响

通过对明代贵州产生大量移民缘由的研究可以发现,明早、中期是贵州移民的高潮,以安顺屯堡为例“仅安顺方圆二三百里之间,就设有六个卫,下辖九个千户所,每个所领十屯。粗算一下,就有屯军四万三千多人,再加上随之入黔的家属,计有十几万人之多。”③贵州现存明代瓷器多为明洪武至万历年间的陶器,这与明代移民进入贵州的时间较一致。现存贵州各地方志中,很多地方志均记载了该地有明代遗存的陶瓷器。《兴义县志》记载兴义市城关镇陈能选收藏有成化青花山水瓶:“接肩处嵌深绛色突线一周,颈部环绘峰峦图;肩上塑绛色、宽2.7 厘米回纹雕饰一周;两耳为长7 厘米的古木盘根状堆塑,从颈部披到肩上;足高7.5 厘米,饰连续式棱形浮雕加几何刻线纹;胸围68 厘米,绘青花‘春江泛舟’图1 幅,山水布局,疏密虚实得宜,舟中人物神态潇洒自如,色泽浑厚,相映谐调。瓷瓶色白,通体显冰裂纹,古朴大方,底露火石红胎,有篆体‘成化口制’阳文朱印1 方。”④

贵州明代后期陶瓷器遗存数量大幅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明代中、后期政治逐渐衰退,中央政府对各地控制日益削弱。军队管理松散,一些官员开始贪污,军屯中出现士兵逃跑的现象。《明实录》中的奏章透出当时朝廷面临的重重问题,“‘云南、贵州、湖广、四川所属卫所,官多老弱阐葺,及不谙武略,在任不能理事。……云南、贵州、四川都司属卫军职土官及湖广边卫,今征调军职土官,如有老疾亡故,子侄应袭替,及该比试官贪乏不能赴京者……其有无赖官旗,为军民之害;并城池屯堡驿站等项,不便军民事务,许臣从长计议,便宜处置,仍具实奏闻。’上览奏。”⑤在尚未改土归流的水西地区,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开始,发生了水西土司与明王朝的对抗。明代后期的平播战争是万历年间全国三大战事之一,杨应龙叛乱的平定,为稳定黔北地区的政治局势,播州废除土司制度。多地农民起义,加之满清入侵,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对于边远西南的贵州及其屯军,朝廷疏于管理。贵州明后期迁入的人口较少,伴随而至的陶瓷器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如明朝初、中期。

2.2 对产地的影响

通过对贵州各地方志记载明代瓷器统计,出土明代瓷器产地多为江西景德镇与浙江龙泉,产于江西景德镇的多为青花瓷器。产于浙江龙泉的多为青瓷。陶瓷器生产时间基本为明早、中期民窑出产的基本生活瓷器。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代贵州移民多以军人、商人及民户为主,官员人数甚少。而且移民籍贯多为江西籍、浙江籍,据史书记载屯军的军人多为江西籍、浙江籍,洪武十五年三月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等遣人入京奏事。“先是,上谕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扼要害……土官供输、盐商中纳、戍兵屯田之入以给之。’上可其奏。”⑥在奏折中表明了留守贵州的士兵主要为江西、浙江、湖广等籍的士兵。贵州明代移民多为军人、商人、民户,所以他们带入的陶瓷器主要是生活用器。明代瓷器是城市居民中最为普遍的日用器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政府曾明文规定各阶层的器用制度:“凡器皿,洪武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用殊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庶民酒注用锡,酒盏用银,余瓷、漆……”。⑦“六品以下的官吏、城乡地主、商人和城市居民,一般器皿都要用瓷器,可见当时民窑瓷器市场供应量之大。”⑧移民带入的陶瓷器多为他们籍贯所在地的浙江与江西景德镇。

2.3 对品种的影响

明代迁入贵州的军屯、民屯、商屯多据重要城市或商业要道,他们在举家迁徙过程中必然会携带生活必须品,如碗、盘、杯、壶等生活瓷器。移民定居之后,这些生活瓷器的补给也必然汇入驻扎地。因移民多为普通军人、商人、农户与手工业者,贵州现存的出土文物及私人藏品中明代瓷器主要以生活类用品居多,其中又以碗、盘、碟等生活用品居多。明代在景德镇青花瓷器与龙泉青瓷生产中出现的鼎、炉、尊、觚、壶、瓶、碗、盒、盆、洗、盂、枕等品种在贵州出土鲜为人见。

贵州很多地方志中记载出土明代陶瓷,其中的品种也印证上述观点。如贵州省博物馆藏有明代青花番菊石榴团花碗1 件。“深腹,口微敞,腹内收,圈足。白地青花,口、足边缘绘弦纹二圈,内外壁绘番菊、石榴、牡丹等团花各六簇,足外绘莲瓣一周。底足内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极工整。”⑨《毕节县志》里记载“毕节县文物管理所保存明成化瓷碗,瓷碗共1 套6 个,1 小1 大4 中。胎细薄,釉光亮,半透明,质精良。各碗内底均饰以石榴花图案。”⑩贵阳市1954 年于交通所工地出土青花瓷瓶一件,高44 厘米,口径14.8 厘米,喇叭形口,束颈,平肩,腹周变六角形,下腹内敛,圈足外侈,颈部青花绘蕉叶和云纹,腹部开光,绘福、禄、寿三星谈笑,外饰如意缨络,缠枝番莲等。造型略异,绘饰亦佳。(11)毕节市文物管理所藏明成化瓷盘一个,中心图案为寿桃一对,缀以绿叶,花纹装饰遍及盘内。青枝、绿叶、红花,搭配适度,悦人眼目;牡丹、芍药、菊花争奇斗妍,色彩艳丽。盘沿为小荷叶边。华贵典雅,盘外底有“成化年制”四个行书字体。(12)

当时移民多为一般百姓,他们能购买并随身带入贵州的陶瓷器主要是生活类民窑瓷器,而且主要是一般生活必须陶瓷器。移民中进入贵州的官员数量较少,官员对瓷器的需求往往会高于日常所需,如他们常会用到笔筒、梅瓶、瓷枕等观精美瓷器,因此带入观赏类的精美瓷器必然很少。据统计贵州明代出土的陶瓷器物中,瓷碗相较于其他生活类瓷器数量多,可能是因为碗是日常需求量最大、使用最多,移民带入的数量最多,遗存的数量也就最多,其次为盘、碟、罐等。

2.4 对遗存地的影响

明朝廷为进攻云南,分为东西两条路线进攻,取得胜利后明朝开始屯兵,并设立了大量的卫所,这些卫所主要分布在普安辰沅通道和乌撤入蜀西路两条交通线上。洪武年间,在今贵州境内设置二十四个卫,卫所官军约二十万。仅贵州境内滇黔驿道上就设置十五卫,其中驿道西段不过一郡的区域内,就分设普定、安庄、平坝三卫。在这些军事要地驻扎军队的数量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地区遗存明代陶瓷也是最多的。

以当时最为重要的屯军之地安顺地区为例。安顺地处滇黔通道之上,居黔中腹地,正是这一方“扼锁滇黔”得天独厚的土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安顺地区明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在明代人口数量最多,在安顺方圆二三百里之间,明朝设了六个卫,每个卫下面管辖九个所,每个所统领十个屯。每个卫的人口约五千六百人,就有屯军约四万三千多人,再加上军人的家属可以随行,这样移民多达十几万人之众,贵州明代遗存景德镇或龙泉窑瓷器存量最多的也是安顺地区。通过田野调查与相关史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安顺地区形成了贵州最早的民间文物交易市场,且交易的陶瓷器中,明代瓷器遗存数量最多、种类最多。

除了安顺本地遗存瓷器外,也有来至于威宁、兴义、毕节、遵义等地的青花瓷及青瓷。这些地区遗存的明代陶瓷器涉及的年限主要在元末至明代万历民窑出品,瓷器种类主要以碗居多,盘次之,碟、罐、坛、杯等都较少,多是生活必需品。安顺、威宁、毕节等地民间文物市场中明代瓷器的年代、产地、品种与明朝初、中期大量移民进入贵州的历史相符。

3 结束语

明代移民的进入对贵州明代遗存陶瓷器无论是出土地点、陶瓷品种、陶瓷产地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当大量外来瓷进入贵州,给移民带来了生活便利,瓷器上所描绘的图案给当地人民的审美视觉带来很大的冲击,而且江南自古都是瓷器生产技术发到地区,这些移民带入的瓷器较之本地陶瓷生产出的陶瓷器在制作工艺、器型、胎质、成色等方面优越,它们的进入必为贵州陶瓷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瓷器如明代移民历史的载体,向人们述说了近三十万人浩浩荡荡带着他们的生活、生产用具进入贵州,参与并见证贵州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历史。

注释

①(清)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十二。

②光绪《黔南识略》卷26。

③《屯堡人由来探索》,王兴贵,安顺市政协编《安顺市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④贵州省兴义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兴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09 月第1 版,第585 页

⑤《英宗正统实录》卷75 第8 页

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年12 月第1 版,第29 页

⑦《大明会典》第六十二卷。

⑧中国硅酸盐学会 冯先铭 安志敏 安金槐 朱伯谦汪庆正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年09 月第1 版,第379 页

⑨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 文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04,第553 页

⑩毕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毕节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07 月第1 版,第1131-1132 页

(11)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 文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年12 月第1 版,第166 页

(12)毕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毕节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7 月第1 版,第1131-1132 页

猜你喜欢

遗存安顺瓷器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