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柳芭庵子建造技艺及特征研究
2021-01-05贺甜甜
贺甜甜
(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如今钢铁、水泥和玻璃建造的建筑随处可见,而诸如土砖、稻草或是泥炭之类的地域建筑技艺则同落后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大量的地域性建筑和文化知识正在消亡殆尽。作为榆林特殊地理环境和劳动人民将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与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蒙古包相结合,产生的柳笆庵子这一民居文化遗产的研究却十分匮乏。相关研究资料受地域条件限制,仅有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的郭平若与刘祥秀教授在考察陕北长城外农村聚落的文章中有过较为详实的描述,但是关于柳芭庵子建筑的建造技艺及现状发展也未有深入分析。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兴建砖木结构瓦房、砖窑、砖灰结构楼板房,柳笆庵子再无人修建。加之2005年开始榆阳区人民政府按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投入资金320多万元,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183户,551间“柳笆庵子”改造工程,使北部草滩区所有的群众彻底告别“柳笆庵子”,所以目前保存完好的柳笆庵子已所剩无几,这无疑留给这项研究的时间也迫在眉睫了。
1.2 学术与应用价值
柳芭庵子曾一度为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人民的生活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柳笆庵子是除窑洞之外陕北地区民居建筑的另一重要代表,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目前小壕兔乡柳笆庵子建造技艺已经收录在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但是这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研究的匮乏,未与陕北窑洞营造技艺一样,被政府所重视。随着乡村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的楼板房还会与日俱增,而柳笆庵子将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老一代艺人们相继去世,我们面对的将是珍贵技艺和优秀产物的灭绝。如果柳笆庵子消失了,就等于说,窑洞类型中的“束条拱屋顶”在地球上灭绝了。抢救和保护榆阳区传统柳笆庵子的工作任务已逐步展开,目前榆林市榆阳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案(第70号)提议:关于保护和抢救榆林非遗建筑“柳笆庵子”的建议。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柳笆庵子又叫柳笆子窑洞、柳笆子房或马鞍子窑,基本分布在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榆林南临黄土高原,西北临内蒙古,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柳笆庵子这一特殊的民居建筑。柳笆庵子和窑洞同样是陕北榆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它与榆林独特的地缘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作为陕北榆林的民俗符号,承载着榆林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从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入手,分析柳笆庵子和窑洞系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及典型特点,进而对其有更全面更细致的认识。
通过对榆林典型并且开发成功的窑洞类型的休闲农业景观园区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最后结合前面的案例及相关理论依据,通过设计实证研究其所提出的建设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构建环榆林市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完成榆林乡村景观地域性建筑群落的设计,使榆林地区乡村的整体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3 思路方法
3.1 基本思路
全面系统地对陕北柳笆庵子行研究分析,实地考察进行记录,掌握现存状况与实际发展的矛盾,对榆林乡村景观地域性建筑柳笆庵子保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汇总。
对陕北柳笆庵子的现状与发展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其现状结合其发展诉求,联系其发展目标与文化价值的融合;把区域内涉及的柳笆庵子发现保护建设的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2]。
本课题通过对陕柳笆庵子的现状要进行实地考察,系统分析柳笆庵子的建造技艺及文化特征;根据柳芭庵子建筑要素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对应的保护建设方式,确保柳笆庵子建筑的文化和格局的相匹配关系。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通过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等方式挖掘陕北柳笆庵子地域性建筑建造技艺和设计资源,梳理其形式和特征,结合柳笆庵子保护建设,传承其文化价值及其内涵搭建起总体研究框架。探寻其变迁轨迹以及当下的柳笆庵子状况等,并通过挖掘地域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探寻符合柳笆庵子地域性建筑保护建设中的设计元素,顺应时代变化和需求,结合柳笆庵子的特殊建造技艺,以新的形式和方法重新进行研究,从而实现柳笆庵子地域性景观的活态化保护目的。
从古代原始初民的“穴居野处”始,窑洞一直为黄土高原人们居住的主要形式。柳笆庵子作为陕北民居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有着悠久的历史。柳笆庵子省工、省钱、顶轻、防震、保暖性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造富有时代感的居住环境之外,在全球资源匮乏、能源日益紧张和城市面貌相同的情况下,目前在榆林地区发展节能生态的新式柳笆庵子和窑洞是必要的。 尊重本地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 吸收其尊重环境和节能生态的优点,以及探寻先进技术解决现存的不足,关键要靠政府、人民群众和建筑师三方的配合,相信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参与,榆林地区的面貌会更有特点,古老的建筑形式定会散发新的活力。
4 结语
柳笆庵子的保护建设风格应坚持地域建筑艺术特色。从总体设计、建筑艺术,到建设施工,统一由相关部门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审核、监督和验收,确保柳笆庵子建筑独特的地域性特征风格体现。
柳笆庵子建筑保护按照“突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则实施项目研究建造。设计应于环境存浑然一体,材料的选材和造型可参考柳笆庵子建筑的特色进行优化与改造,使之成为榆林新农村休闲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柳笆庵子是榆林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丰富资产,必须将柳笆庵子建筑的设计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共生。
柳笆庵子具有极高的地域文化价值,在其开发与保护上更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定与策略,探讨符合柳笆庵子景观的活态化保护方式。随着榆林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不断深入发展,可以尝试通过在不同景观区域的建筑设计中,将这种建筑形态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