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路清晰 文气流畅
——“语言要连贯”升格训练示例

2021-01-05文法洪雪

初中生世界 2020年46期
关键词:关联词连贯槐花

文法洪雪

技法指点

日常说话和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为前言不搭后语、条理混乱而导致的表意不明、表达不清等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那就要做到“语言连贯”。

要做到语言连贯,一是应该保持全文的话题统一。一篇文章,要写的内容可能很多,但是无论写什么内容,都要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二是应该做到顺序合理。在表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顺序,即前一句说什么,后面紧接着说什么,都要考虑清楚,以防前言不搭后语。三是应该注意衔接自然。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必须做到衔接自然,过渡有序,转折不生硬。可以在句与句之间加入关联词、过渡语,在段与段之间加入过渡段等,使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既有头有尾,也紧密相连,从而实现整篇文章语言连贯、结构严谨。

原文呈现

节 日

不经意间,门前那棵槐树又繁花满树了。风儿携着槐花香,穿过楼间小路,将微开的窗吹得更大了一些。我贪婪地嗅着溢满槐花味儿的空气,突然想起,明日便是端午。

为什么要系上彩绳?后文又为何忽然写去厨房?这些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就导致了“前言不搭后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可以这样修改:一是将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补充完整;二是补充能将前后句关联起来的语句。

清晨,我在艾叶的清香中醒来,抬手遮一下那有些刺眼的阳光,绕在臂间的盈盈彩绳便闯入了视线。它在晨光中轻轻地荡在手腕上,还伴着阵阵槐花香。这定是妈妈昨晚趁我熟睡时系上去的。我起身下床,循着混入了艾香与米香的空气来到厨房。妈妈已开始包粽子了,些许晶莹的汗珠趴在她的前额上。稍微一愣,我便加入了包粽子的活动。

这一段的画面感还是不错的,但是有头没尾的叙述造成了语言的不连贯。作为读者,从这句读到下句,会有这样的感觉:然后呢?就这样结束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缺少衔接,或者衔接得不够自然。

“三片粽叶打底面,再一折,形成三角内空。用粽米填满这个内空,压实……”在妈妈耐心的教导下,我的第一个勉强称得上粽子的“四不像”做好了。尽管我俩都料定这“四不像”会在锅里散架,但还是将它放入锅中,让它蒸了个舒服的“桑拿”。整个上午,我们便是在这盈满诱人粽香的厨房中度过的。

缺少关联词。

吃着散发着热气的甜粽,看着龙舟比赛,应该是端午最惬意的事了。群龙跃江,声鸣千丈。十几条龙舟上的青年壮汉们,头系彩巾,有力地划动着船桨,溅起欢快的水花。鼓声震天,号声如洪。

凡是勾勒画面,一定要注意顺序:或从整体到局部,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

艾草的清香伴着晚风掠过手中的笔,我抬头,看见门前的槐树上不知何时已系满了彩绳。被夕阳浸润得金黄的槐树下,一个小娃娃正吧唧吧唧地啃着一只粽子。发现我后,他吐了吐舌头,消失在那条飘着槐花味儿的小巷中,只留下落了一地的槐花瓣和那丝丝缕缕的粽香。

端午,我感知着《离骚》里的思念,怀念着汨罗江中不朽的屈原。静思,把心定格在浓浓的粽香里。

这个结尾违背了“围绕一个话题”的写作原则,导致语言不连贯,建议删改。

综合点评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小作者选择端午这个节日,勾勒了端午节里的几幅画面,有意识地将“我”过节时的所见所感和端午节本身所蕴含的乡土文化相联系,透过节日画面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值得赞赏。但文章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明显:没有注意到前后句、前后文的衔接,导致语言连贯方面出现了问题,阅读的顺畅感就差了一些。

升格指津

1.遵循话题统一的原则。从文章整体构思来看,要将与整体话题不够协调的“感知《离骚》、思念屈原”这一材料进行删改,确保所有材料都“瞄准”文章的主旨。

2.按照衔接自然的要求,要特别注意前后衔接的问题。一是要将没交代清楚的事情说完整,二是要注意关联词(句)、过渡句(段)的恰当使用。

3.按照顺序合理的要求,还要注意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顺序,即有序表达。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佳作出炉

节 日

门前那棵槐树又在不经意间繁花满树了。风儿携着槐花香,穿过楼间小路,将微开的窗吹得更大了一些。我贪婪地嗅着溢满槐花味儿的空气,突然想起,明日便是端午。

这里补上一笔,交代清楚,使得前后文衔接紧密,语言连贯。

清晨,我在艾叶的清香中醒来,抬手遮一下那有些刺眼的阳光,绕在臂间的盈盈彩绳便闯入了视线——它在晨光中轻轻地荡在手腕上,还伴着阵阵槐花香。这定是妈妈昨晚趁我熟睡时系上去的——这是我们胶东地区的风俗,“端午线”一定要在凌晨天还没亮、孩子还没醒来的时候系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上,以祈求健康平安。我得意地晃了晃手腕,起身下床,循着混入了艾香与米香的空气来到厨房。妈妈已开始包粽子了,些许晶莹的汗珠趴在她的前额上。稍微一愣,我便加入了包粽子的活动。

加上“我得意地晃了晃手腕”,是为了衔接上文写的“端午线”和下文要写的“包粽子”。

“三片粽叶打底面,再一折,形成三角内空。用粽米填满这个内空,压实……”在妈妈耐心的教导下,我的第一个勉强称得上粽子的“四不像”做好了。尽管我俩都料定这“四不像”会在锅里散架,但还是将它放入锅中,让它蒸了个舒服的“桑拿”。粽子在锅里,粽香缭绕在整个厨房里。我坐在碧绿的粽叶旁边,一边学着妈妈的样子,手中不停地翻舞着粽叶,一边听妈妈讲那端午的风俗和传说:南方的雄黄酒、北方的端午线、忠烈的伍子胥、投江的屈原……整个上午,我们便是在这盈满诱人粽香的厨房中度过的。

较之原文,这里补上了煮粽子、讲端午故事的画面,虽然只是白描,但丰富了文章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前后文衔接自然。

加入关联词,使前后文衔接紧密。

按照先写人,再写浪,最后写声音的顺序,有序描摹,使得前后文衔接自然。

而忙碌过后,吃着散发着热气的甜粽,看着龙舟比赛,便是端午最惬意的事了。十几条龙舟上的青年壮汉们,头系彩巾,有力地划动着船桨,溅起欢快的水花,急浪便似从龙嘴中喷涌而出。群龙跃江,声鸣千丈;鼓声震天,号声如洪。

加入时间词,增强顺序感。

傍晚,艾草的清香伴着晚风掠过手中的笔,我抬头,看见门前的槐树上不知何时已系满了彩绳。被夕阳浸润得金黄的槐树下,一个小娃娃正吧唧吧唧地啃着一只粽子。发现我后,他吐了吐舌头,消失在那条飘着槐花味儿的小巷中,只留下落了一地的槐花瓣和那丝丝缕缕的粽香。

在写完关于端午的几幅画面后,补写一幅小孩子吃粽子的画面,使得整篇文章更加丰满。同时,槐树、槐花的再次出现,也和前文相照应,使文章更加紧凑,结构严谨。

端午,你在哪里?你在五色的彩线里,在飘香的艾叶里,在激进的龙舟里,在每一个大人、孩子手捧的粽子里。端午,你在炎黄子孙的心里。

结尾结合前文的几幅画面,做一收束,保证了话题统一、衔接得当、叙述有序。

综合点评

升格文换掉了与中心话题关系不大的最后一段,使全文的几个片段保持了话题的统一。小作者对原本前后文衔接失当的段落做了两种处理:或添加过渡语、关联词;或补充交代内容,保证叙述的完整性。对于语序出现问题的段落,小作者也做了调整,保证了顺序的合理。我们阅读修改后的这篇文章,便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并且能很清楚地感受到画面中流露出的浓浓乡土情和文化味儿。

小试牛刀

你做过饭吗?或者制作过模型、修过自行车吗?试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除了题目中提到的事情,还可以写组装玩具、洗衣服、打扫屋子等。

2.要把做事的过程写出来,让人了解你是怎么做的。

3.写清楚做事的顺序,保持前后叙述的连贯性。

猜你喜欢

关联词连贯槐花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槐花花开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赶路的槐花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第七只鸟
关联词的秘密
关联词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