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晋北戏曲旅游发展探析

2021-01-05常雪连

关键词:戏曲融合旅游

常雪连, 刘 佳

(1.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 山西 太原 030032;2. 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1 戏曲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上而下的文旅部门机构重组, 从理念与职能方面开启了对于文旅融合的探索。[1]从产业与市场融合的角度寻求文旅一体发展的新思路, 能够有效打破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和文化孤立的局面, 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戏曲旅游是基于戏曲文化与戏曲艺术, 打造戏曲旅游景观产品或文化活动产品, 进而吸引旅游者到访的文化旅游活动。 戏曲旅游迎合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 引领着旅游消费升级和市场变革, 为现代旅游消费开拓了新方向, 也拓展了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传播的新方式和新路径。

2 戏曲旅游发展必要性探究

2.1 戏曲市场萎缩与戏曲文化危机

在艺术形式极大发展的今天, 多样化的娱乐消费方式挤占戏曲文化市场, 戏曲文化的生存空间开始萎缩, 戏曲文化急需扩大表现形式, 适应消费市场需求。 审美变化是戏曲市场萎缩的另一重要原因, 以传统时代特征和生活方式为题材的戏曲文化难以满足现代审美需求。 因此, 以新体制、 新内容以及新的审美范式与时代同步, 逐步推进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发展, 不断增强戏曲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使戏曲文化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之下寻求合适的生存之道势在必行。[2]

2.2 旅游发展急需注入文化内涵

旅游发展经历了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 再到体验旅游的发展阶段。 体验经济所引致的消费升级, 对旅游发展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时代需求, 文化注入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方式。 因此, 赋予旅游发展以戏曲文化内核, 对于提升旅游活动品质和旅游体验产品的吸引力, 确保体验消费阶段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3 戏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戏曲文化与旅游发展属于天生的耦合关系。 旅游为戏曲文化传播提供载体, 将戏曲文化活动转化为旅游消费产品, 对于扩大戏曲市场, 繁荣戏曲事业, 培养戏曲传承创作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戏曲融合了文学、 表演、 音乐、 美术等多元艺术形式和内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 能够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给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发展带来强大的吸附效应。[3]作为特殊的文化旅游产品, 一方面, 戏曲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消费客群, 相比传统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更为持久; 另一方面, 新形势的旅游消费能够激发潜在客源, 培育新兴戏曲市场, 能够增加旅游市场经济收入, 二者相辅相成, 彼此促进。

3 晋北戏曲资源概述

3.1 资源归纳

3.1.1 晋北戏曲种类及分布

2017年, 国家文化部对于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情况及结果显示, 全国现有剧种348个, 其中山西有38个, 山西是戏曲资源大省, 晋北戏曲资源尤为丰富。 从晋北戏曲种类统计可以看出, 晋北戏曲在山西戏曲中占有较大比例。 根据不完全统计结果, 将晋北戏曲种类及分布归纳如下: 晋北戏曲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 北路梆子、 二人台和赛戏分布范围相对较广。 北路梆子在忻州、 朔州、 大同均有分布; 二人台主要分布于忻州北部、 大同地区; 赛戏在晋北地区广泛分布; 其他晋北戏曲在大同、 朔州、 忻州各县市间流传相对广泛(详见表 1)。[4]

表 1 晋北戏曲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3.1.2 晋北戏曲非遗名录

晋北戏曲有很多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 忻州市北路梆子、 大同市雁北耍孩儿、 灵丘县灵丘罗罗腔、 朔州市、 繁峙县秧歌戏、 右玉县晋北道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 朔州市赛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 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大同市北路梆子、 神池道情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晋北戏曲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006年,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忻州市北路梆子, 大同市雁北耍孩儿, 大同市灵丘县灵丘罗罗腔, 朔州市朔城区、 忻州市繁峙县秧歌戏, 朔州市右玉县、 吕梁市临县、 忻州市神池县道情戏, 忻州市河曲县二人台, 大同市碓臼沟秧歌, 朔州市赛戏名列其中。 2008年, 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申报的北路梆子、 广灵县文化馆申报的广灵秧歌、 阳高县二人台剧团申报的二人台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第一批名录项目)。 2011年, 大同市灵丘县文化馆申报的道情戏、 大同市阳高县文化馆申报的赛戏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2013年, 大同市晋剧院申报的晋剧名列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详见表 2)。 2017年, 应县耍孩综合艺术团申报的雁北耍孩儿、 灵丘县人民文化馆申报的红石塄秧歌、 广灵县木偶皮影戏剧艺术协会申报的广灵八角地木偶戏、 五台县茹村乡西天和村民委员会申报的五台赛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晋北戏曲的旅游化开发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价值基础。

表 2 晋北戏曲国家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

3.1.3 戏台遗留情况

作为传统文化元素和公共空间的物质存在性代表, 戏台遗留情况见证了晋北戏曲的盛衰和发展, 反映了戏曲在地域社会中的精神价值和重要影响。 晋北戏台传统公共空间资源丰富, 阳高县吴家堡堡门外戏台、 天镇县新平堡玉皇阁、 长城要塞杀虎口附近满族八旗驻军修建的汉族神庙和戏台等, 依托明清的堡寨文化及军事冲突,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伴随着地方文化的多元发展, 戏台在形制及文化承载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遗留戏台反映出交通、 人口、 经济等多元因素的综合性特征, 成为晋北地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2 资源特征

地域性特征。 地方戏曲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联, 区域环境是地方戏曲赖以生存的基础, 戏曲文化是在表现地方生活、 传达地方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5]在塞外环境下成长的北路梆子曲风激昂高亢; 多分布在山西、 河北和内蒙一带的碓臼沟秧歌, 既融合了中原地区的细腻, 又不乏内蒙的豪放; 晋北道情本是地方土戏, 通过“风搅雪”的艺术交流形式不断得以发展, 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 ,从区域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到建筑艺术、 节事民俗、 饮食文化等人文环境, 晋北戏曲艺术所展现的地域性特征, 成为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文化性特征。 戏曲艺术的文化性表现在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上。[6]从文化内涵来看, 戏曲融合了地方人文、 社会习惯、 文化信仰、 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文化特征;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 戏曲综合了美学、 语言、 音乐、 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 进而以戏曲形式塑造地方精神。 伴随着时代进步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变迁性发展, 融合多样化的地方文化特征和地域生活内容后所产生的戏曲文化, 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融合特征, 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与复兴。 文化性成为戏曲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特征及内生动力, 也是旅游活动发展的必要文化承载, 为体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娱乐性特征。 娱乐性是戏曲艺术所要传达的目标性之一, 也是中国戏曲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特征。[7]从戏曲内容到戏曲语言, 再到表达形式, 戏曲艺术的娱乐性表达在于其所体现的娱乐审美和教化意义, 也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长远存续的关键原因。 戏曲的娱乐性特征对于旅游产品开发至关重要, 是戏曲艺术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 其娱乐性和可观赏性特征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吸引因素, 为戏曲文化旅游的资源性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3 开发现状

晋北戏曲种类丰富, 分布广泛, 传承历史悠久, 文化价值较高, 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 作为源自于地域生活的活态文化, 戏曲文化在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中能够激发文化活力、 展示地域文化魅力, 市场吸引力较强。 作为审美文化的集大成者, 戏曲文化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美好的寓意, 具有浑然天成的资源开发基础。 随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晋北戏曲旅游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从政府支持到戏曲人才培养, 戏曲旅游逐渐走向市场, 走进大众视野。 但晋北戏曲旅游发展起步较晚, 仍存在着戏曲旅游产品不成熟, 旅游开发市场化程度较低, 品牌形象宣传力度不足, 戏曲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等诸多问题, 戏曲旅游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 晋北戏曲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

晋北戏曲在资源基础、 资源特征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等方面, 与现代旅游者消费心理匹配度高, 具备满足旅游者对于文化旅游产品消费的心理需求的条件, 戏曲旅游发展具备天然优势。

晋北戏曲文化的基础性特征, 满足旅游产品开发对于资源特征的基本要求。 资源数量方面, 晋北戏曲资源类型丰富, 主要包括六个戏曲分区, 共有戏曲种类十多种, 其中大类剧种六个; 资源品级方面, 国家级、 省级非遗数量较多, 地域文化特色明显, 资源品质高; 资源传承角度, 晋北戏曲发展历史久远, 传承度高, 具有相对成熟的人才队伍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戏曲的在地性、 娱乐性特征符合旅游者寻求差异性的消费心理。 文化对于旅游消费的价值在于其差异, 戏曲产生过程中所具备的娱乐性特征与在地特色, 是开展戏曲旅游, 进行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 能够激发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 刺激潜在消费市场。 戏曲旅游是具有文化性、 地域性特征的更高层级的旅游活动, 它适应了现代旅游需求对于旅游产品多样性、 资源差异性、 文化体验性以及影响力大的发展格局, 满足旅游者追求知识摄入、 文化休闲、 体验参与的消费需求。

戏曲文化存在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激发潜在的戏曲消费需求。 晋北戏曲流传至今且具有广泛的区域影响力, 群众基础是其存在的必要前提之一, 稳定的群众基础为戏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持久的助推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延伸至戏曲领域, 戏曲文化的传播路径得以拓展, 市场空间随之外延, 受众规模也不断扩大, 市场需求呈现良好的上扬走势, 戏曲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

5 戏曲旅游的发展原则

5.1 传承与时代融合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传统戏曲内容逐渐脱离现代生活, 与当下消费市场脱节。 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 在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内核及价值观的同时, 需要用全新的视角解读戏曲文化, 转变戏曲文化载体、 形式及营销模式, 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互碰撞, 让文化传承与时代产生交集、 融合和互动, 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戏曲文化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5.2 自然与人文协调

戏曲文化的产生源于明显的地域特征, 晋北戏曲浓郁的塞外风情和粗犷的表达方式, 是晋北自然环境造就的风格特征。 在文化方面, 晋北延边军事堡寨的建立, 是军事力量参与戏台修建的开始, 随着地域文化的发展, 戏台文化开始扩散至聚落社会, 反映着区域社会经济、 生活文化诸多因素。 坚守地域风格和文化环境, 有效协调自然环境和人文基础, 在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 坚守对于戏曲文化的精神信仰, 有效传承发展地域戏曲文化。

5.3 保护与开发并重

戏曲文化的产生, 是地域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 在多样化娱乐市场的冲击下, 部分晋北戏曲面临消亡, 戏曲文化生态的改变, 为重视文化传承发展、 强化文化的持续性培育和多元化的文化保护敲响了警钟。 因此, 以传承保护为核心, 以戏曲产业发展为纽带进行戏曲文化的旅游市场化开发迫在眉睫。 戏曲旅游发展关键在于其市场化导向, 既要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产业链, 充实“戏曲+”相关产品内容, 催生戏曲新业态, 同时将核心文旅项目与地方优势条件高度契合, 形成戏曲文化传承与市场开发的互动产业链。

5.4 技术平台与体验内容的超前性

高新技术平台的应用能够有效放大戏曲文化的效益。 随着技术爆炸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广泛应用于文化行业, 对于提高文化产品展示、 增强游客体验感、 实现高绩效回报作用巨大。 将戏曲文化与信息技术、 互联网平台有效结合, 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拓展戏曲旅游产品维度和产品设计, 为戏曲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衍生多样的传播消费渠道, 让强势的技术投入带领晋北戏曲旅游引爆市场焦点, 缩短戏曲文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8]

6 戏曲旅游发展路径及开发策略分析

6.1 发展路径

戏曲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智慧性融合, 成就了戏曲旅游这一特殊的文化旅游产品。 因此, 对于戏曲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对于文化资源特征、 文化内涵展示以及艺术品级价值等多方面的融合与表现, 从而形成资源特征明显、 文化内涵丰厚、 艺术价值较高的新型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晋北戏曲旅游的发展可以从资源、 产业、 市场以及产品融合等多个角度实现戏曲旅游的创新性发展。

资源融合。 从晋北地区戏曲入手, 深挖晋北戏曲文化内涵, 分析代表曲种如二人台、 耍孩儿等的地域文化因素, 融合地方生活习惯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有效整合资源环境特征, 从资源融合的角度挖掘戏曲旅游的内容。

产业融合。 提炼晋北戏曲各剧种文化内涵, 并从中找到与旅游的结合点。 横向来看, 从晋北戏曲文化到戏曲产业, 再到戏曲业态、 戏曲景观、 戏曲环境、 戏曲消费, 构建一条晋北戏曲旅游融合的产业链; 纵向来看, 戏曲文化产业从剧本内容创作、 戏曲演出、 戏曲传播、 戏曲培训、 戏曲教育等多个环节出发, 寻找与旅游的契合点, 完善对于纵向戏曲产业的延伸。

市场融合。 旅游业与晋北戏曲的市场性渗透, 可采取多种模式。 如戏曲节庆、 戏曲故事景点、 主题公园、 博物馆、 戏曲旅游活动、 戏曲公益活动等模式。 把戏曲文化和旅游市场、 消费者密切结合, 将晋北地方特色嫁接至戏曲之上, 增强戏曲的生命力和文化展现力, 有效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产品融合。 将戏曲文化渗入旅游各要素, 开发系列新型戏曲旅游体验产品。 如研学、 红色、 康养、 乡村、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旅游团等戏曲旅游产品, 丰富戏曲旅游体验产品内容, 提升戏曲旅游产品等级, 引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6.2 商业运营模式

产业发展得益于多个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 政府、 企业及民众多元主体的合作方式, 是晋北戏曲旅游产业完善基础保障、 加强市场运营、 促进文化创新、 促成旅游稳步发展的重要模式。

6.2.1 政府环境保障

从政府层面来看, 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重视对于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推动戏曲艺术发展, 不断出台具体措施缓解戏曲人才匮乏的窘况。 戏曲传承的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从而引领戏曲旅游的发展方向。 此外, 政府在商业运营之前进行顶层设计, 明确晋北戏曲旅游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统筹具体行动方案。 同时, 加强市场监管和综合管理能力, 维护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秩序, 逐步加大对于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的支持力度, 为戏曲旅游的稳定成长奠定了完善的市场环境基础。

6.2.2 企业市场经营

先天的市场敏感性特征, 使得企业的进入能够增强戏曲旅游的市场活力, 在商业定位上把握市场脉搏, 对接消费需求, 明确商业定位, 增强戏曲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和市场适应力。 根据商业定位进行招商规划, 丰富业态内容, 通过对细分客群的特征研究, 差异化对接市场需求, 在尽可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 达到盈利目标, 保持戏曲旅游健康发展的动能, 进而促进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共赢。

6.2.3 民众文化创新

在政府政策保障、 综合治理与企业整体运营都稳定均衡的状态下, 民众经营参与其中, 成为戏曲文化旅游市场的最小单元。 一方面, 作为单个经营主体的具体经营形态, 构成了戏曲旅游的市场实体和具体的经营业态; 另一方面, 个体经营给予戏曲文化创新巨大的空间, 民众根据自身对于文化的理解, 产生不同的想法和创意, 付诸实践而展现的文化形式, 极大的丰富了晋北戏曲旅游发展的形态和方式, 集众之力促进文化创新与旅游发展。

6.3 开发策略

旅游发展经历了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 再到体验旅游的发展阶段, 体验旅游阶段的旅游产品更加注重个性化设计、 情感化表达以及游客参与。 而景区的成长周期与游客消费偏好的差异性, 决定了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具备多样化的产品设计, 满足戏曲旅游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与游客的主体需求差异。 因此, 晋北戏曲旅游开发既要注重体验经济时代对于个性定制、 个体情感共鸣和主位参与的表达, 也要满足观光旅游发展阶段与休闲旅游发展阶段的消费需求, 丰富晋北戏曲的阶段性产品类型。

6.3.1 观光型戏曲旅游产品

观光型戏曲旅游产品的培育应采用因借发展模式或嵌入式发展模式。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与高知名度景点相结合, 把景区作为戏曲旅游的开发载体, 借助景区本身的知名度与客源市场, 嵌入戏曲文化内容, 丰富景区的旅游业态。

戏台遗址景观开发。 对于具有珍贵价值的遗存戏台遗址进行保护, 根据晋北戏曲的不同文化特征和内容素材, 保留传统建筑形制, 进行景观化开发, 包括阳高县吴家堡堡门外戏台、 天镇县新平堡玉皇阁、 杀虎口附近满族八旗驻军修建的汉族神庙和戏台等。 借助晋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知名景区景点, 串联旅游线路, 既是观景点, 也是戏曲演出场所, 对于戏曲文化的实体传承意义重大。

戏曲主题公园模式。 从点、 线、 面多层次设计出发, 从点状的景观小品、 观景点, 到线状的道路、 水系设计, 再到广场、 大型公共空间及整体性设计, 全面强化戏曲公园的主题化特征。 以晋北戏曲种类、 脸谱、 题材内容为主题, 为进行多样化的主题内容设计, 打造特色戏曲主题公园。[9]

晋北戏曲博物馆。 以静态陈列的方式展示晋北戏曲的深厚内涵, 将晋北戏曲文化渊源、 历史发展、 道具服装、 表现手法、 语言特征等作为主要内容, 通过策划设计进行场馆布置、 物品陈列、 视觉展示, 同时融入现代科技, 完善智慧服务内容, 以简单的传递方式使游客信息获取达到最大化。

6.3.2 休闲型戏曲旅游产品

马惠娣认为, 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 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 强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文化传递和思想共鸣。[10]因此, 对于休闲型戏曲旅游产品的开发, 应更加突出文化表达形式, 重视休闲型旅游需求者的消费初衷, 进而聚焦选定晋北戏曲文化旅游主题与呈现方式, 进行合理的戏曲产品场所业态与空间配置。

晋北戏曲的实景剧及舞台演出。 以晋北地方剧种为表现内容, 在景区及其他文化场所进行晋北戏曲的实景剧及舞台演出, 突出晋北戏曲的地方特色、 娱乐精神, 增加消费体验的内容, 吸引游客融入场景, 丰富游客休闲体验。 传递与欣赏的双向互动, 能带给参与者良好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

戏曲旅游衍生文创产品开发。 以晋北戏曲文化内容为素材, 提炼文创设计的典型元素, 加大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和应用性研究, 融合现代审美需求和地域特色, 进行晋北戏曲旅游商品的研发。 一方面, 对于丰富晋北戏曲文化的外在展现形式、 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增加旅游消费收入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 对于传播晋北戏曲文化、 弘扬地域文化特色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

6.3.3 体验型戏曲旅游产品

对于戏曲文化旅游项目而言, 在体验内容、 技术平台等方面超越游客日常休闲活动水平, 才能激发游客到访动机。 体验型旅游产品从针对游客的个性化设计、 参与性、 情感体验等特点出发, 融合文化内容和先进技术手段, 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戏曲节庆模式。 将晋北戏曲文化融入节日、 庆典及庙会活动, 把戏曲内容作为节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融合戏曲欣赏与其他娱乐活动内容, 借助节庆氛围宣传戏曲文化。 此外, 可以举办以晋北戏曲为主题的大型节庆活动, 集合晋北剧种进行演出与交流活动, 通过专业的设计、 营销、 策划活动, 在吸引专项市场的同时激发潜在客群市场, 扩大宣传影响。

参与体验模式。 注重参与性的戏曲旅游体验开发, 通过从前台到幕后, 从客位到主位的角色互换, 让游客深入参与到晋北戏曲表演的全过程, 学习戏曲化妆、 脸谱、 服饰穿搭、 道具选择及戏曲表演, 从观赏者的客位视角转变为表演者的主位视角, 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融合现代科技与数字化传播的戏曲旅游。 在全息投影技术与VR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当下, 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构建戏曲场景, 突破时空限制展现场景意境; 通过VR技术拓宽戏曲的传播渠道, 除了对于舞台展示之外, 还能够增加台前幕后展现内容, 多维度展示戏曲文化的魅力。 增加戏曲旅游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性, 能够增强戏曲旅游的展现力、 吸引力及艺术感染力。 同时, 建立晋北戏曲专题网站、 开发晋北戏曲软件APP, 全面加强戏曲文化的技术应用, 扩展传播渠道。[11]

戏曲主题研学旅游。 这一戏曲旅游开发形式属于科普教育模式, 面向研学市场, 开展戏曲研学旅游产品设计。 对于戏曲文化学习的专业性要求较高, 在增强学生对于晋北传统戏曲文化了解的同时, 注重海内外市场培育, 培养兴趣爱好, 促进晋北戏曲文化的传承。

7 结 语

文旅融合关键在于将戏曲素材演绎成旅游产品, 戏曲旅游发展顺应文旅融合的时代潮流, 在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 增加了晋北戏曲文化的流传方式和新生途径。 晋北戏曲旅游种类多样, 价值较高, 具备极佳的戏曲产品开发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的戏曲旅游产品开发能够形成积极的扩散效应, 有效引导地域自然基底催生戏曲文化。 从资源、 产业、 市场、 产品融合等多个角度推动戏曲旅游创新发展, 在政府环境保障、 企业市场经营、 民众文化创新的“三位一体”商业运营模式下, 进行观光型旅游产品、 休闲型旅游产品、 体验型旅游产品等多类型产品开发。

戏曲文化的产生源自群众, 激活群众因子、 夯实群体基础, 是传承戏曲的根本, 观众培养对于推进戏曲旅游发展意义重大。 同时发挥晋北戏曲与旅游的双重品牌效应, 让戏曲文化与旅游发展持续互动, 树立“戏曲之乡”的旅游品牌形象。

猜你喜欢

戏曲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