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
2021-01-04董成兰
董成兰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两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当中,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疗法,可有效缓解小儿外感发热的症状,可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3--01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疾病。呼吸道感染是引发小儿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头痛和咳嗽,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西医治疗的方法。中药疗法主要采用自拟退热方和中药浴法,西医疗法则主要应用退热、抗病毒和消炎等药物[1]。通过对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觀察组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6.5±1.3)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5±1.5)岁。以上患儿皆排除心、肾功能不全、严重营养不良、精神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发热。根据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对照,相对比较均衡,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静脉滴注喜炎平和口服美林混悬液,根据患儿临床症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出现高烧不退的患儿,使用布洛芬
混悬剂、小儿氨酚黄那敏等药物,帮助患儿退热;对于出现高热惊厥症状的患儿,使用苯巴比妥那和水合氯醛,以达到镇静的作用;口服利巴韦林含片,用于缓解患者的咽喉疼痛症状。观察组应用中药治疗,采用自拟小儿退热方和中药浴法,所选中药药物具有疏通、清肺、扶正解毒的作用,坚持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作为治疗原则。①自拟小儿退热处方:金银花12g、连翘12g、黄岑8g、贯众8g、柴胡12g、葛根10g、荆芥8g、甘草4g、白花蛇舌草8g等,用水煎服,每日一剂。②自拟外洗处方:金银花、连翘、柴胡、薄荷、青蒿各20g,板蓝根、葛根、芦根、山豆根、荆芥、防风、知母各15g,机上冰片5g和石膏30g。在清水中煎煮,煮沸后滤出药液,加清水配制100ml/2g浓度的中药煎水洗浴方,在38~40℃的药液温度条件下药浴15~25min,每日一次。两组患者均给予退热、抗病毒处理的常规治疗,3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评价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儿在服药48h后热退,头痛和咳嗽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基本恢复正常范围;有效:患儿在服药48h后,体温有所下降,在38℃上下波动,需要继续用药方能完全恢复;无效:患儿在服药48h后仍然处在高烧的状态,头痛和咳嗽等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进行计数,资料通过t值和检验,两组对比满足P<0.05,两组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观察组患儿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患儿出现过敏性皮疹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将小儿外感发热列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畴,主要采用退热、抗病毒、抗炎治疗为主。中医则认为外感发热是由于外邪侵袭肺脏而引起的,小儿由于“脏腑薄、藩篱疏、肌肤嫩、神气怯”,加上“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易于发生外邪侵袭和传变。中医采用自拟退热方和中药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较为显著[2]。
本研究以9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采用静脉滴注喜炎平、口服美林混悬液、抗生素治疗,使用布洛芬混悬剂、小儿氨酚黄那敏、苯巴比妥那和水合氯醛、利巴韦林等药物,具有良好的退热、抗病毒、抗炎效果,同时具有缓解疼痛和镇静的作用,但是同时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会出现过敏性皮疹等症状、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观察组主要采用自拟退热方和中药浴法,在自拟退热处方和自拟外洗处方的当中,主要包括银花、连翘、黄琴、荆芥等重要药材,具有辛凉透表、芳香避秽、清热通透和清上焦热等功效,诸药合用可以有效缓解高热不退、咽喉肿痛、咳嗽喘急和惊厥等表征。根据患儿病情的实际情况,选药组方。患者出现腹泻,需要在自拟退热处方酌加车前草、猪苓各5~10g;患者出现扁桃体红肿化脓,酌加夹皂角刺、蒲公英各10~15g,赤芍5~10g;患者出现湿热,酌加葛蒲、着茵仁、蕾香、滑石各5~10g,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中药治疗方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与西医治疗相比,极大的提升了治疗有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患儿的健康恢复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解玲芳,王晶,张琼. 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2012,03:64-66.
[2]麻向伟. 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