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化常识学习方法探究
2021-01-04杨颖慧
杨颖慧
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多积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这部分知识的汲取,不仅仅是为了大家在高考的考场上语文科目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素质休养和气质升华。怎样提高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值得许多教师去好好探究,我们应当做到激发兴趣、逐个击破、联系实际、善于归纳。
关键词:古文化常识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方面它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这些知识点分散于各个教学单元的文章中,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性太强,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容易遗忘,记忆难度很大,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怎样能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怎样提高学生在考试当中对古文化常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有的疑问,针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选取适当的工具能让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常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就是课本,课本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具,它既是我们学习古文化常识的最基础的教材,同时也是高考考察我们学习程度的最标准依据,许多老师和同学往往去追求许多“高效”教材而忽略我们的课本,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未必能有好的效果。我们要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课本中的文言文,认真扎实地掌握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打好基础。
其次就是常备的工具书,例如《古汉语字典》,放在案头,随时查阅整理。
最后就是相关的文化书籍,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例如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讲述系统,内容集中,知识点密集,并且有大量的插图、表格以及文物、文献实例,更便于直观理解和观察。除此之外我们的政治、历史教材也可以作为参考书为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提供帮助。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是书店还是网络上,都有许多高中古文化常识汇总,这些内容十分完整详尽,可学生们即使获得了这些文字材料也仍然很难全部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灵活应用就更无从谈起了,究其原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遥远的,缺乏联系的,即使记住,也是“死记硬背”,不仅容易被学生忘记,而且难以灵活应用。如何让这些知识变成“有温度”的呢?那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什么是“兴趣点”呢?也许是一位古人,也许是一个小古文故事,也许是一件古代器物,甚至是一部历史电视剧。例如央视大剧《汉武大帝》汉武帝登基诏书提到的“初践国祚”中的“践祚”有登基之意,这与课本中文化常识知识点相对应,另外还有“外戚专权”等历史政治文化,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散落在我们日常学习的各篇古文之中,因为比较分散,这些分散的知识学生即使短时间记住了,理解了,但也会因为是孤立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容易遗忘,难以系统掌握,形成知识网。这就需要我们养成好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习习惯,做到随手查,即遇到问题及时查阅工具书;随手记将查阅的新知识点及时记在积累本上,方便日后总结、定期总结归纳并系统记忆。在归纳时,不仅要横向归纳,也要纵向归纳。所谓横向归纳,指同类内容可以共同记忆,例如表示官职变动的迁、徙、调、 转、调、徙、补、改、出等就可以对比辨析,系统记忆。所谓纵向归纳,指的是对一个知识点深入挖掘,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从而深刻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例如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为降虏于蛮夷。”中的“蛮夷”一词,在文中翻译为“投降的奴隶”。就此知识点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进而了解到:在古代,“华”是光明美好的意思,而“夏”是指中心,中心之国谓之中国,所以古时中国的含义和现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华夏二字”连起来便是“光明美好的中心之国的含义”。周朝的统治者一般自称华夏用与区别四周方位的少数民族。以周朝领土为中心,北边称为“狄”,南边称为“蛮”,东边称为“夷”,西边称为“戎”。而“狄、蛮、夷、戎”仅仅是代表方位,并不具体指某个民族。通过对一个知识点的深入挖掘进而掌握一个小的“知识网点”。此外在记忆时,也可采取多种方法,让枯燥的记忆变得更有趣,例如把知识点串联成为口诀: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
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尧舜大禹禅让留。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宗庙修。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猪羊牛。
少牢无牛诸侯祭,家祭祖道禊事修。
[注]
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中学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们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 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3.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怎么记住这九州呢?给你编个“小故事,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至于是个什么故事,请你自己脑补吧!嘿嘿!
4.炎黄: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这老哥俩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汉族后来被称为“炎黄子孙”。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称指国家。
6.昭穆:宗庙、坟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左昭右穆,一字排开,你看,死后也得这么讲规矩。
7.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我们家祭拜祖宗,用的是猪肉、鸡蛋和豆腐,级别差远了。
8.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古人就是这么有仪式感。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古诗词文化蕴含着太多古人对生活,工作,自然等探索的顿悟,结晶,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加以学习和继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古文化常识学习的兴趣,把古文化常识学习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这些文化常识来源于生活,被我们从书本中学来,再运用到学习中去,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让学生对高中文言文里的文化常识了然于胸,那么反过来也会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