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订单班”的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2021-01-04陈勤

科教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订单班学生管理校企合作

陈勤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改革措施,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中产生了各个不同专业的“订单班”。本文在分析此背景“订单班”学生管理现状基础下,发现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四面一平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高职“订单班”学生管理效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订单班 高职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54

ResearchontheStudentManagementModeof"OrderClass"in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undertheBackground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CHEN Qin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ongzhou, Hunan 425000)

Abstract"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reform measure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Under this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re are "order classes" of different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Basedon 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orderclass"studentmanagementin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tudent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t mode of "four sides and one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order class"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rder clas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近年來,高职院校陆续在“校企合作”的同时融入了“订单培养”,让“校企合作”深化为“订单式校企合作”,使普通型的“校企合作”成为深度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既包括了传统意义中的学籍管理、档案管理等日常行政事务管理,还包括了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和职业规划管理等现代化的、更为丰富的管理内容。是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非正式学术性活动之外,以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完成学业并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规范性服务保障和教育性活动。[1]“校企合作”背景下“订单班”的出现,由于其企业定向,专业对口,提前订单等特点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众多政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全新管理难题,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订单班”学生管理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出现较早,进入我国国内时间较晚。对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订单班”学生管理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可以有效的了解前任的不足,有利于我们对该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

国外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校企合作”模式,其中以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和美国的“合作教育制”为典型代表。在这些多样化的模式中,管理机制也呈现多样化,逐渐由粗放型发展到今天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管理,国外现代化的管理集中表现在:第一,管理理念先进,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注重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引导、监督和评价。第二,管理内容丰富,制度的完善,既包括了学生服务学生管理活动、纪律管理,还包括了社团、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且每一项管理内容均配置相应的制度管理条例,使得每一项管理有章可循。第三,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2]

以“高职”“校企合作”“订单班”和“学生管理”为词条,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搜索,发现近年来国内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均以期刊论文形式发表,仅仅只有少量的是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最多的为校企合作下各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3][4]学生管理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单独的内容在各个论文中偶尔提及。单作民博士[5]结合个案研究分析、阐述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般性的政策建议。雷骏婷、[6]贺小数[7]就中职院校的“订单式”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现状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一些可以为高职院校“订单班”学生管理工作借鉴的宝贵经验。其余众多专家学者就高职院校的订单班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方法开展了研究,但均停留在“初探”阶段,缺乏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研究的深度。

2“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订单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订单班”模式时间并不长,国家在政策上予以了一定的支持,但具体到每个学校,却并没有根据本校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出适宜的管理制度,以至于很多院校直接照搬照抄国内一些相对比较成功的“订单班”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工作者遵循此背景下制定的制度进行管理,会发现这些制度中存在着很多“真空区”,遇到一些具体的、临时性或者突发性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管理难度加大。此外,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下,会经常性出现“领导性”的临时“口头制度”,这些临时的“口头制度”和管理制度并存,造成很多学生管理措施和方案朝令夕改,并最终使学生管理丧失掉严肃性和权威性。[8]

2.2双元化主体合作不深入

校企合作中,订单班拥有学校和企业双元主体,校企双方应该将双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管理制度,并在技术、师资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协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学校和企业双元化主体合作大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合作。学校方面,首先,订单班的经费来自企业的投入,使得一开始学校方就让步于企业,对于企业制定的一些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管理的制度无法进行干涉。其次,很多學校仍然闭门造车,不了解现在企业需求,对企业所需人才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并不清楚,以至于学生到了企业后无所适从,难以适应。企业方面,企业是以“利益”为第一位的,订单班的实施使他们获得最直接且对口的劳动力资源,有效的控制住企业的人力资本,他们期待的是学生到达企业后能带来多少效益,也就是“做多少”,而忽略了订单班的学生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在管理中将其与普通员工同质化对待,缺乏与学校方的沟通协作,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共同应对,最终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

2.3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

大部分校企合作中订单班的学生管理采用单一的辅导员或者兼职班主任负责制,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层级化的学生管理队伍。而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公认的最累心、最烦琐的工作之一,很多体制内有编制的教师不愿意从事辅导员这类工作,因此就导致学校在招聘辅导员这些学生管理岗位时对学历、专业和年龄等政策放宽,这些管理者都以年轻人为主,学历大部分为本科或者专科,专业背景复杂,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出身的很少,本身性格不沉稳,过于急躁和不冷静,缺乏生活历练,对校企合作认识浅显,几乎没有任何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企业方、学生方沟通时缺乏技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无法获得学生和企业方的信任,管理效率低下。

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订单班”学生管理“四面一平台”创新模式

3.1政府方面

订单班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某些矛盾,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有职责和义务去正视和解决这些矛盾,最好的方法是政府牵头,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多主体联合的高职教育集团,且集团内部应该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和“订单班”管理部门。政府应该完善相关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主体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范教育集团的运行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汇合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的法律专门制定出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职教育集团的法律属性、运行方式、业务内容等,同时应该明确规定高职教育集团的进入和迁出制度,并组织有关专家确定标准,建立高职教育集团的健全的质量评估体系。[9]为了提升企业方在订单班的合作积极性,政府应增加经费投入,并出台专项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对订单班的企业在某些项目中实施免税或者税收返还政策。

3.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构建层级化和稳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中除了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这些主力军外,还应设有专门负责“订单班”的主管院长,学生管理处和院团委等行政处室应配置专门“订单班”负责部门。学院应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稳定学生管理队伍。在人员选择上优先选择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担任,并定期进行各种分类培训,比如开展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制定学生管理者专业化的考核制度,并将考核制度与待遇津贴挂钩,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设立学生管理工作者职业规划,完善他们从科员到副科级、正科级等职业发展道路,让他们可以无顾虑的踏实工作。

其次,高职院校应根据每个专业和不同岗位需求,与校企合作单位充分调研和协商,制定出一整套系统完善的“订单班”学生管理规范体系。整个管理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在校学习阶段和顶岗实践阶段,因此具体管理制度也应该包括学生日常在校管理制度和学生顶岗实践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均应包含总则、明确管理主体、细化管理办法、强化管理过程、制定考核办法、落实安全和保障措施等。制度要以法律为依据规定管理制度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方职责,分工明确,实施可操作性强,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任何问题有章可依,确保学生管理的高效性。[10]

3.3企业方面

企业应抛弃“重用人,轻育人”的旧观念,树立“人才强企”的新思想,要拥有长远的发展目光,把订单班学生当作正式员工进行培养,与学校充分开展深入合作。在学校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任务,企业方积极参与到教学一线中。在实习阶段,企业应制定专门的订单班学生管理制度,并要提供适当的岗前培训,保障学生在工作中遵守职业规则,进行安全生产。同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企业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合理安排职务,必要时进行“轮岗”制度,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对自己前程的关怀,积极主动的适应和认知每一个工作岗位,自觉遵守各项规定。订单班实施的最后考核阶段,企业方应该加大“职业素养”的考核比重,考核不合格者,直接影响后续的正式工作签约。

除此之外,企业应该注重文化渗透。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赖以发展和生存壮大的精神源泉。企业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强调以合力来创造最大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管理的。因此,企业在订单班设立之初,就应该逐渐将“文化”渗入校园。主要的方式有:冠名订单班和实训室;优秀企业人员开展进行定期的讲座和沙龙;经典企业语录上墙宣传;上课考勤,食堂就餐,宿舍管理等引入企业管理考核方法;班级干部名称和企业对接,如班长改为“主管”,副班长改为“助理”等等。这些文化的渗透,缩短了学生适应企业的时间,减少进入岗位工作时的心理焦虑,潜移默化地辅助了学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3.4学生方面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学生已经习惯了“刚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而现代化的管理,除了这些“刚性”管理外,我们应该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校企双方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培养品德良好、领悟力好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注重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建设,打造执行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让学生们在学校和企业指导下,使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减轻校企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

3.5“一平台”

在传统的QQ、微信等沟通平台的使用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开发或者引进先进的学生信息管理云平台,将以上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个方面全部串联起来,并形成一个闭环结构。此平台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订单班基础信息管理、课程管理、实习过程管理、心理信息管理和考核评价管理等各个业务模块,并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平台维护。利用云存储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使各应用对象彼此沟通,互相联系,特别是对学校和企业而言,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突发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造就新的“订单班”学生管理模式,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借助“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个方面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并借助专业的云平台进行串联,以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研究成果(“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订单班”的学生管理模式研究YZ20YB05)

参考文献

[1]王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学生管理研究——以A高职学院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崔俊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4.

[3]何彩霞.山东省M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4]杨晓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5]单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雷骏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7.

[7]贺小数.中职学校“订单式”班级的管理的现状与对策[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8]张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115-116.

[9]肖华.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

[10]王逃西.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7.

猜你喜欢

订单班学生管理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订单班”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