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1-01-04齐斌
齐斌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还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投入探究性活动当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教学方法
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具有独特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在研究自然界的同时获得相关的证据,并且对其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小学科学教学来说,证据的提出和现象解释对小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仍旧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要点,加强学生对自然界的理解,促使其在学习当中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科学探究需要建立在自然界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界的事物,促使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还能够逐渐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与广义上的科学家们开展的探索自然的活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小学科学活动是学生以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的科学学习活动,其难度和广度相对来说更加狭窄,但是在掌握好这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形式之后,学生就可以不断拓展,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还可以对其进行延伸,促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疑问,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探究的实践当中。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搓手来体会双手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会回答:“用力地揉搓双手,手会发热。”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由此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摩擦力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以及特点。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特点和主要应用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关于情境学习的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哪些具体的情境是关于摩擦力的。”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冬天穿脱衣服的时候会产生火花,这就是摩擦力造成的。还有的学生会联想到道路上的减速带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减缓车辆的速度。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接下来进行的摩擦力实验当中,学生也能够带着兴趣主动去进行探究。
(二)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空间的拓宽,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让他们能够从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产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任务,让学生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法使用保鲜袋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和设计。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能够深切感受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三)重视实验过程,寓教于乐
在小学科学学习当中,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而很多小学科学知识的探究都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展开的。这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于新鲜好玩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学生设计趣味性十足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
例如,在讲解“观察植物的种子”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并且能够分阶段去观察种子的变化过程,这种观察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认真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实验用具,包括放大镜、实验表格以及容易成活的种子等材料。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观察实验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发现植物种子的不同阶段变化特点。这种实验能够真正推动学生有效参与到实践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带来的乐趣。
(四)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
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探究,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去观察面包上霉菌产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为了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时间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食物变质的现象,并让他们进行观察记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当中,还能够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发现素材,主动探究和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是为了彰显科学课程的本质,让学生掌握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式方法,发散学生的科学思维,有效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组织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从导入开始,便要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科学问题,进而让学生自主投身于科学探究活动,使其积极展现自身的科学智慧、操作实验设备,通过探究教学指导顺利建构科学概念,总结丰富的探究经验,反思并诊断探究成效,以便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3):361-362.
[2]鲁晓辉.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8(07):86.
[3]李娟,陈典.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需求探析——以“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3):17-20.
[4]何婕.小学科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