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提升初中阅读教学效率

2021-01-04刘立星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初中语文

刘立星

当斑斓的色彩、多彩的生活在人们面前展开生动的画面,阅读便是打开世界大门的神奇钥匙。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人们可以认识世界,了解自己,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提升自我认知,完善精神品格。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材中除涉及说明性文章、优秀的诗文、叙事文章之外,还包含了内容丰富的散文、戏剧、小说等。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阅读数量急剧增加。而且这些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极富内涵,这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提倡个性化地解读。但是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收效不好。若想提升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效果,势必要从阅读教学的过程着手,探索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兴趣点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引入情境教学的方法,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运用丰富的语言,或创设生动的场景,将文本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灵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获得自我认知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能够通过设立生动的“境”,来触发学生丰富的“情”,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素養的综合提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情境教学,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延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使学生乐于进入情境,受到情感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上“情”的激发与“境”的创设,以趣味的“境”激发学生主动的“情”,提高他们的自主求知意识。在一节课开始之初,教师便可以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导入,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展示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很快达到心意相通的境界,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文本,去探寻更加丰富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上课之初,笔者就针对陆游的诗提出问题:你在小学阶段学过陆游的哪些诗歌?其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以前学过的诗歌,尤其是其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陆游在去世之前,还不忘国家要收复失地,表达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感。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奠定深沉的爱国感情基调,顺利进入到新课文的学习,用相似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

课堂之初的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采用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仅可以通过灵动的语言、悦耳的音乐,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陶醉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自发地去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对一些感情比较深刻的文章,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周总理的资料了解甚少,教师不妨通过播放首都群众悼念总理的资料呈现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生动画面,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让学生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之情。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增加课文对学生的感召力。渲染出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好新课文奠定基础。

二、激发情感,进入文本,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设立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文本所涉及的文章内容不同,所以设置什么样的情境,需要根据具体内容来设定。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或者文言文之类的内容时,因为文章的内容距离学生的时代较远,甚至一些用词习惯也和现在有诸多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平台等,交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创作思想,引导学生在分析文本时真正激发感情,触动学生的情感开关。写景类的散文,漫步字里行间,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文本时,教师不妨真正展示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的图片,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有真实生动的感受,从而理解文章描绘的自然情趣。还有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它们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烙印,传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喜好,因此教师在进行这类文本的解读时,不妨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现实生活中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文本所渲染的艺术境界之中。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虽然文章中所描绘的都是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如父亲送儿子去车站、不顾年老体弱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等,但恰恰是这些平凡的小事,更能彰显出父爱无微不至。此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可以创设几种不同的情境,如突然下起了大雨,学校门口挤满了送雨伞的家长;生病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守护我们到天亮等,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恰恰见证了父母爱孩子的不平凡,然后学生能够真正地触类旁通,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所传达的父子之情。

三、借助情境引发思考,把握文章的哲理

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要能够引发他们深刻的思考,将知识从直观转向抽象,引发对作品的深入解析,而后进行自我评价,对文本进行创作性地解读,让学生的灵魂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学习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文章写的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没水的水罐儿装满了水,而后一步一步让木头的水罐变成银的,银的水罐儿又变成金的,到了最后,水罐中竟然还跳出了七颗钻石。后来这七颗钻石升到空中,变成了大熊星座。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就是作者希望爱心能够普照大地。然后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触发学生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曾经读过的文学作品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真正体会到爱心传递的效应,体会关爱他人得到的快乐,从而让真善美的光辉照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思考,我们还积极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处境,去模仿他们说的话,去经历他们做过的事情,然后以文本中人物的口吻和身份,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思考,辅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笔者便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找同学分别扮演国王、两个骗子、几位大臣,还有参与游行的观众以及小男孩。在表演时,学生灵动活跃,尽量去呈现文本中人物的真实形象,骗子的狡猾、国王的愚蠢、大臣的欺瞒和小孩的诚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观看表演,得出最终结论,即皇帝之所以有那样的言行,还在于他的爱慕虚荣,而爱慕虚荣者终将被世人所嘲笑。在充满笑声的辩论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不再仅仅是看完课本剧哈哈一笑那么简单,他们会思考人生道理,并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探索,它可以运用在我们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触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真正将语文学习和生活互相关联,构建一种丰富的大语文观,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文本内容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和体验,真正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阅读是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最基本方式,只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此本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素质提升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初中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创设未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