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价值审视、现实问题与提升策略
2021-01-04王嵘蓉
王嵘蓉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价值审视、现实问题和提升策略进行了探析。研究认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存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矛盾;当前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存在“重传授、轻育人”泛化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认知、“重利益、轻责任”异化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重个人、轻社会”空化了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感等现实问题。研究提出:以教书和育人为抓手,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认知;以责任与担当为驱动,优化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以无私与奉献为宗旨,提升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 高校教师 道德修养 价值审视 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4.030
The Value Review,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Moral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ANG Rongrong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survey,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teachers’ moral cultiv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conflicts between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and between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moral cultivation;At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moral cultivationof universityteachers, such as "emphasizing imparting and neglecting educating people", which generalizes the moral cogni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valuing interests and neglecting responsibilities", which alienates the moral behavior of university teachers,"valuingindividualsandneglectingsociety",whichemptiesthemoralemotionofuniversityteachers.Theresearch puts forward: topromotethe moral cogni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by teaching andeducating people; To optimize themoral behavior of university teachers driven by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With selflessness and dedication as the purpose, improve the moral emo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Keywordscollege teachers; moral cultivation; value review; practical problems
2018年11月教育部分别颁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1-2]2019年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共7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師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3]不难看出,近年来国家为提高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及行为准则。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4]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还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相关文件,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问题的高度重视。
然而,尽管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总体上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高校教师中关于辱骂学生、学术不端、言论不当、收受礼金、性骚扰等问题仍频有发生,这从教育部曝光的典型案例中可见一斑,而这些问题与党和国家对师风师德建设的要求亦相差甚远。众所周知,才者,德之资也;德之,才之帅也。道德修养作为教师人文素养与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可谓十分重要,[5]而强化师德师风的关键因素就是要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因此,本文拟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现实问题及提升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规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提供理论参考。
1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价值审视
1.1正当与崇高: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逐步提高,人们往往以一种理想化的“完美之人”形象来衡量与评判高校教师。不仅要求人人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基本表率,更是要求师生共创教育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教学潜能、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暖怀抱等等。[6]殊不知,此种脱离实际可能、严重理想化的崇高道德,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空中楼阁,迫使基层教师内心产生与实际不符的距离感,导致这一目标停留在纸面之上,而其产生的弊端也将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崇高的道德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道德标准,其实际是标准的失当,也是一种感性的价值追求。
事实上,高校教师道德素养本应该是理性的正当追求,是提升个人德行的合理规约。因为,无论是创造教育奇迹还是激发教学潜能,指的是更高层面的理想状态,并非每一位教师均能够实现的基本要求,否则“奇迹”将不是奇迹。当正当的理性与崇高的感性存在价值冲突之时,人们应该将视野放置于两者之间的缓冲之地,既不能低于正当的道德素养之要求,也不能脱离现实而要求全面实现崇高之道德。因此,追求教师良好的德行就是从正当走向崇高的过程,而只有久久为功方可善作善成。
1.2社会与个人:客观与主观的矛盾
当前人们在判断高校教师道德素养过程中,存在两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念。一个是从客观角度出发,以社会本位为价值追求,强调高校教师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社会需要和社会趋势来确定教师师德的具体内容及标准。另一个是从主观角度出发,以个人本位为价值追求,强调高校教师根据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及职业要求来设置师德内容与标准。综合来看,前者主张以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行来促进和提升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由内及外的价值取向;而后者主张以个人的内在需求来实现教师道德提升,是一种内卷化的价值取向。
不言而喻,此种主客观的矛盾与对立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价值追求者的相对概括。然而,由于教师道德的发展轨迹基本上是从自律走向他律的过程,可以说“凝道成德”的过程就是把师道转化为师德的过程,[7]而这一过程必然要求高校教师道德素养应从个人的内在主观价值转向为社会的外在客观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将客观意义上的社会维度与主观上的个人的维度进行高度整合,将高校师德建设中两种观念进行统一,才可能真正解决两极化的冲突。[8]
2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重传授、轻育人”泛化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认知
毋庸置疑,传授知识固然是高校教师的天然指责之所在,课堂教学已然成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主阵地,同时也使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置于课堂的教学质量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四个统一”,其中就包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师既要用自己的渊博见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教好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9]
然而,在当前高校仍存在部分教师重传授、轻育人的观念,仅仅将工作范围限定于课堂之上、书本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内心需求、个性发展等方面缺少“育”的过程。事实上,教书只是一种途径,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而当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育人的时候,其结果必然是泛化了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认知,这是因为育人工作既是国家与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同时其育人的成效与结果又对学生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文明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高校教师亟须重视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其道德认知的提升。
2.2“重利益、轻责任”异化了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经济利益作为一把双刃剑在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考验人们道德行为的一把量尺。特别是当前一部分高校教师在社会其他领域从事兼职工作,而由于高校薪资相对较低、工作压力较大、职称评聘较难,部分高校教师已把精力从校内转移至校外,把心思从讲台转移至商海,把重心从本职转移至兼职。为此,造成了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出现敷衍教学、不遵守教学规范、不认真备课授课等道德行为拙劣的现象。
此类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部分教师形成了一种“重利益、轻责任”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教师薪资收入的高低固然重要,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也无须讳言;但是如果把经济利益置于一切事物之前,尤其是放置于教书育人的教师责任之前,缺乏国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那么其结果必然使教师道德行为走向无底的深渊。
2.3“重个人、轻社会”空化了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感
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个人利益倾向严重,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问题。[10]一方面,由于教师个人的功利思想驱使,导致其追求一种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的个人行为,相反放弃了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长期背负生活压力和包袱的状态下,选择了走向极端主义的死胡同,将道德观念有形无形的窄化、空化、泛化。
正是因为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得失,相反忽视了教师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与重要影响,消磨了高校教师的道德情况。殊不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1]可见,只有教师“牺牲”自我,才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而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3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策略
3.1以教书和育人为抓手,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认知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促进教师道德认知的有力抓手。一方面,教师应该将育人熔铸于教育之中,将其贯穿于日常教学、学生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例如:定期开展师生午餐交流会、举办师生体育活动比赛等,通过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等方式方法,从认识上促进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树立教师道德修养先进典型,以榜样的感染力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得到同行教师的响应与认同,以此激励和强化高校教师的道德认知能力。为此,教书与育人必须同向同行,高校教师以教书实现育人目的,同样,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教书,而在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道德认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2以责任与担当为驱动,优化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
责任担当是高校教师的素质所在,亦是优化教师道德行为的关键驱动。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的责任制度和责任清单,在绩效考核、年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各个环节,对教师责任未达标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其目的是以责任制度驱动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升级。如果说责任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基本底线,是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基本任务与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担当就成为教师追求道德行为的上线和方向。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应该对有担当、愿担当、敢担当的高校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让责任和担当成为教师道德行为的主旋律。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设置,让高校教师把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责任和担当,转化为促进其道德行为提升的驱动力,进而实现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发展的良性循环。
3.3以无私与奉献为宗旨,提升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感
在高校教师道德标准建设中,首先的要求就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既是一名教师职业素质修养的应有之义,又是其道德情感提升的内在要求。例如,高校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做到“应教尽教”“应育尽育”,将职业道德情感、社会道德情感高度融合,通过对学生无私奉献的教育彰显出来,尤其是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能够做到正确清晰的判断。可以说,要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求,高校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必须做到无私与奉献,唯此,方可激发高校教师道德情感的培育养成。
4结束语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不言而喻,高校教师对于广大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素养,其前提是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然而,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与物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德道素养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既有来自外部环境带来的隐患,也有自身道德意识不足所导致的问题。为此,当前必须强化高校教师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协调性、奖励与惩罚的制度性、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性,只有久久为功,方可善作善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 t20181115_354923.html,2018-1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2018-11-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2019-12-6.
[4]中国网.习近平对教师队伍的殷切嘱托[EB/OL].http://guoqing.china. com.cn/2019zgxg/2019-09/10/content_75191102.html,2019-9-10.
[5]黄四林,周增为,王文静,等.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的研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34-39.
[6]陶红,王英.论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其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76-78,91.
[7]傅维利.简论师德修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1(05):43-46.
[8]王家军.规约与关怀:当代师德建设的伦理冲突及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6(02):111-113.
[9]中国政府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 5145253.htm#1,2016-12-8.
[10]刘寅春.“慎独”与高校教师道德修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9.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