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分析

2021-01-04蒯小明

科教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微课

蒯小明

摘要电子商务特殊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要求以及快速创新的商业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信息技术及移动终端的大规模使用让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与形式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在以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以整个课程体系为整体,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利用微课资源作为辅助性教学资源,能提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微课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4.018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Course in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KUAI Xiaomi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Yueyang,Hunan414000)

AbstractThespecialinterdisciplinaryand integrationrequirementsofe-commerceandtherapidinnovationofbusiness model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With the large-scal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bile terminals, micro class, a new teaching resource and form, can play a complementary role. Taking the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as the core, the whole curriculum system as a whole, through collective cooperation, the useofmicrocourseresourcesasauxiliaryteachingresourcescanimprovethequalityofe-commerceprofessionaltraining. Keywordsmicro course; e-commerce; talent training

1電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与特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商务电子化不断推进,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到相关信息的网络化发布与传播,发展到商务的全程电子信息化,形成真正的电子商务的业态,而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趋于智能化。

电子商务活动的迅猛发展派生出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需要与之对应,而高校是专业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我国国内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发生于1998年3月6日,从此电子商务在我国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出现了一批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其他传统商务服务企业如国美、苏宁也发展线上商业模式,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探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基础上增设电子商务专业,专业代码“110209W”,并批准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001年6月初,教育部高教司在南京审计学院召开了“高等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将电子商务作为管理学学科中的一个独立的专业类别,即电子商务类(1208),成为与工商管理类(1202)并列的一类专业。同时,文件还规定该专业毕业生可授予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此后,各高校均以电子商务类电子商务专业(120801)进行招生。目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显示,电子商务类学科下面除了电子商务专业以外,还有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120802T2)和跨境电子商务专业(120802T3)。

电子商务专业具有极强的跨学科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其原因在于:第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电子商务业态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创新基础,而宽松且国家积极的政策导向又促使商务业态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呈现加速态势,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触网,电子信息技术与商务业态两者的创新性良性互动促使电子商务业发展的速度与空间无可限量,这给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第二,电子商务专业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支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与知识体系交互融合,并且电子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学科之间的跨度相对比较大。第三,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对相关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要求都非常高,对具体的电子商务操作性人员而言,需要具有非常高的实践知识与能力,而电子信息技术和商务业态的快速创新性发展又要求高端商务专业人才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不然,无法适应和推动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而作为专门培养高端人才的高校来说,培养体系与方案需要同时两者兼顾。正是由于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背景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创新性,以及就业市场的广阔多样性和不同高校各自的优势学科背景,2008年,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提出了“应该采取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需要”的学科建设思路,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电子商务经管类和电子商务工程类两个基本方向,毕业生可授予的学位类别也对应性的宽幅度,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早期的电子商务本质是基于商品交易的电子化,目前与未来,这种创新模式的本质逻辑会被应用到其他所有可能的领域,电子商务专业的内涵会被拓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会被不断调整与创新,这对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等主导与参与方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高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高效率的培养方式、工具和方法。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具有电子信息方面的特性,在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与要素成为值得探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包括微课在内的多种新型教学形式能取得比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2微课资源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用

由于涉及的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更新非常快,商务业态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所以,在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应该特别注意,一是创新意识的灌输与培养,二是大跨度学科知识的交互式融合。试图通过一两门课程来专门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两者都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并且相关知识与信息一直在持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将创新意识的灌输与培养、学科知识的交互式融合始终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而微课形式的灵活性特点正好适合其发挥。

在创新意识的灌输与培养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计划的三大类课程(学科基础类,专业理论类,实践操作类)系列中,均需要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分工与配合。学科基础类中的部分课程应该偏重于理论层面的创新基本逻辑与思维的传输与培养;专业理论类课程应该偏重于创新基本逻辑与技术发展的现实相结合,以实现利用技术以实现创新逻辑的商业化;实践操作类课程更多从应用层面加深对创新意识及其与技术结合的直观体验与感受。以电子商务业态的商业模式创新为例,从基本理论层面的核心逻辑角度来说,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属于科斯所提出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范畴,由于受到制约因素的影响,商品交易过程中存在交易费用,传统的线下交易方式受到地理区域及服务成本的限制,其交易费用会更大,而网络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区域限制,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交易费用,让以前交易费用无法克服的交易成为可能,而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张,其边际成本有趋近于零的可能。既然任何交易都存在交易费用,那么通过商务模式的创新以实现商品交易过程中所对应的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就有利于顺畅市场经济的运行。如果说传统的电子商务主要针对商品交易的话,现在的互联网+、共享经济等其本质是电子商务创新核心逻辑在其他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未来必将深深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的所有可能的行为活动,这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调整也是契机,同时也是考验。针对以交易费用理论的创新逻辑上,学科基础类中的经济学可以针对产权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进行讲授,并利用微课形式加以深入,从理论角度让学生理解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本质、交易费用形成逻辑、交易费用的构成及影响因素、交易费用节约的可能方式。目前本科层次经济学所有教材中,以古典西方经济学的体系为主,对于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在内的经济学的前沿分支涉及不多,所在,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微课形式加强。专业理论类课程可以通过微课形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交易费用是如何通过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下降的。

在大跨度学科知识的交互式融合方面,微课更能发挥其灵活性特性。电子商务专业不同学科与层次课程之间的融合关系如图1所示。

专业培养方案中与专业直接相关的核心课程体系包括三大类,分别为学科基础类、专业理论类和实践创新类,对应的职能层级分别为基础理论、理论应用和应用操作。而电子商务专业涉及经济与管理和电子信息技术两种基于不同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科。从整个课程培养体系的逻辑来看,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与设计中,两大学科的基础理论均需要向电子商务所对应的核心理论与逻辑靠拢,以便于后续理论应用中,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专业理论类课程中,需要两大学科知识经由电子商务进行交叉;而应用操作层级的实践创新类课程训练应该实现两大学科知识的完全融合,以实现电子商务的专业化与独立性特色。

跨学科的知识融合需要将整个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整体,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需要进行关联信息的融合交互。大部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多按照本学科的邏辑与知识体系,跨度相对较大的学科之间其连接性不是很强,为微课教学方式提供了比较好的利用与发挥空间。

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微课资源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大跨度学科融合的必然性,以及目前多数教材编写的局限性,利用以微课形式等进行补充性完善与辅助就成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可选项。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殊性为微课形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需要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确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然后细化;追踪新的信息,不断更新并相互共享与学习。包括:创新性意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细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逻辑,新思维、新方法、新工具、新案例、新技术。作为教师,通过集体讨论,能起到相互学习不熟悉领域的跨学科知识,同时,尽可能在微课设计中体现出这些“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在微课资源的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画定课程体系的逻辑路线图。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标尺,画定课程体系的逻辑路线图与关键知识连接点。这一环节需要所有相关任课教师共同参与,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来进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学科跨度大,相关任课教师会来源于不同的学院与系部,需要院部或者学校教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确定需要微课资源切入的知识点。在课程体系的逻辑路线图与关键知识连接点的基础上,确定各课程与逻辑路线及关键知识连接点的连接内容与连接方式,再结合现在教材的编写方式与内容体系,确定哪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微课资源进行补充与强化。

任课教师需要提前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相关培训与学习。这是电子商务涉及两大学科融合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质量保证的重要条件。同时,涉及跨学科知识的微课资源做好后,需要经过跨学科对方教师的审核,以保证知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动态更新。

尊重微课形式的特点,发挥更好的效果。微课是一种信息新时代下的补充性知识信息传递方式与辅助性的学习路径。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打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时空局限,适合灵活的学习环境;二是短小精新,突出关键点,可以碎片化;三是可视化,展示效果佳。以“问题”为导向,精细化选题,精心选择素材与内容设计,部分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学习兴趣。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微课资源设计模式研究》(湘教通[2018] 436号10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13(12):127-131.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3]姚红星,王永波.高校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问题及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6(5):113-114.

[4]彭勇,温贺平.微课设计与教学表达[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 245-246.

[5]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6]魏巍.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电子商务课程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9):246-247.

[7]廖晓虹.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23):46-49.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辽宁大拇哥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