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上的斑鸠
2021-01-04崔明芳赵小思
崔明芳 赵小思
幼儿园北操场的旋转楼梯中间有一棵朴树,有一天,孩子们发现树上有一个鸟窝。他们对此很好奇,通过去楼上教室俯瞰和攀爬架观察,发现里面真的有小鸟。仔细观察并比对相关资料后,他们最终确定了小鸟的身份——珠颈斑鸠。孩子们和小鸟在幼儿园相遇,就此产生了一段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
要把斑鸠捉回来养吗?
确定了珠颈斑鸠的身份,大家很是激动,有孩子提出想把珠颈斑鸠捉回来放在班级喂养,这样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它。对于这样的想法,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组织全班开启了一次讨论。讨论中,我请幼儿说说各自的想法,并给出理由。
磊儿:不能抓,大树是它的家,被抓了它就回不了家了,很可怜。
多多:抓来我们会关着它,它不能飞翔,就不快乐了。
媛宝:看到我们抓它,它就会很害怕,就会飞走再也不会回来了。
琪琪:它也许在孵蛋,抓了它蛋宝宝就活不了了。
灵儿:我们多去看它,不要抓它了吧。
……
不同意把斑鸠捉回来的声音越来越多,最终孩子们达成一致:我们要保护它,珍惜它住在我们幼儿园里的时光,不去打扰它的生活。
分析与回应:幼儿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关键问题上教师要适时介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当孩子萌发“抓斑鸠”的想法时,我鼓励孩子们表达“能不能抓斑鸠”的观点及原因,引导他们尝试站在斑鸠的角度看问题,思考斑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被抓后是怎样的心情,渐渐地与斑鸠“共情”,建立初步的“遵循、顺应、保护、互惠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斑鸠会吃我的东西吗?
观察斑鸠已经有一周的时间,孩子们看到斑鸠经常一动不动地待在窝里,只是偶尔挪动身体。
希希:都这么多天了,它怎么一动不动,难道它不饿吗?
云儿:它肯定是要吃东西的,要不然会饿死。
李悟:可是它喜欢吃什么呢?我们放一点它最喜欢吃的东西在地上,看它会不会来吃吧!
通过查阅资料,孩子们了解到珠颈斑鸠以植物的种子为食,特别是农作物的种子,如玉米、小麦、豌豆、芝麻等。于是他们发动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各类种子带到幼儿园,并把数好数量的种子放在朴树下的平台上,期待珠颈斑鸠来吃。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就兴致勃勃地跑去看,可是种子的数量并没有变化。
灵儿:它会不会是害怕我们,不敢来吃?
希希:它会不会在我们睡觉的时候飞出去找什么东西吃了?
多多:我们如果能一直看着它,就知道它会不会飞走去吃饭了。
开心:那怎么才能一直看着它呢?我们又不能一直待在这里。
……
顺着孩子们的话,我建议道:“那不如架起一台摄像机,我们不在的时候就让它帮我们‘看着’怎么样?”孩子们都很赞同,希希急忙补充道:“我家就有摄像机,我明天就带来!”
就这样,我们在三楼架起了摄像机,以此来验证斑鸠会不会去找吃的。
摄像机拍摄一天一夜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视频,开始寻找答案。我们发现斑鸠会去吃孩子们准备的种子,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1.斑鸠真的是在孵蛋,而且鸟窝里已有2颗白色的蛋。2.我们看到斑鸠“一直不动”是因为有两只斑鸠在交替孵蛋。
分析与回应:做孩子有力的支持者,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观察、比较、发现、验证创设条件。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自己所见背后的原因,如看到珠颈斑鸠“一动不动”而好奇它吃不吃东西、它什么时候去吃东西等,并萌发主动验证的想法。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探索,家长、教师和幼儿园的其他成员都积极提供帮助:收集各类种子、安装摄像机等。验证的过程中收获的意外之喜,也再一次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推向了高潮。
第一只小斑鸠去世了
得知珠颈斑鸠在孵蛋,孩子们就着急地想知道蛋宝宝什么时候才能孵出来。就在蛋宝宝快要孵化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却迎来了五一假期。假期第3天,第一只小斑鸠出生了,观察小组在群中发布了小斑鸠的照片,孩子们兴奋不已。但在大家回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发生了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情:由于风太大,鸟窝发生了倾斜,刚孵化出来的小斑鸠从树上掉了下来。当孩子们在朴树下找到它的时候,它已经一动不動,孩子们都难过极了。
东霖:小斑鸠好可怜。
多多:斑鸠爸爸妈妈一定很伤心。
教师:小斑鸠去世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孩子提议把它“丢掉”,这个观点顿时迎来其他人的反对。
琪琪:人要是去世是要埋起来的,其他人会带着花和纸钱去“扫墓”。
希希:我们也把它埋起来吧!
教师:那埋在哪里呢?
琪琪:我说的那个“墓”在很远的地方,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东霖:那就埋在这树下面吧,它还能看到它的爸爸妈妈。
大家表示同意,于是东霖和媛宝拿来小铲子,在朴树旁边的土地上挖了一个小坑,小心翼翼地把小斑鸠埋在里面。希希说:“这里是离斑鸠妈妈最近的地方。”
我提议孩子们和小斑鸠告别,伊伊说:“再见了小斑鸠,我们会来看你的。”其他孩子也纷纷和小斑鸠告别,大家的情绪都有些低落。
分析与回应:这段时间孩子们的情绪经历了发现鸟蛋的欢喜—了解斑鸠父母交替照顾蛋宝宝的感动—得知小斑鸠快要出生的期待—第一只小斑鸠出生的兴奋—发现小斑鸠摔下树的悲伤4种变化。从高潮到低谷的情绪变化过程中,孩子们投入了最真实的情感,我们也放慢脚步,关照着孩子们的心理,支持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他们敬畏每一个生命。
第二只小斑鸠又摔了
第一只小斑鸠去世了,孩子们把期待放在了第二只小斑鸠身上。5月8日早上,希希惊喜地告诉大家:第二只小斑鸠已经孵出来了。孩子们蜂拥到楼梯上,这时斑鸠爸爸妈妈都不在窝里,能够清楚地看到小斑鸠的样子,它已经能站立起来了。
媛宝说:“第一只小斑鸠就是因为没有羽毛不会飞才会摔伤的,真希望这只小斑鸠快快长出羽毛,快点学会飞,这样就不会摔伤了。”灵儿问我:“老师,它什么时候才会飞啊?”我说:“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记录,看看它多少天能学会飞吧。”就这样,这只小斑鸠成为我们求证小斑鸠到底多少天能飞的观察案例。
正在我们验证到第6天的时候,第二只小斑鸠不见了。孩子们一边猜测一边来到埋葬第一只小斑鸠的地方寻找。果然找到了,庆幸的是小斑鸠还活着。对于孩子们的靠近,小斑鸠表现出了“抗拒”,对着孩子们伸过去的手不停地“啄”。
志文:老师,它会咬人!
教师:它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又从高空坠落,应该很害怕。
梓涵:它是害怕我们会伤害它。
志文:我们不会伤害它的,我们把它送回家吧!
于是胆大的志文戴上手套捧起小斑鸠,想把它送回家。可是孩子们爬上楼梯才发现,斑鸠的窝已经彻底侧翻,摇摇欲坠。由于窝太高,我们无法帮助修复,只好临时将小斑鸠带回班级。
教师:我们把小斑鸠放在哪里呢?
开心:可以把它放在以前养小兔子的笼子里。
说完开心就跑去自然角找来笼子。孩子们把上一次收集来的各类谷物拿出来,挑选了颗粒比较小的豆子作为食物喂给小斑鸠吃,还为它准备了一些纯净水。
分析与回应:孩子们由于第一只小斑鸠去世,十分关注第二只小斑鸠。发现它不见了之后,孩子们根据经验预测了它可能掉落的地点,这表明幼儿已经具有较好的推理能力。面对小斑鸠自我保护的行为,孩子们也表现出理解和包容。小斑鸠无家可归后孩子们把它带回班级,用已有的经验准备食物和水,无微不至地照顾它,展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斑鸠爸爸妈妈来喂食
尽管孩子们为小斑鸠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但是小斑鸠一点都没有吃,总是待在笼子里不愿意动弹。
灵儿:小斑鸠为什么不吃饭呢?
伊伊:它是不是太小了还不会吃饭?是不是要爸爸妈妈来喂它?
多多:它的爸爸妈妈会来看它吗?会给它带吃的吗?
志文:小斑鸠在我们班,它们来了肯定找不到小斑鸠。
多多:那我们还是把它放在外面吧,这样它的爸爸妈妈来了就能看到它。
希希:还要把笼子门打开,让它的爸爸妈妈能进去喂它。
于是每天早上,孩子们都把笼子拎到平台。一天午餐过后,吃完饭的孩子们扒在门边上观察,这时一只大斑鸠飞到楼梯上,发出“咕咕咕”的声音走向笼子,原来它是来给小斑鸠喂食的!孩子们虽然很激动,但都忍住不发出声音,悄悄地躲在门边,一边看一边小声议论。
多多:它的爸爸妈妈终于回来找宝宝了!
伊伊:你们看,它给小斑鸠带来了好吃的,用嘴巴喂给它。
开心:小斑鸠好开心,蹦蹦跳跳,还会叫!不像在班级里都不动!
希希:它们在用“咕咕咕”的声音说话。
多多:它的爸爸妈妈还是爱它的。
分析与回应:在发现小斑鸠不吃不喝之后,孩子们讨论决定让“斑鸠爸爸妈妈来喂食”,细致到“要把笼子门打开”。在斑鸠爸爸妈妈真的来喂食时,孩子们能够兼顾周围的环境,互相提醒“小声一点”,通过比较发现小斑鸠见到爸爸妈妈后“蹦蹦跳跳很开心”,还会用“咕咕咕”的声音说话;还发现大斑鸠来喂食时是用嘴巴把食物塞进小斑鸠的嘴巴里的,等等。幼儿在了解了相关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同理心。
小斑鸠终于飞走了
观察小斑鸠学习飞行的第10天,孩子们发现小斑鸠又一次失踪了。他们紧张地一路找过去,发现小斑鸠已经扑腾到了操场上, 而且斑鸠爸爸妈妈就站在它的旁边。小斑鸠扑腾着翅膀想要飞,但是飞了几次都失败了。孩子们远远地看着,小声地为它“加油”,但没想到还是吓跑了大斑鸠。于是,大家又把小斑鸠带了回来,这时小斑鸠的羽毛已经明显丰满了很多。
为了让小斑鸠更快地学会飞行,孩子们每天都会带着它去操场上练习。小斑鸠扑腾的同时,孩子们也在模仿它的动作。
开心:到底怎样才能教会小斑鸠飞呢?
灵儿:它要向大斑鸠那样快快地拍翅膀。
俊杰:可是我看到斑鸠妈妈飞行的时候一开始是拍翅膀的,后来就像飞机一样不拍翅膀了。
志远:斑鸠是鸟,又不是飞机,它的翅膀要快快地拍,才不会掉下来。
俊杰:那老鷹会在天空飞来飞去,它的翅膀就是平平的。
李悟:我看到鸟在天空翅膀都是慢慢地拍,没有很快很快地拍。
……
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查找百度百科,观看斑鸠飞行的视频、照片,最终得出结论:斑鸠的羽毛轻盈、顺滑,使它外形呈流线型,利于飞翔。飞行时,翅膀不断上下扇动,鼓动气流,使其快速向前飞行(就是孩子们说的快快扇动),飞行平稳后可以利用上升气流毫不费力地滑翔(也就是孩子所说的“像飞机一样平平的”)。接下来孩子们在为小斑鸠喊“加油”的同时也不忘记“指导”小斑鸠,“翅膀快点拍”“把脚缩起来”……小斑鸠似乎也越来越熟练,一次比一次飞得远。
到了观察的第16天,孩子们如往常一样放飞小斑鸠,小斑鸠突然飞上了小区的大树。孩子们赶忙跟着跑到树下,在树枝间寻找小斑鸠的身影,这时才发现斑鸠爸爸妈妈也在树枝上。志文对着小斑鸠大喊:“小斑鸠你会飞了吗?你要去哪里呀?”志文的声音惊动了斑鸠一家,它们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渐渐地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孩子们意识到这一次小斑鸠是真的飞走了,不舍地跟小斑鸠挥手再见。至此,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出生后的小斑鸠16天就能学会飞行。
送别了小斑鸠,孩子们的生活恢复了平静。我们也开始回顾和梳理与斑鸠相处的这些美好时光,孩子们说要把我们和斑鸠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听……
分析与回应:送别的背后是孩子们对小斑鸠的尊重与爱护。在小斑鸠跟着爸爸妈妈飞走的那一刻,孩子们很不舍地挥手告别,翘望了好久。毕竟30天的陪伴,斑鸠一家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与快乐。孩子们的内心是充实的,他们收获的不只是关于珠颈斑鸠的知识,还有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