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应用型创新人才递进式成长的教学模式

2021-01-04赵静

科教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教学模式

赵静

摘要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课题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学生主观科创能动性不高、科创要求与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助力应用型创新人才递进式成长的教学模式,基于校企调研的研究基础,通过理论课堂的环境塑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利用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组中的实践挖掘学生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科创项目、学术会议等锻炼其创新实践能力。每一阶段采取多方位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课堂上的选修学分、进实验室的创新学分、竞赛会议积累的科研成果等,递进式评价也反映了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应用型 创新 教学模式 多维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4.008

The Teaching Mode of Promoting the Progressive Growth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ZHAO J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AbstractAiming at the research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such as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is not high, the requirementsofscientificinnovationareoutoflinewiththeteachingcontent,andsoon,throughtheshapingoftheenvironment of the theoretical classroom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eachers use the practice of the open laboratory andprojectteamto tap students’innovativepotential, encouragestudents toparticipate incompetitions,scientific innovation projects,academicconferencesandsoontoexercisetheirinnovativepracticeability.Eachstageadoptsmulti-facetedassessment methods,includingelectivecreditsintheoryclass,innovativecreditsinlaboratory,scientificresearchachievementsaccumulated incompetitionmeetings,etc.progressive assessmentalso reflects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students’ability.

Keywordsapplied;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0引言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积极研究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1-4]

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社会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更是时代使然。近年来,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角度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5-7]因为本科教育连接着学生从学校环境的学生身份到社会环境的成人身份的转变,也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定型的时期,决定了个人乃至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本科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也是高校工作者热衷研究的课题之一。[8-11]本文首先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可能的应对策略,进而在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递进式成长的教学模式研究。

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是缺失学生科创兴趣的培养氛围、缺少学生创新灵感的激励引导、缺乏学生创意实现的环境载体,导致学生参与科创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即使有参与科创的想法也不清楚有何途径进行科创。针对学生科创意识不够强的问题,第一步可组织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学术道德、调研方法、课题研究方法、论文规范等基本能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创新视野。同时,开设介绍专业前沿发展的专业技术导论课程,组织专业老师介绍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将学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学环节之中。另外,经常举办各类科技和学术讲座,邀请其他高校的教师举办讲座,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探索风气。最后,立足于学校的创新学分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创活动。做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創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覆盖。

其次是科创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比较广、能力需求比较高,而本科的教学内容有限,两者之间存在脱节问题。针对学生科创素养与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从发现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创新灵感,针对性提升科创能力,最终实现创意行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以科创项目、论文、专利、竞赛四类成果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两种能力,专业教师鼓励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发现当前技术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其研究成果鼓励并指导学生公开发表,最终形成论文、专利等一系列科创成果。

2应用型创新人才递进式成长的教学模式

本论文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递进式成长,提出了一套适合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这里的教学不是狭义上教室里、课堂上的教学,而是广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地点不局限于教室里,涵盖有教室、实验室、展览厅等各类场所,时间不局限于课堂上,可贯穿于学生入学第一天到毕业的前一天。從高校、企业内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的针对性调研出发,以试点性实践开放实验室为环境支撑,第一步在创新型理论课堂的教学中训练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深化全员创新意识,以选修课程及学分为考核依据,第二步吸引本科生主动进教师团队的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组开展开放性课题研究,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潜能,给予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第三步鼓励有一定科研基础的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学术会议、主持科创项目,锻炼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取得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为导向。通过多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肯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从而引导全体本科生的创新实践递进式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递进式成长的培养模型是按步进行的,校企调研—理论课堂—进实验室—参赛参会,形成一套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控制论的教学模式,基于校企调研的研究基础,通过理论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通过参加竞赛、科创项目等,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每一阶段又采取了多方位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课堂上的选修学分、进实验室的创新学分、竞赛会议积累的科研成果等,递进式评价也反映了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关键点,理论课堂中强调创新氛围营造的环境基础功能,开放性实验室中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实践性竞赛、项目中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在应用型创新人才递进式成长模式中,环境是基础,教师是主力,学生是核心。当三者的作用能够最大化时,就能发挥出最有利的培养效果。

2.1借助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为了有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需要从低年级开始营造全员创新氛围,以为后期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要将创新培养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与课后活动中,如从专业教育课、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展等等方面着手引导,这样,让所有学生从进入大学起,就将创新的种子播撒进其潜意识。在刚入学新生的专业教育引导课中,一方面向新生描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讲解未来四年成为优秀学生的学业规划,另一方面展示学长学姐的优秀创新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用优秀案例震撼积极的新生,以此引导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迈开走向应用型创新人才路径的第一步。利用创新创业展,在学院门口、教室走廊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设置创新创业成果展板、创新成果作品展,让这些直击低年级学生眼球与心灵深处,引发他们积极向上、应用创新的决心。将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教育科技伦理问题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借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借助课程思政的东风,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不时地融入科教兴国、开拓创新等元素。低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左右的课堂、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创新环境熏陶,明白应用型高校里创新人才成长的优势、成果,能够大幅提高学生在其未来路径上开展创新规划的比例。

2.2通过教师挖掘创新潜能

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师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为了激发并保护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的创新思维火花,教师角色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教师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之外,也要不断地学习,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后交流中认真指导学生研究问题,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充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优化一支具有创新型思维的综合型教师队伍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复合型的全才毕竟是少数,但他们必然都会有某些方面的擅长领域,因此在同一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可以根据教师特长组建一支综合型的创新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侧重培养。综合型教师队伍的组成可包括:项目预研型、技术开发型、创业孵化型、实验操作型、方案撰写型等,可依据不同专业特点来具体分类。这些教师之间应建立起定期沟通的机制,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吸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开拓自己的有限思维,让创新也贯穿于教师的思维成长中。有了创新型思维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思维的学生。而对学生的培养也可依据学生特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引导,将其匹配到不同组别的教师项目组中,或是阶段性加入不同教师组,进行多方位创新潜力的挖掘。

2.3激励学生发挥实践能力

创新环境的氛围塑造、教师团队的优化引导,最终目的都是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的,最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观能动的创新行为,或是参加各类竞赛,或是主持参与科研项目,或是致力创新创业。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在他们经历了前期跟随学长学姐进教师实验室、项目组锻炼之后,鼓励他们独立申报并带队主持校、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是积极参加校、省、国级学科竞赛,同时吸纳低年级学弟学妹们进入他们的项目组,对其进行传承指导。对于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在他们能基本独立主持校省级项目,并开展一定时间的科学研究之后,就动员有意愿的学生总结科研成果,申报专利、撰写论文,形成标志性研究成果,这既是对本科生应用型创新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未来深造或工作中研究能力的铺垫。对于少数既有创业潜能,也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引荐他们进入本校创业孵化园,那里会提供前期创业场地和资源,同时更重要的是寻找有经验的老师共同进行创业前景规划,组建创业前期团队。在大四毕业之际,应让所有学生激发创新意识,明白自己的创新潜能,大部分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四年里,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创新行动,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递进式成长之路。

3结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本文分析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在学生主观科创能动性上、科创要求与课堂内容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递进式成长的教学模式研究,提出了“校企调研—理论课堂—进实验室—参赛参会”这样按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基于校企调研的研究基础,通过理论课堂的环境塑造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利用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组中的实践挖掘学生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科创项目、学术会议等锻炼其创新实践能力。每一阶段结合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从多方位评价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水平。从低年级潜移默化其创新意识,到挖掘激励其创新潜能,最终转换为高年级学生主观能动的创新行为,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递进式成长。

基金项目: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9JSJG139);2.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8YB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61701220)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2]李功梅,周洪萍,曹海燕.浅谈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教育教学论坛,2013(52):61-62.

[3]姜晓萍.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8(1):41.

[4]杨云皓,何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6):168-169.

[5]吴思为,刘世瑞,唐芳贵.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8(04):62-63.

[6]李郁,王向南,彭唯.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教学为例[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0,56(10):210-211.

[7]左国玉,雷飞,乔俊飞.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21(06):44-47.

[8]谭志,马鸿雁.国际视角下电气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21(01):40-48.

[9]袁晓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网络教学平台下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75-76.

[10]段培永.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7(03):3-4.

[11]陈雪钧,李莉.共享经济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研究[J].江苏商论,2021(02):123-126.

猜你喜欢

应用型创新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