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解释思维工具探析
2021-01-04周晓楠
周晓楠
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了思维导图(Mind Map)。这种思维工具有助于形成结构化的认知,让人们快速分清内容的主次。近年来,历史教学中广泛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整合学习内容,绘制了众多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这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历史学习的成效。形式影响功能,思维导图从一个主题向周边发散,形成了树状的结构,越靠近树梢的知识,就越难与其它枝丫上的知识联系起来。发散性思维更多地是列举,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学生需要将不同信息整理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解释。这实质是一种聚合性思维,所以我们要开发新的思维工具,辅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聚合性的认识。
一、唯物史观与联系性解释
首先,思维工具要体现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学生要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学生用该思维工具分析具体史事,深化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认知,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其次,思维工具要体现联系性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处在普遍的联系中。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历史解释本身具有层次性,根据深度的差异,可以分为现象性解释、内涵性解释、本质性解释、联系性解释和规律性解释。所谓联系性解释,“不是仅仅解析该历史事物本身,还要通过分析与该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探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2]学生使用该思维工具,充分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树状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网状知识结构。
综上,我们明确了开发思维工具的目的,即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帮助学生联系地分析历史、解释历史。
二、构建学习历史的思维工具
维恩图(Venn diagram),又名文氏图,可以用来表明不同的事物群组(集合)之间的逻辑联系。高中阶段,历史可以粗略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但它们又交织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因而用维恩图展现交叉关系,如图1所示。
主干部分由三个圆形组成,分别代表政治、经济与思想。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图中使用了相对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政治”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如何界定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经济”关注人与自然,强调人类如何在自然界中获取更多资源,改善生活条件;“思想”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如何看待外部环境、如何提出改变外部环境的方案;“经济政策”是“政治”和“经济”的交叉,关注人如何因应经济条件变化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政治思想、制度设计”是“政治”与“思想”的交叉,关注人如何通过主观想象建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科学技术”是“经济”与“思想”的交叉,关注人为了改善经济生活而进行的思索;“文学艺术”最具综合性,能全方位反映社会情况,因而将它放在三个圆形重叠的部分。考虑到历史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上述划分更多是在局部准确的前提下提供思考的抓手,辅助高中阶段的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历史。
“政治”是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是观念上层建筑,因此一条虚线将图中内容划分为两部分——下侧为“经济基础”,上侧为“上层建筑”。在三个圆形周边,设置了三组箭头,说明对象间的相互关系。教师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制度与政策的调整影响经济发展”强调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本质上是讲“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例如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实问题促进思想观念更新”强调社会思想是特定社会现实的产物,本质上是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例如在批判蒙昧主义、来世主义、禁欲主义的基础上,人文主义逐渐传播,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
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该图示展示了特定时期的横切面。学生可以从具体的历史时期出发,在概括性描述的指导下,列举具体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此一来,就可以打通普遍性和特殊性,形成一种贯通的整体认识。
三、例谈思维工具的知识整合效果
该思维工具能帮助学生在复习时梳理并整合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教师可以将空白的图示印发给学生,请学生将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填写到对应位置,并说明不同历史事件、历史事物之间的关联,以2022届学生复习“明清时期的中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
学生填写明清时期中国史相关知识后,可以得到图2。
学生可以据此说明这一时期历史在不同领域的重大事件、现象,进一步指出其内在关联。以“现实物质条件塑造思想观念”为例,学生可以据图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农本商末的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出现了“工商皆本”,追求个性解放的主张;再比如“社会现实问题促进思想观念更新”,学生可以据图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新的思想。上述思维过程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认识。
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学生填写19世纪前半期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得到图3。
学生可以分门别类描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阶级分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激化,工人阶级要求保障其政治权益,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周期性经济危机使人们反思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在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由此学生可以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解释历史,符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和思维特点。李剑鸣认为,“建构一种历史解释,就是要围绕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按照各种事实之间的实际联系将它们组织成一个系统,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但是,过去发生的事在表面上总是混乱无序的,不同的事实之间的联系,并不能由单个的事实本身来提供,而需要从众多的事实中去寻找。……历史解释必须建立在事实之间的实际联系之上。”[3]与层次结构的树状思维导图相比,上述思维工具属于网络化的组织模式,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由此生发出理解力和解释力。它为学生提供了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抓手,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解释历史,具有一定的迁移性。
本文意在提供一种思维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难以全面地、联系地解释历史问题的难点。历史是复杂的,前述工具只能构建局部准确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多种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正如查理·芒格提倡的,人要具备“多模型思维”,组合运用多种思维模型,以便尽可能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综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尝试,也是對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四翼”的努力,期待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实现以史育人的目的。
【注释】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5页。
[2]王继平主编:《历史解释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6—8页。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