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飞来殿,中国建筑史的下半阙
2021-01-04夏璐娜
夏璐娜
1920年,日本著名建筑学家伊东忠太到四川峨眉山考察,他在后来的《中国纪行》中写道:“峨眉山的寺庙建筑,布局不尽合理,造型无欣赏价值,无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几乎为零。”当时的日本建筑界有一种普遍共识:中国没有宋代以前的建筑,而日本的奈良、京都等地保留的唐风建筑才是东方建筑的精华。面对国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曲解,有谁能够有底气地做出回应?
1925年,梁启超从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手中得到了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他如获至宝,马上寄给在美国留学的儿子梁思成。梁启超希望梁思成能够破译这本“建筑学的天书”,传承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荣光。
梁思成回国后,把寻找探索中国古建当作自己的文化使命。他与林徽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山西五台山大佛光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他们欣喜若狂地把这一喜讯电传回北平(今北京),但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仅有寥寥数语,因为这一天是1937年7月7日,在国难当头的时局下,学术上的建筑发现被淹没在国家命运的危难洪流之中。
抗战爆发后,梁思成全家迁移至四川宜宾李庄镇,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一直没有忘记文化救国的使命,开始了川康古建调查历程。1939年,梁思成来到乐山夹江千佛岩、麻浩崖墓、龙泓寺、大佛,最后到达峨眉山。在崖墓和石窟中探寻唐代以前的建筑遗迹时,他在峨眉山大庙飞来殿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完好地保存着宋、元、明、清四代建筑瑰宝,中国建筑史的下半阙在这里完美呈现。
抗战时期的条件非常艰苦,就在长江边一座普通的民房里,梁思成完成了第一部《中国建筑史》,他以《营造法式》中斗拱的演变规律,将中国建筑分为唐代的豪劲时期、宋代的醇和时期和明清的羁直时期,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完整图谱。
飞来殿山门是建于清代的“三滴水”门楼,飞檐翘角,匠作精致。与汉唐相比,清代的斗拱显得小巧精致了许多,艺术的装饰价值大于承重的功能,层层叠叠,疏密有致,门柱上的对联赞曰:“宝殿自天外飞来,轩昂屋宇,神奇巧构,堪称蜀都之冠”;“峨峰从地下堆起,磅礴霄汉,秀逸无比,咸夸华夏第一”。
第二重殿是明代的九蟒殿,承袭了明代简洁明了的建筑风格,白色的墙体上,朱红色的梁、柱、檩、脊落落大方,没有一丝繁缛。与门楼相比,斗拱更加疏朗俊秀,九蟒腾空惊日月,一殿飞来镇乾坤。
元代的香殿是主殿之前进香的地方。元代古建常用的手法与蒙古包的支撑结构相关。斗拱多以斜拱形式出现,前檐华拱雕刻龙头、凤头、象头,十分华丽,斗拱上还刻画着众多云纹。
據文献记载,坐落于山峦顶部的主殿建于宋代,元代进行改建,明清时期进一步补修。梁思成认为,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更加醇和。这座单檐歇山顶建筑气宇生动,宽阔的四柱三间,正门斗拱上布满了昂扬的龙头,穿过大堂,龙隐山川,穿越到大殿背面,龙尾悄然而出,承袭着大宋的浪漫和神采飞扬。门柱两侧塑有飞翔的金龙,美轮美奂。在大庙飞来殿一个地方,延续着宋、元、明、清建筑的完整性,全国绝无仅有。峨眉山下,石头的艺术和木头的艺术,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提供了最精彩的范本。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诗仙”李白道出了峨眉山的真谛。
峨眉山的起源,先有道,后有佛。飞来殿地处峨眉山绥山镇,绥山又名二峨山,构成峨眉山南边的辅佐。据《列仙传》记载:周威王时,一个名叫葛由的高士喜欢用木头刻成羊来售卖。有一次,他骑上木羊来到峨眉,蜀中的王侯贵人纷纷追随他进入绥山,再也没有回来,原来他们都得道升仙了。传说山上多仙桃,谚语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可见,峨眉仙道久负盛名。经过汉唐时期的演变,峨眉山被定为道教的“第七洞天”,至今还保留着九老洞、纯阳殿、神水阁等道教遗迹。后来逐渐被佛教取代,峨眉山成为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
飞来殿是峨眉山前平原上的一座孤峰,最初供奉东岳大帝,主管人间生死,影响极大。在仙山佛国之间,飞来殿与金顶遥相呼应,在中国名山体系中,构成了和谐共存的文化奇观。
一座飞来殿,半部建筑史。1996年,峨眉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飞来殿这座中国建筑的活态博物馆,飞跃建筑艺术的领秀高峰,以千年的风姿和东方魅力,将宋代的斯文、元代的辽阔、明代的简约和清代的灵动,与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