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时代新人的立场、逻辑与实现路径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

2021-01-04龙宝新

理论与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目标工作发展

龙宝新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这一重要论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站位高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该论断的内核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即“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贡献,是统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纲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的新成果。坚实的人学理论、严谨的内在逻辑成为“五人”目标科学性之源,赢得了我国教育理论界的赞赏与共鸣。探明其人学意蕴、逻辑关联与实现路径,是新时代将“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付诸实践、结出硕果的行动起点。

一、“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人学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学的根基。马克思主义人学超越了抽象人性论、机械人性论、唯心人性论的局限,更为强调人性的复杂性、现实性、历史性与实践生成性,成为最具解释力、生命力的哲学理论派别。马克思主义人学以“现实的人”为探究对象,强调人的现实规定性、自主建构性、实践生成性、价值双重(个体与社会价值)性、全面发展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立足于“人”的社会塑造、自我建构与具体存在的基点上,点明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内涵和使命担当,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事业的理念基石。马克思主义人学相信,人的存在与形成具有理想性、时代性、多面性,新时代中国教育工作目标的定位必须秉承先进的教育使命、教育思维与教育追求。

(一)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

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本性所属,教育工作目标设计其实是对理想“人的形象”的选择与设定。因此,教育工作目标设计的基点是对人的形象的设定,“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人学依据就是时代新人的形象设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正是这一人的形象的生动表述。进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这一时代新人形象具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时代性,我国教育所要造就的新人一定是立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立足中国社会发展新矛盾,适应当下中国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及其对时代新人的要求,这是由人的现实性决定的;二是完善性,造就时代新人,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完善的人”,是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个性化发展的人。以时代新人作为教育工作目标才能提振全国教育工作者改革、创新、奋斗的教育激情,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想高地与张力空间;三是国家性,即造就具有中国梦、中国心、中国情、中国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人,这是由当代人的国家性决定的。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当代中国对该问题的回答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立场,奋力造就时代新人。概言之,时代新人的独特素质构架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中得到清楚描绘,其核心素质内容是信念坚定、全面发展、活力充盈,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页。(图1),“下功夫”造就时代新人正是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基于上述时代新人的素养结构模型,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要求将坚持立德树人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五人”目标则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化与集中化表达,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明显。正如有学者所言,这一教育工作目标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3)石国亮:《论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重点的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图1 “时代新人”的素质架构

(二)“人心—人格—人力”三维一体的教育思维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时代新人目标的统领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工作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全面性与科学性,秉承“人心—人格—人力”整体教育思维,赋予“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以科学先进的思维逻辑。所谓“人心”,就是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本源;所谓“人格”,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心理气质、心理特质,是人在立身处事中呈现出来的心理倾向与特征;所谓“人力”,就是人的智力、体力、能力、潜力、创造力、自我发展力的合成与汇集,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驱动力。“人心—人格—人力”三者在推动民族复兴大业上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人心和睦夯实着国民的共同价值力,人格完善提升着国民的创新发展力,人力开发形成着国家的现实发展力。三种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聚合与汇流,必然从根本上重塑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与国家竞争力。这些力量的激发与合成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参与和变革。

正是基于此,“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延伸出了三类重要教育形态:其一是“凝聚人心”的人心教育与“造福人民”的民心教育,以此凝聚党魂、国魂、民魂,努力培养出“与党和人民同心同行的人”,确保全体中国国民精神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其二是“完善人格”的人格教育,重点是要促使国人“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其三是“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人力教育,重在激活国民的潜力、能力、智力与发展力,让人力资源开发、高端人才培养成为民族振兴、国家腾飞的双翼。在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中,人心教育是价值教育,人格教育是精神教育,二者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导航器与催化剂;人力教育是增能教育,是人心教育、人格教育的作用点。人心教育、人格教育、人力教育三者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了时代新人的基本素质内涵——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向上心态与强大变革能力,面向“人心—人力—人格”整体建构的教育思维成为“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科学性所在。

(三)指向人的多重价值实现的教育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它来自人的多样化社会实践与多重性社会关系。人具有多重价值:既有个体意义上的生命价值、自我价值实现、精神价值,又有造福人民、奉献社会、服务国家意义上的社会价值;既有精神生产意义上的人格示范价值,又有物质生产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价值、知识生产意义上的人才资源价值。教育事业正是借助针对人的人格、知识、技能、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参与人的价值开发、价值建构与价值实现的。“五人”教育工作目标指向人的多重价值实现过程,致力于提升中国人的价值总和。“完善人格”的人格教育,瞄准国人的个体价值、自我完善价值,是人的其他一切价值之本源,一个具有高尚人格、道德人格、进取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抱负、有贡献、有担当的人;“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增能教育,瞄准人的经济生产与科技创新价值,是人改造自我、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界获得的特有价值,是建基于人的潜能智能之上的社会价值形态;“凝聚人心、造福人民”的价值意识教育,瞄准人的个体精神价值与社会共生价值,建基于人的社群生存事实,强调借助价值取向引导来提升人的精神能量、共生质量,形成和谐、团结、融洽的社群生存状态。由此可见,“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充分考虑到每个教育对象都是一个价值聚合体、功能集合体,都是多重价值的承载者与实现者。

因此,“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应有之义理应包含: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作为多重价值主体的身份,进而促使受教育者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兴亡、民族命运关联起来,成长为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最终实现教育事业的多重价值要求。

二、“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内在逻辑

从立场上看,“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强调的是人学立基点,具有坚实的哲学理论支持;从逻辑上看,“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内在蕴含四重逻辑——人本逻辑、内发逻辑、本土逻辑与民本逻辑,保证了“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内在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坚实立场与科学逻辑的支持下,“五人”教育工作目标把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引向理想的彼岸,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绽放出时代光彩与强大魅力。

(一)人本逻辑:“基于人、通过人、成就人”的教育思路

“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鲜明特点是以人为本,即坚守“基于人、通过人、成就人”的教育信念,人本逻辑是其首要逻辑与原则遵循,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坚守立德树人的本心,将育人视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内核与本质。立德树人是我国学校办学的立身之本,是学校教育事业的初心、本心、核心。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6页。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重申,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7)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只有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才可能达成一切预定的教育梦想、改革谋划、民族使命。

二是将“人”字作为教育工作目标表述的主题词。“五人”教育工作目标表述的主题词是人心、人格、人力、人才、人民,其中心词都是“人”字,涵盖了一切发展阶段、一切社会层次的中国人,成为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目标指向。在学习型社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主体与责任主体,对其进行“理想信念”“中国梦”“中国精神”的教育,进行奋斗、进取、为公、创新的积极人格教育,进行人力、人才资源开发的增能提智教育,进行造福人民、心系国民的价值观教育,致力于创建“人民中心”“人民满意”的中国教育,用人的全方位教育与优质教育来托起民族振兴、国富民强、雄踞世界的梦想,正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

三是践行“基于人、通过人、成就人”的教育治理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最为宝贵的强国资源。在2016年5月6日召开的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8)习近平: 《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民日报》2016年5月7日。“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中心就是人才培养,人心教育、人格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首要条件是有一颗中国心,具备积极上进、勇于创新的人格、心灵;造福人民、奉献人民的人才价值取向教育,是中国人才能量释放的方向,只有将才智投放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上来,才是人民认可、值得称道的真正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人,关键看教育”(9)杨志成:《坚持立德树人 完善育人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第12期。,其深层道理正系于此。

(二)内发逻辑:经由潜能发掘实现社会使命的教育哲学

“五人”教育工作目标还蕴含着一个鲜明思维逻辑——内发逻辑,即基于人的内在潜能释放的自生自强逻辑。一方面,“五人”教育工作目标高度重视人心和睦、人力开发的强大社会变革力量。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就决定了国家强盛必须以人心的团结和睦为前提。全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是我国国力持续增强、社会持续进步的强大支柱。实施人智开发战略,让“人口大国”升级为“人才强国”,让“人口基数红利”升级为“人才基数红利”,这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路径。教育事业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依靠教育事业来激活人民的潜能、培育国民的才能,提高中国人的创造力、心智力、向心力,是我国稳步推进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法治强国战略的有力行动。

另一方面,“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强调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强国之路,用教育实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教育强国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增加自信意识,即借助教育事业来提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利用科技的力量与人民的智慧来创造高品质教育事业,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作用。基于这一理念,我国始终强调教育事业在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先导地位、战略地位,这就是教育强国的内生逻辑所在。在“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中,“人心教育”的目标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它是教育强国的精神支柱——凝聚民族共同心的教育;“人力教育”“人才教育”的目标直指教育强国的人才支柱——创新人才培育的教育。无疑,上述两大目标的实现都要借助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这一内生手段来实现,教育改革是我国最终实现自强内生之路的必经链环与物质依托。

(三)本土逻辑:立足中国本土的教育气质

中国教育事业是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发展、造福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工作目标的设定必须体现出本土性、中国化的特点。“五人”教育工作目标遵循着本土化的逻辑,成为最适合中国本土实情与需求的教育工作目标。其中,“凝聚人心”教育的内容是凝聚中国人心、心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情怀教育;“完善人格”教育的内容是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奋斗向上的人格风范,是中国历史文化系统中理想君子人格的传承与延续;“开发人力”教育的内容是破解中国面临的人口大国瓶颈,变“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的特殊本土需要;“人才培育”的教育内容是应对新时代世界科技竞争,实现中国经济科技发展后来居上的现实要求;“造福人民”教育的内容是发扬中国民本德治思维的精髓,弘扬民本、民主、民治、民强精神,真正彰显“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本土化、中国化逻辑明显,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大会讲话的主旨精神——“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0)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必须牢记“四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四)民本逻辑:民心、民生、民智至上的教育价值标准

从内在脉络来分析,“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内含一条清晰线索,即“始于人心、归于民心”。具体来说,这就是:从凝聚人心入手,经由人格教育、人力教育、人才教育的中介,最终实现民本教育——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幸福的教育。造福于民成为检验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以民为本、顺应民意、关乎民心、促进民智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工作目标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1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其中“德政工程”的表述最能体现我国教育目标设定的民本逻辑。所谓“德政”,就是“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其精神意指是响应民心、顺应民意、关注民生。与“德政”性质相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社会治理方面强调“人民立场”,关注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视为一切社会、经济、文化工作的根本追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90页。“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13)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页。具体到教育事业上来,就是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可见,“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教育工作的基础目标是聚拢人心;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民的自我发展力;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国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成就感。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政治,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事业事关中国千家万户的福祉,遵循“民心、民生、民智至上”的逻辑,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能够赢得民众倾心支持的根源所在。

三、“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路径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哲学,遵循独特的内在教育逻辑,“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确立了科学的航向与方位。面向未来,“五人”教育工作目标要在中国大地上内向生长、持续深入,还需要持续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径。

(一)坚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五人”教育工作目标以人本逻辑为遵循,以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宗旨,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推进中必须坚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真正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指南。从“五人”教育工作目标角度来看,“全面发展”的五个核心素养维度是:人心向善向公、人格积极向上、见识能力优秀、才华卓异出众、心系人民福祉。进而言之,时代新人的五个关键品格是心灵品质、人格品质、智能品质、才华品质、精神品质。教育工作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国人的人心、人格、人智水平。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实践中从三个角度来入手改进教育工作:一是构筑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平台,即突破支离破碎、壁垒分割的教育分工与学科界限,积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来串联分科教学“岛屿”,让学生获得人心、人力、人格的全面培养与磨砺;二是构筑体系化教学实践,围绕“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系统整合育人要素与环节,有机统筹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消除育人盲区;三是构筑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将全面发展理念具体化为实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对应试教育理念的侵蚀与蔓延,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完善国民终身教育系统

人的成长是持续的过程,与之相应,人的教育也应该是终身实践。完善国民终身教育系统,为其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平台,是促进国人终身发展的现实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在这一根本任务指引下,“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制定致力于国民终身教育系统与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致力于满足国民终身学习需要。显然,社会共同心、个人公共心、公民道德心的培育绝非须臾之功,必须是终身教育、一生学习的过程。在人类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变革节奏提速的今天,一劳永逸的学校学习已经成为历史。人的知识能力更新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必须嵌入人生所有成长阶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心、人性、人格的改变具有缓慢性、反复性、复杂性,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必须做长远打算、久久为功,构筑以学校教育为中枢,幼儿教育、职后教育、老年教育等各学段教育有机贯通的大教育系统,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学有所教、终身学习,把“五人”教育工作目标落实到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与环节上去。

(三)打通各类教育的筋脉

人的成长具有多维性、多向性,人所经历的时空都是教育融入的场址,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将各类教育相互联通,为人心、人性、人格、人智的成长发育打造一体化教育平台,是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能动作用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这正是构筑全通道、一体化育人系统的科学规划。因此,要达成“五人”教育工作目标,打通各类型教育间的壁垒与隔阂至关重要。就我国而言,尽管分支型教育制度架构已经打通了各类教育间的通道,但育人理念并未达到息息相通的水平,难以保证各类教育在人心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上的一致化与一贯性。在幼儿教育领域,知识型教育比重较大,一定程度上压制儿童创造型人格的发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传统难以在短期内克服,面向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的转型举步维艰。在职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滞后,高水平职业技能教育还未形成,难以跟上先进科技时代的步伐。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受制于各种国际学术期刊、学科水平评价制度的制约,对高科技创新的支撑力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够,离“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甚远。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贯彻始终,没有将“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全面落实。教育的命脉系于人的发展,能否为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自由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是鉴别一切教育类型的公共尺度。在中国人的现代化面前,各类教育之间应保持协同联盟、守望相助的关系。为此,我国要发挥教育目标、教育方针在联通各类教育中的“立交桥”功能,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五人”工作目标统领下分工协作、有机贯通、齐心协力,逐步克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在立德树人这一共同主题统领下让各类教育同向而行、紧密协作,我国教育工作就能够真正培养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最终发展好人民满意、惠及民生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四)修复功利化的教育生态

教育事业是一个大系统,该系统的健康运转需要教育生态的维系与调节。良好教育生态是中国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机制,是落实“五人”教育工作目标的坚实根基。生态系统是指事物构成要素交互作用、密切沟通而形成的动态有机体。任何生态系统都由两个子循环系统组成:一个是内部构成要素间交互作用构成的内循环,它是生态体内部运动、内部调适、内部制衡的机制;另一个是生态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构成的外循环,它决定整个生态系统的外在效能与运动方向。对我国教育系统而言,其核心构成要素是内部教育系统更新机制与外部教育交流机制。前者借助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来实现教育系统自我的内部优化,后者借助人才输送与教育评价实现教育系统内外部间的动态均衡。当前,我国教育生态系统运转不够协调,其主要根源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取向教育评价机制。“五唯”评价取向成为误导教育改革方向、阻碍教育事业进化、诱发教育系统病变的最大病原体,导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有些方面偏离了育人、为人、成就人的健康轨道,误入功利化、平庸化、畸形化的险滩,成为百姓诟病的对象。因此,修复失衡异化的教育生态,倡导科学的评价取向、评价理念、评价标准,重构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良性互动通道,就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突破困局的关键环节。例如,在高校学术评价上,应该打破“重学轻术”“重科研轻教学”“重篇数轻影响”“论文评价唯SCI”的评价格局,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基础教育领域,应该打破“分数为王”“成绩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提供空间。在新形势下,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思维来到导正中国教育航向,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真正将人心凝聚、人格塑造、人智开发、人民幸福升级为中国教育评价的硬核指标,就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重振雄风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目标工作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工作,爽飞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选工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