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
2020-03-02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
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
2019年5月以来,《学习时报》连载了《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系列采访实录。2020年6月起,又推出了《习近平在福建》采访实录,以讲述者口述记录的形式,记载领袖开拓担当、执政为民的时代足迹。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17年多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进行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生命力。
一、充分认识系列采访实录的重大意义
系列采访实录,通过一个个原汁原味的动人故事、一段段真情真意的场景描写、一篇篇发自内心的真情口述,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鲜活教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真实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奋斗历程与岁月往事。系列采访实录,通过采访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宁德、福州任职期间有过直接接触的同事、干部、群众的形式,客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期间的工作经历、生活印记。其中《习近平在厦门》一书通过13篇采访实录,真实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1985年6月从河北正定县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福建厦门,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开发开放热土上,与经济特区广大建设者并肩奋斗,探索推动了一系列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改革举措的点点滴滴。《习近平在宁德》一书通过19篇采访实录,生动讲述了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宁德这个“老少边岛穷”地区地委书记,“三进下党”“四下基层”、提倡“经济大合唱”,带领闽东干部群众踏实稳步摆脱贫困等攻坚克难的实践故事。《习近平在福州》一书通过23篇采访实录,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亲自领导福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持编制“3820”工程,着力建设“海上福州”“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国际化大都市”,推动福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丰硕成果。通过学习系列采访实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孜孜探索、对八闽大地和福建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二,清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福建工作期间的创新理念与重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伟大科学理论。系列采访实录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清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福建工作期间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提出的一系列前瞻性创新理念,系统追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轨迹,立体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进行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借助系列采访实录这一鲜活教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光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这一光辉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做到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三,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风范与高尚品格。系列采访实录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同事、接触过的干部群众的真情讲述和深情回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既立足于当前、开拓担当,又胸怀全局、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的领导风范;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为人处世淳朴坦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率先垂范尊敬爱戴老同志、老干部,真诚关心帮助普通干部、基层百姓的高尚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所展现出来的领导风范与高尚品格,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身处世、干事创业树立了光辉典范。通过学习系列采访实录,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向总书记学习,勤于修身养性、勤于修德立身,不断涵养心性、锤炼党性、磨炼品性,塑造高尚人格。
二、深入把握系列采访实录的丰富内涵
系列采访实录以朴实的文风记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走过的山山水水,到过的老区苏区、乡镇村居和学校企业等,以及与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连心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信仰信念、真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卓越的领导才干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厚重的真理味道、理论味道、实践味道。
第一,体现了始终如一的信念坚守。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从系列采访实录中可以看出,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的信念。在厦门,他制定发展战略时,特别强调我们是搞经济特区,不是搞政治特区,我们是搞社会主义,制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一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与厦门干部群众交谈时,他强调“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并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在宁德,他倡导“四下基层”,提出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基层接访群众,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把群众的声音作为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品”,并推动制定出台了领导干部下基层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规定每个月20号,县市领导都要安排接待群众来访,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把联系群众的“公仆日”办成了“连心日”。在福州,他倡导干部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要“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把联系群众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与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坚如磐石坚守共产党人的信念是相续相承、一以贯之的。学习系列采访实录,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时常守护初心,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把牢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第二,体现了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从系列采访实录中可以看出,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提起次数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群众在他内心具有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在厦门,他3年里走遍了厦门海岛、农村,包括海拔1000多米的同安军营村。在当地的五峰村,他拿起老百姓积满茶垢的茶杯就喝,与基层群众之间毫无距离感。在宁德,他始终倡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强调“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他到任宁德地委书记还不到3个月,就走遍了辖区9个县,后来又跑了闽东绝大多数乡镇,不知道“掀了多少次锅盖、掀了多少次桌盖、掀了多少次铺盖”,“三进下党”“四下基层”这些凝聚着为民情怀的感人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在福州,他推动治理“餐桌污染”,亲自抓“菜篮子工程”,时刻惦记群众住房安全,关心连家船“疍民”上岸定居,推动“棚户区”改造,推动建设了全国首个一条龙服务的“一栋楼办公”,用一个个惠民之举为福州社会治理夯实民生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重承诺,到风雨兼程、访贫问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听民生、察民情、思对策,这与习近平总书记福建工作期间展现出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相续相承、一以贯之的。学习系列采访实录,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用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第三,体现了远见卓识的胸怀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胸怀大局,才能登高望远,把握大势,从整体与长远入手推进工作。从系列采访实录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开展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实践。再如率先推进“数字福建”建设。为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增创福建发展新优势,他着眼未来,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福建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省多个城市被确定为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信息惠民等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50多家软硬件企业产品技术在专业细分领域居全国之首,乃至全球领先水平。如率先推进建设生态省战略。早在2000年,面对新世纪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他高瞻远瞩,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并亲自担任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积极指导编制和大力推动实施《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这些年来,福建生态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福建先后获批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前,福建“九市一区”全部晋级国家森林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8.3%,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全省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又如率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21世纪之初,面对食品供给无数量之忧,但存安全之虞的困扰,他就敏锐地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在全国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打响了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战。同时,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被增列为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多年来,福建连续将治理餐桌污染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一任接着一任干,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守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成为国家“三绿工程”的示范省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以非凡精深的洞察能力开展许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实践是相续相承、一以贯之的。我们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站在时代前沿和大局高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宏观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努力为全国大局服务。
第四,体现了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思想方法,战略定力是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备的宽阔视野、战略睿智和坚定沉着的行动能力。从系列采访实录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推动各项工作。在厦门,他领导制定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他提出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对厦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厦门不断发展的基本遵循。在宁德,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眼长远,以大气魄、大胸怀规划发展全局,明确提出“沿海发展战略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福州、温州两个经济活跃的开放城市夹缝地带的闽东处于什么位置应当考虑”。针对闽东实际,他提出“大农业”“大工业”理念,提倡搞“经济大合唱”,强调把近期和短期的事先做好,同时又积极谋划长远发展,提出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建设中心城市的设想,着力推动实现宁德的跨越发展。在福州,他亲自主持编制“3820”工程,并坚持不懈抓好实施,科学谋划和布局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重点,使福州经济以年平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迎来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5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今时代风云变幻,机遇和挑战并存,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这与习近平总书记福建工作期间倡导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是相续相承、一以贯之的。学习系列采访实录,不仅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智慧,更要学习总书记坚韧的战略定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干好工作、干出成效。
第五,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从系列采访实录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是敢于担当作为的典范。在厦门,他高度重视自然生态问题,在筼筜湖治理上敢于拍板、敢于担当、敢于花大资金,积极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使曾经的臭水沟变为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在宁德,他上任“不烧三把火”,而是深入调查研究,根据闽东实际提出“弱鸟先飞”的系统思路,强调宁德的发展不能心急,不能超越现实,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拿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干劲。在清理宁德“马路边的腐败”这一干部违规建房问题上,尽管阻力相当大,涉及县处级以上干部200多名,但他的态度却非常坚决,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区就清退公房1982户、清退面积近9万平方米,查处违法违纪干部3782人。在福州,他提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四个万家”,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狠抓工作落实,要求件件有反馈、事事有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这与他在福建工作时真抓实干、敢于担当是相续相承、一以贯之的。学习系列采访实录,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责任担当,敢字为先、干字当头,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更好地冲锋在前、建功立业,让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历史的长期检验。
三、切实把系列采访实录学习成果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实际成效
人民领袖的成长历程、伟大思想的孕育轨迹、非凡人格的修炼养成、崇高信仰的坚如磐石,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走进了八闽大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里,凝聚了人心、滋润了人心、照亮了人心,系列采访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我们要学好用好,坚持学、思、用与知、信、行相结合,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传承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将其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强大动力。
第一,坚持“学”和“知”相统一,做到勤学深学、获得真知。学是思和用的前提、知是信与行的基础。从理论层面来看,系列采访实录用亲历者视角清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思想孕育萌发、发展升华的过程。如从“大念‘山海经’”“提倡‘经济大合唱’”等中可以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萌发;从“两赴军营村”“三进下党”等“摆脱贫困”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习近平扶贫思想的萌发;从“山下开发、山上‘戴帽’”,到“‘三库’(水库、粮库、钱库)绿色生态理念”,再到“两生”思路(即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生态福建”),可以体会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从治理“马路边的腐败”,强调组织部不是“商量部”,“考察干部要把握好德才关”等实例中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的重要论述的萌发,等等。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系列采访实录,更好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新思想的领会和掌握。从实践层面来看,系列采访实录用全景式视角清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福建工作期间,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依法治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以及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索。我们要通过学习系列采访实录,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丰功伟绩和历史贡献,更好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实践成果,从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不断深化、持续践行、奋勇前行。
第二,坚持“思”和“信”相统一,做到深思细悟、真懂真信。思是学用结合的关键环节,信是知行合一的桥梁纽带,思考的深度、笃信的程度决定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力度。系列采访实录中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大量丰富生动的事例和史实,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带来信念和激励。每条战线、每个行业、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感悟、受到启迪。一是把系列采访实录作为思维的工具书,感悟出思想理论的自觉自信。从习近平总书记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中,领悟出如何用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把系列采访实录作为工作的案边卷,感悟出干事创业的自觉自信。从习近平总书记早年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实例中,自觉对标对表,在与自己工作的联系上下功夫,领悟出育新机、开新局的方法和本领。三是把系列采访实录作为人生的启迪书,感悟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自信。从习近平总书记“如饥似渴汲取精神文化营养”的故事、“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的故事和“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等故事中思考如何为学修身、律己齐家、待人接物。
第三,坚持“用”和“行”相统一,做到学以致用、务实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知的目的在于用、行,思、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做躬身实干的行动者。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迈开步子、走出院子,落实“四下基层”工作机制、发扬“马上就办”工作作风,认真履职尽责,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落地落实,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二是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做到迎难而上,“自找苦吃”,增强问题意识,主动破解难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推动工作局面发生质的转变。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三是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做滴水穿石的开拓者。一旦找准方向、锁定目标,就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干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闯劲,一件一件抓推进,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学习成果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强大动力、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