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活报剧
2021-01-04薛婷婷
段 俊,薛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日本、美国和法国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大量被称作“红色扩音器”的活报剧创作,但中国的活报剧是从苏联引介的。活报剧在中国的出现,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引介苏联活报剧的最主要原因是看中其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巨大社会效能[1]。抗战初期,在晋察冀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为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开展了抗战戏剧运动。随着通俗文艺的兴起,涌现出了众多民众喜爱的文艺作品。由于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动,更进一步地要求提升民众的进步思想,活报剧这种小型化、灵活性、大众化的戏剧形式,成为直观形象地教育鼓动民众的主要文艺宣传形式。活报剧是文艺工作者通过简短的话剧、歌舞表演形式向群众准确及时地传播新闻或新发生的社会事件的一种方式。活报剧被看作是“活的报纸”“动的报告”,因其以趣味的方式、幽默的表演,来报告新的社会情形、政治动向、学术思想、工农业生产、时事消息等,在群众对于某一事件正在感到疑惑时,它便担负起了正确地对群众解疑释惑的责任[2]84。活报剧在晋察冀根据地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抗战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目前学界关于活报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苏区活报剧的研究(1)对苏区活报剧的研究主要有廖华英、苏英伟的《红色体验与苏区活报剧的发展》(《文史博览》,2014年第2期);刘文辉的《活报剧在苏区:历史与形态》(《戏剧》,2015年第1期);成卓华的《苏区特殊历史时期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活报剧》(《戏剧之家》,2019年第34期)。,涉及活报剧在苏区的表演形式、特点、历史与发展、意义,对在晋察冀抗战宣传活动中活报剧的编演作品及价值意义研究比较薄弱,缺乏整体和全面的观照。晋察冀根据地的活报剧是抗战戏剧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究活报剧在晋察冀抗战中的突出表现,挖掘其在晋察冀抗战宣传活动中的意义,对深化抗战文艺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 多种活报剧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战宣传
全面抗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文艺工作者编演了大量的活报剧。活报剧的类型多样,最广泛传播的是话剧活报,还出现了结合民族歌曲、舞蹈、民俗的歌活报、舞活报、歌舞活报、秧歌活报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活报剧。
(一)话剧活报
话剧活报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活报剧,通过演员之间的对白,演员的神态、动作使观众心中的人物更加形象化,更加直观地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性,实现政治宣传的效果。话剧活报是晋察冀根据地各演出团体普遍运用的文艺形式。1937年,沙可夫为配合纪念广州起义10周年的活动创作了多场话剧活报《广州暴动》,并于1937年12月11日——纪念日当天在延安演出[3]。剧中有插曲和朗诵,出现了党的领导人张太雷(沙可夫扮演)的艺术形象。剧中的张太雷引吭高歌、壮怀激烈,再现了他领导的工人赤卫队英勇起义的壮烈史实。该创作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客观地还原了广州起义的过程,人物形象饱满,丰富了我党在群众心中的英雄形象。剧中的插曲和朗诵具有代入感,角色深入人心,演员的热情表演和戏剧的思想内容直观地传达了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对观众起到了鼓动和教育的作用。1939年,王炎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了话剧活报《叛徒的下场》,教育意义深刻。该剧主要剧情为八路军某团团长王禄祥在抗战前系土匪头子,抗战初期以抗战为名拉起队伍,后被八路军收编而任团长。在抗战艰苦时期,加上敌特的拉拢,想带队伍投敌。但他的官兵发现了他的图谋后离开了他。他原来许诺敌人带一个团过去,结果只自己一人投靠敌人,敌人认为他欺骗“皇军”,先行打骂,后遭监禁,终至枪毙[4]47。这就是汉奸叛徒的下场。剧中的主人公王禄祥是抗战时期汉奸的代表,忘恩负义、是非不分、遭受报应。该剧批判了敌人的阴险,揭露了汉奸的可耻罪行,其塑造的典型反面人物,激起了民众对汉奸与敌人的憎恶。
(二)歌活报
歌活报是以歌唱和音乐为主的活报剧,通过演员的歌声表现力、歌词内容传递给观众相应的情绪。崔嵬1940年创作的歌活报《参加八路军》是抗战时的名剧,极具鼓动性,每个场面都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情绪。该剧表现一对青年夫妇抱着死去的孩子悲痛欲绝,以悲愤的歌声控诉日寇的罪行:“土地被强占,房屋被烧毁,孩子被杀害,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演出时观众中不时传来低低的抽泣声。当八路军出现,剧中的群众喊着“八路军”跑上台时,观众也小声喊着八路军。当军民拿起武器,边唱边打,把侵略者打得抱头鼠窜时,台上台下的欢呼声连成一片,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拥护八路军!”“参加八路军!”大幕关闭数次,轰动的掌声和口号声才渐渐平息[5]。该剧先是妇女、青年、老人用歌声唱出日本人的种种恶行,接着一名日本军官醉酒出来后被八路军枪击倒下,群众由紧张害怕到激动振奋,当知道是八路军射伤日本人时,与台上的文艺战士一起高声赞颂八路军。该剧的上演丰富了八路军的艺术形象,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密切了民众与党的关系。此剧作为歌活报的典型代表,形式非常自由,分场但不分幕,不同的角色类型会有不同的配乐来表现,歌词通俗易懂,音乐灵活多样,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舞活报
舞活报是以舞蹈动作表演为主的活报剧,通过表演者跳跃、旋转、翻腾等动作,塑造和表现剧中的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1938年,冲锋剧社创作的《边区总动员》是我军舞蹈史上第一个舞活报[6]。此剧取材于1938年秋北岳根据地军民总动员。这场总动员,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粉碎敌人残酷“扫荡”,是抗战史上的伟大壮举。该剧以舞蹈的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人民斗争,揭露日军的惨无人道,歌颂军民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成荫自编自导的三幕舞活报《晋察冀的乡村》,是一次独特创新的试验演出。整幕剧无一句台词,完全通过音乐、音响效果和动作来表达边区军民在对敌斗争中重建家园、誓与日寇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该剧像诗、像画、像无声电影,但老百姓都能看得懂[7]10。剧中的军民不怕牺牲、不畏强暴、充满智慧、热爱生活,这种精神是最有感染力的。在此剧的感召下,不少民众积极、主动投身到对敌战斗中。
(四)歌舞活报
歌舞活报是以歌舞为主的活报剧,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以边歌边舞的形式细致地表达作品丰富的内容,塑造典型形象。1939年,刘佳等人为宣传群众进行生产大自救,创作了歌舞活报《生产大活报》。剧中展现出欣欣向荣的生产劳动场景:耕地、播种、除草、收割,这些生动活泼的生产场面和田园风光深深地慰藉了经过残酷战争后悲痛欲绝而丧失了生活勇气的老百姓[4]275。此剧的演出令民众对大生产运动有了深刻认识,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大生产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1941年晋察冀军区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并联合演出了特大型歌舞活报《团结在晋察冀的旗帜下,跟着聂司令前进》。该活报以山河大地为舞台,两万多人参加演出,被称为“两万五千人大活报”。演出是在河滩和山沟里行进中进行的,凌风扮演的聂司令员骑在马上,走在队伍最前面,后面一大片红旗招展着,骑兵队伍、步兵队伍,按有组织的队形前进,女高音歌手陈群站在最近的一个小山头上,纵情唱着赞歌,文工团员扮演工、农、兵、学、商各阶层民众,伴着雄壮的节奏、欢快的曲调,唱着颂歌,扭着秧歌,浩浩荡荡地沿着山脚下的大道,边舞边唱进入会场[7]197。气势之宏大,队伍之壮丽,可谓壮观。颂歌,舞蹈,表演声、形、情俱茂,向民众展示了军民团结的力量。此剧拉近了大众与戏剧的距离,适应了抗战戏剧大众化的需求。同时,也吸引与团结各剧社成员参与到创作与演出中,展示了团结向上的精神。
(五)秧歌活报
秧歌活报是以流行民间的秧歌舞为基础,将秧歌的一些形式予以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活报。根据剧情和主题,设计人物、故事情节、场次。人物内心活动、人物的对话或以加板或以歌唱表现。这种形式及时、方便地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宜于政策宣传。在敌后的复杂环境下,秧歌活报为各剧团广泛采用。1945年张学新创作了秧歌活报《粉碎敌伪顽合流》,在宣化城内十字路口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通过高跷、旱船、秧歌舞、霸王鞭等表演形式,揭露了国民党利用日军、收编伪军、向解放区进攻的罪恶阴谋。开场,日本军官与伪军头缠绷布,狼狈跳上,念着“苏联对日宣了战……我死啦死啦要完蛋”,“我汉奸好比丧家犬,东奔西跑没处钻……”。顽固派手持战刀上场后,把日本军官编入为中央军,把汉奸封为总司令,三人手拉手满意地念着“咱们共同来反共,一块镇压老百姓,日军、汉奸、顽固派,咱们就是一家人”,疯狂进攻解放区。八路军老百姓上场痛斥敌伪顽合流罪行,英勇反击,消灭敌人。最后秧歌队全体队员上场高举红旗,欢快歌舞,唱起一支战斗的歌:
国民党反动派,心眼实在坏。
勾结敌伪军,专把百姓害。
制造内战,破坏团结,一心来独裁。
嘿嘿,大家齐反对,
大家团结起,人多力量大。
咱们老百姓,不再作牛马。
敌伪顽的合流,
咱们要坚决、彻底,全部消灭它。
军民老百姓,团结一家人。
跟着共产党,跟着毛泽东。
向着那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奋勇向前进![8]25
此剧结合民间秧歌舞形式进行演出,贴合民众实际生活,及时反映了斗争中最尖锐的矛盾,增强了人民对敌斗争的信心,对于鼓动群众打退敌伪顽的进攻起到了很好的文艺宣传效果。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活报剧,活跃在根据地的剧团也集体编创了各类活报剧,并赴各地进行了演出宣传。主要剧目见表1。
表1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活报剧创作剧目(2)本表依据以下资料整理:晋察冀文艺研究组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文艺战士话当年》(1—14);蔡子谔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晋察冀戏剧剧目》;王剑青、冯健男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晋察冀文艺史》。
二、 晋察冀根据地活报剧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活报剧虽引自苏联,但并未照搬照抄苏联的活报剧,而是富有自己民族艺术的特点,适合中国民众的审美习惯。活报剧是戏剧中一种轻骑兵式的短小杂剧,内容包括唱歌、对白、舞蹈、演说,并且配合音乐。活报剧的表达方式贴近民众,解决了当时民众因文化水平低而无法正确理解时事的问题,让民众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活报剧引领抗战戏剧走向通俗化和大众化,对底层民众产生了巨大的鼓动和教育作用。
(一)真实性
活报的任务是随时以趣味的方式报告新的社会形势、政治消息、军事行动。活报剧常根据报纸上的新闻进行创作演出,体现了它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增强观众对于新闻时事的关注与理解。如联大文工团1940年3月创作的《反投降秧歌舞活报》,反映边区军民愤怒声讨顽固派的群众运动。演员扮成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等,胸前挂着写有“亲日派”“顽固派”的牌子出现在舞台上, 在工农兵群众的愤怒声讨中,惊恐万状,丑态百出。群众激愤地唱道“呸!呸!!呸!!!顽固分子真见鬼,掉转了枪口来对内,妥协投降开倒车,我们大家齐反对!齐反对!……”[8]260该剧真实地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战真投降的真实面目,使新闻时事在群众的脑海里变得生动形象,激发了群众的抗战斗志,具有良好的宣传教育意义。
(二)灵活性
活报剧的表演场地具有灵活性,没有专门的舞台限制,可在街头、会场、前线随时随地演出,扩大了宣传范围。不需要布景、特别的衣饰、道具,处处都可因环境需要而演出。用筷子敲饭碗,用锯子代替小提琴,用洋铁罐作鼓,用木棍击破缸,即可组成比较齐全的音乐队。将新内容以方言土语的形式和当地最流行的歌调来表演,极易传播。
活报剧《破坏日军交通》是火线剧社儿童队为了配合平原游击战鼓动群众破坏敌人交通而演出的。王金生饰日本鬼子,由于他生有三颗突岀的门牙,再一化装就更像个凶狠的日本鬼子了。副社长凌子风亲自给饰演狗汉奸的张玉田化装,将其设计为狗头人身子。当饰演日本鬼子的王金生用铁链牵着一条狗,由布景的公路上出场时,观众感到特别生动。鬼子兵唱道:“日落西山黑了天,吓得我心惊胆又寒,不是怕神仙和鬼怪,怕的是八路杀上来。”狗汉奸则摇头摆尾地对修路的百姓们唱:“懒骨头,耍滑头,该挨揍,咬一口!”鬼子用皮鞭抽打民工,狗汉奸跟着做出咬民工动作,且发出“汪汪!汪汪!……”声。夜幕降临,破坏道路的男女群众来到公路上,原来被迫给鬼子修路的民工也加入破坏道路的人群中,汇成了一支“破路”大军。大家激昂地唱起:“白天修路夜里破,修的没有破的多!军和民齐配合,要把公路挖成河!”天将黎明,当鬼子巡逻队又出现在公路上时,看见一群群人,看到公路被挖成一条条的大沟,汽车受阻,鬼子便夹着尾巴逃跑了[9]137。此剧以流动的布景为舞台,表演场地完全不受限制,观剧群众也可加入破坏道路的演出中,体现了戏剧的大众化特色。
续表1
(三)时效性
活报剧能快速准确地向群众传递新闻消息,让群众及时了解社会形势,短时间内就可以发挥它的社会效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如1940年崔嵬创作歌活报剧《参加八路军》,韩塞扮演八路军,生动感人,演出效果极好,观众看完戏后当场有人报名参加了八路军[8]334。此剧的演出,直接向群众反映了真实的战斗情景,增强了民众的抗战信心,鼓舞民众积极投身伟大的抗日民族斗争中去,时效性非常强。
还有受到孙犁关注的三幕活报剧《联合战线》《音乐会》《陆海空军总动员》,1938年孙犁撰文(3)孙犁之文的题名为《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1938年5月由冀中人民自卫军油印出版。予以评论。这三个剧突出特色是演员均为小孩。
第一幕“活报”是“联合战线”。启幕时为一个某某人分头向几个兄弟挑拨,令他们互相打架,一等到弟兄们打得你死我活时,便夺取他们的家产。后来大家发现某某人和汉奸的阴谋,才知被骗了,拉起手来结成联合战线,共同打某某人。在表演这幕“活报”的过程中,音乐采用的调子大都是长期流行于民间的老调子。
第二幕“活报”是“音乐会”。一排穿白衣的孩子蹲在地上代表琴上的键,由另一个孩子次第在他们身上按,如同弹琴一般,后台风琴发出声音,观众以为是从这些蹲在地上的孩子们的身上发出来的。由“人”组成“琴”,奏了许多歌曲后变换形式,成为其他的乐器,又奏新的歌曲数支,完成了所谓“音乐会”。
第三幕是“陆海空军总动员”。首先是陆军出场,一群小孩扮成陆军队伍行进的式样,高喊:“我们是抗日的陆军! ”其次是海军出场,一群小孩子做出划船的动作,高喊“我们是抗日的海军!”最后是空军出场,一群小孩子组成飞机模样,高喊:“我们是抗日的空军!”陆军、海军、空军集合在一起后,变换许多阵式, 然后高喊:“陆海空军大联合一齐抗日!”
可以看出活报剧具有十分明显的真实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特征。在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思想文化宣传中,活报剧成为一种有力的宣传武器,通过其政治文化宣传功能,使之走向通俗化和大众化,起到了宣传抗战和教育民众的作用。
三、活报剧在晋察冀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由于全民抗战热潮的推动,由于‘文艺无用论’‘前线主义’等论调的影响,把许多作家都激动起来,抛下笔,跑上前线;然而接着严峻的现实告诉了他们,作家用以参战的仍是笔,并不是抛了笔而另找别的武器,于是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的感召下,有相当多的作家致力于通俗文艺的创作,以适应宣传抗日和动员民众的需要。”[2]73形式多样的活报剧在晋察冀根据地的创作和演出,就是作家“以笔抗日”的生动体现,他们以其作品,教育并鼓动了民众,对抗战走向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推动晋察冀戏剧走向民族化、大众化
活报剧摆脱了舞台的限制,表演场地几乎没有局限性,可在街头、广场、田间等公开表演。活报剧所面对的观众群体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绅等各阶层。看戏群众由少数人变成了普通大众,演出受众广泛,宣传效果良好。平山县柴庄村剧团1944年编排的活报剧《认清》是戏剧走向大众化的代表。该剧揭露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破坏停战协定的行径[9]71。剧团四十多位团员不辞劳苦、没有报酬、不停歇地在该县各村演出,并赴邻县演出,使民众了解到最新的抗战形势,激发更多的群众投入战斗。此剧的表演内容适应了大众化的需求,通俗易懂,结合当时的重大事件,准确地向民众传播抗战信息,宣传抗战思想,稳定了群众情绪,提高了军民战斗热情。《生产大活报》以1939年秋大水灾后生产自救为主题,集歌与舞为一炉,有故事情节、有各种劳动场面,形式新颖,场面热烈而活泼[8]191。此剧以通俗化的方式向群众宣传“生产自救”意义,生动地把大生产运动的画面展现给观众。
活报剧作为抗战时期出现的特殊戏剧更富有民族性,戏剧中融入民族风俗、语言、舞蹈、歌曲等文化因素,推动了戏剧的民族化。1940年,郑红羽创作的舞活报《空城计》,反映了边区人民在反“扫荡”中进行坚壁清野,配合部队取得战斗胜利的情景[8]256。
(二)为晋察冀根据地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文艺工作者
活报剧因其自身的应时性和简短性特征,需要不断地根据时事编写出新剧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积极从事活报剧的创作。这些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主要有沙可夫、凌子风、石群、崔嵬、刘木铎、李超、刘佳、章文龙、李树楷、谷岩、方行、葛文、葛尧、沈雁、鲁易、邢野、郭维、郑红羽、成荫等人。他们分别来自西北战地服务团、联大文工团、火线剧社、群众剧社、长城剧社、文工三团、抗大二分校文工团、抗敌剧社、冀中大众剧社、三分区冲锋剧社、七月剧社、冀中八分区前卫剧社、前线剧社、战线文工团、战斗剧社等文艺团体。在抗战期间,文艺工作者深入现实,把戏剧和重大新闻密切联系起来,积极创作了多部活报剧。比如崔嵬,在抗战期间创作编导了多部活报剧,他政治热情高,精力充沛,工作突击精神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崔嵬立即组织大秧歌队,亲自带队赴冀中各乡镇做化装宣传,使抗战胜利的消息迅速传播[10]。崔嵬还及时赶写出揭露国民党蒋介石勾结敌伪妄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阴谋的大型活报剧《敌伪顽合流》。
(三)对晋察冀民众起到了宣传和教育作用
活报剧出现在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适应了抗战宣传动员的需要。抗战以来,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宣传抗战思想,动员群众投身抗战。“大敌当前,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从事文艺工作,不都是兴之所至,也不是早有成就,为了追求个人能深入艺术殿堂。我们是为了生存,为了斗争,我们要把文艺献给广大民众、广大战士,鼓舞起全民族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11]文艺工作者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演各种类型的活报剧,活跃在晋察冀根据地的街头、广场、乡间、田野、前线。活报剧的演出不仅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而且也促进了小型戏剧的广泛流行。剧社的每次演出都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许多群众在观看后深受鼓舞,立即报名参加抗敌斗争。1940年8月,抗敌剧社集体创作了大型曲艺活报《王老五逛庙会》。该剧以剧中逛庙会的人群和布篷背景的流动来变换场景,把宣传内容通过庙会上不同角落演出的二十个曲艺品种表现出来[8]309。该活报剧宣传了边区政府颁布的“双十纲领”,发挥了戏剧的政治宣传功能。活报剧利用其自身优势,对晋察冀根据地群众进行了宣传和教育,坚定了民众抗战的必胜信心。
(四)推动抗战走向胜利
活报剧作为一种简短灵活、通俗易懂、快速传播社会新闻时事的戏剧,适合抗战的宣传要求。活报剧本身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宣传抗日民族斗争成为其最大的文艺宣传任务。活报剧通过自身独有的特点,鼓动和教育民众,向大众反映我党我军英勇抗敌的战斗生活和对敌政策,使民众了解抗战信息,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活报剧演出后,许多群众受到鼓舞积极参军,他们的加入扩大了抗战的队伍,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报剧的受众群体广泛,除了年轻人,妇女、儿童、老人均是,他们虽无法参军上前线直接参加斗争,但在后方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妇救会、儿童团、演剧队的活动,老人的帮助,士绅的积极参与,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走向胜利的重要支持。活报剧的广泛传播,使戏剧的社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综上,活报剧活跃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活报剧小型化、灵活性、大众化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形象直观地鼓动教育民众的文艺宣传形式。活报剧形式简短,能够准确及时地宣传新政策新事件。与其他文艺形式相较,其宣传方式更为直接,更利于民众所接受,宣传功效更大。活报剧在晋察冀根据地的出现与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抗战文艺的繁荣,对广大群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坚定了民众团结抗日的信心,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