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丰《时病论》运用鲜药特色探析*

2021-01-04汪如镜龚人爱邱根祥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芦根温病生姜

汪如镜 龚人爱 邱根祥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衢化医院 浙江 衢州 324004

3 衢州市中医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雷丰(1833—1888),字少逸,号松存,晚清医家,浙江三衢(今衢州)人,是“浙派中医”中时病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时病论》《逸仙医案》《医家四要》等[1]。雷丰所著《时病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以四时为轴,论述不同季节外感时病和伏邪致病的发病机理和证治特点,以法立方,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了浙派医家在时病诊治上的贡献[2]。《时病论》概括了时病的60种治法(处方),约二分之一处方使用了鲜药,具有透邪外达、顾护津液、升阳健脾、开窍急救等功效,形成鲜明的特点。运用鲜药是雷丰诊治时病不可忽视的部分,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鲜药是指未经干燥和加工等任何可能导致药材成分发生改变或损失的“原生药材”,在药材采收后即可使用,鲜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神农本草经》谓“生者尤良,此生者实为鲜品”。鲜药保持了药品原有的天然性,活性成分含量丰富,吸收见效较快,对疾病有独特的疗效,正如刘完素言“采其鲜者,其力足耳”。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鲜药在临床上应用更加广泛。雷丰受温病学派的影响,治疗时病喜用鲜药。今参考《时病论》鲜药相关论述,探析雷丰运用鲜药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简述如下。

1 《时病论》鲜药运用的特点

1.1 用法丰富,入药方式多样:①入药同煎:如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等滋阴清热类鲜药,质地较润,用量较大,3~5钱。②冲兑法:如姜汁、竹沥、蔗浆、梨汁等,直接冲入煎好的药汁服用。用于冲兑的鲜药汁具有服用方便,不碍胃,易吸收等优点。蔗浆、梨汁等鲜果汁味甘性寒,润燥之性较强,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的功效,体现了温病学重视津液的思想。生姜取汁后气味浓厚,豁痰通窍之力明显优于原药材,《时病论》四个急症医案均配伍姜汁开窍醒神。③煎汤代水:鲜药先行煎煮,去渣取汁,再以此药汁作为溶媒煎煮其余药物的方法[3]。如《时病论》卷一收录成方“银翘散”,用鲜芦根汤煎服主方药物,久煎出汁,为后续药材提供了绝佳的溶剂,更能发挥其清热生津之效。④外用取嚏法:《时病论》卷四中手足厥冷之暑厥(即中暑性休克),急救“以蒜水灌之,或剥蒜肉入鼻中,皆取其通窍也”[4]1。

1.2 选用药食同源之品,取用方便:《时病论》中鲜药多为药食同源之品,如西瓜翠衣、生姜、荷叶、白蜂蜜等。此类鲜药常见于田间灶头,取用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是祖国医学“药食同源”思想的体现[5]。江浙地区气候温暖,水网密布,水生植物资源丰富,鲜芦根、鲜石菖蒲、鲜荷叶等随处可见,入药随采随用,既缩短了获取药物的时间,又节约了药费。此外,这些鲜药多为生活中常用的蔬果食物,用量轻,计量无需太精确,如“辛温解表法”用“葱白五寸”,“清暑开痰法”用“荷叶梗七寸”,“清凉涤暑法”“清营捍疟法”加“西瓜翠衣一片”,使患者便于计量。

1.3 用作药引,增加方药疗效:擅用药引是雷丰治疗时病组方配伍的一大特点。《时病论》全书60首方,其中用鲜药为引者有20首,主要有生姜、鲜荷叶、荷梗、荷钱、西瓜翠衣等。鲜药用作药引时剂量较小,如生姜为引,只用2~3片,荷钱、西瓜翠衣只用1片,画龙点睛,加强主方透邪外达、发散风寒、宣散水气、升提阳气等作用。如治疗温毒发斑之“清凉透斑法”用“新荷钱一枚”作为药引煎服,荷钱即初发之小荷叶,其形状如铜钱,质地轻清而生机蓬勃。雷丰用鲜荷钱取其轻升透发之意,舒展气机,透达邪气,治疗温病热入营血,斑疹将发未发之际时,使“热势一透,则斑自得化矣”[4]2。书中亦明确了鲜荷钱的功效显著优于干荷叶,用量更小,“新荷钱一枚,煎服,如无,用干荷叶三钱亦可”[4]3。“驱邪辟秽法”治疗鬼疟寒热日作,用桃叶七片为引,盖因雷丰认为桃叶为驱邪辟秽之物,能“发汗,开其鬼门;俾潜匿之邪,尽从八万四千毛窍而出也”[4]4。

2 《时病论》鲜药的作用

2.1 轻清宣散,解表透邪:引邪透体表,即利用药物的轻清透达之性,引导外感邪气或在里伏邪透发而解。擅用透邪法是雷丰的治疗时病的特色之一,雷丰认为四时疾病是由新感时邪侵犯人体,或伏而后发所致,治疗须以透邪外达为要。《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辛温解表法”加葱白五寸,治疗春温初起、风寒寒疫、阴暑秋凉。葱白功专发散,能发汗解肌,通阳气。因江南地区气候湿热,患者腠理疏松,体质较弱,不宜用麻黄等峻猛汗剂,故用葱白代麻黄轻透表邪,使“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4]5。西瓜翠衣清暑利湿,为温病学派治疗暑证的特色鲜药。《夏伤于暑大意》“清凉涤暑法”通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等暑证,以西瓜翠衣为引,配合六一散,可清暑透热,使暑热之邪透肌表而解,又能淡渗利湿,令暑湿之邪随小便而除。《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清营捍疟法”治疗恶寒壮热,口渴引饮之暑疟。因其为夏暑伏于体内秋季而发,治拟清热解暑,佐以辛凉透邪,加用西瓜翠衣一片为引,使伏暑透达肌肤之表。

2.2 甘凉生津,清润养阴:外感温热病邪消灼津液,迫津外泄,易耗伤阴津。故雷丰指出“须知热病最易伤阴,当刻刻保阴为要,辛温劫液之剂,勿浪用也”[4]6,治疗需遵循“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原则。如投熟地、黄精等滋腻之品,不仅难以吸收,也增加脾胃运化负担。鲜药相比干品,寒凉之性更强,汁液稠润,滋而不腻,能直接以药汁补人体津液。《时病论》因地制宜,多用鲜芦根、鲜生地、鲜石斛等江浙道地药材,其味甘性寒,既能清实热,泻脏腑三焦之火,又能清热生津,滋阴以降虚火。如“清热保津法”治疗热病汗出,伤津损液,用鲜石斛、鲜生地以滋养中下焦之阴液。然过于滋腻或苦寒则有凉而不透,苦寒败胃之弊,因此雷丰在养阴清热的同时,注重清中有透,擅用轻清透热之鲜芦根。鲜芦根为中空透药,雷丰称其“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4]7,在“凉解里热法”“清凉透邪法”中用量大至五钱。

2.3 升发清阳,化湿运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如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雷丰继承温病学派的思想,认为脾之特性为喜燥、喜温、喜升、喜甘,临证注重固护脾胃,遣方用药就脾之所喜而远脾之所恶。五月江南地区湿热交蒸,霉湿、秽浊之气氤氲,《时病论》谓“其时梅熟黄落,乍雨乍晴,天之日下逼,地之湿上蒸,万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则病……以上皆霉湿之浊气,壅遏上中气分之证”[4]8。宜用轻宣之药醒脾化湿,宣透邪气,治拟“芳香化浊法”,以鲜荷叶三钱为引。鲜荷叶气清香、味微涩,有升清降浊、运脾化湿之功,清阳升则脾运乃复,水湿去则脾困得解。生姜味辛而温,能温中土、解表邪、散水饮,在《时病论》中运用颇多,雷丰所创60个处方中有10方运用了鲜生姜,剂量多为2~3片。如《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卷中用“温化湿邪法”治疗中阳不足,外感寒湿所致寒湿痢疾,以鲜生姜温中除寒以温脾阳,宣散水湿以助脾运。

2.4 芳香开窍,祛痰醒神:鲜品药物直接应用或榨取自然汁液,对抢救神昏痉厥等温病危急症有重要作用。鲜石菖蒲性温味辛苦,具芳香开窍之功,行散之力较强,为祛痰宣窍之佳品,常用于热病神昏、痰厥、癫痫等。“祛热宣窍法”治疗温病邪入心包、痰蒙清窍之证,表现为“神昏,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4]9,加鲜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回苏。鲜大蒜也是雷丰常用的开窍救急药,用于中暑昏厥等急症。《时病论》“骤然中暑”案,雷丰在农田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用大蒜取嚏促使昏厥病人苏醒,效果立竿见影,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

3 结语

明清至近代是鲜药临床应用的高峰时期,在温热病、四季时病、危急重症等治疗中运用广泛,疗效显著。其中清热、滋阴类鲜药性偏凉润,滋养阴液更为迅捷;芳香类鲜药气味俱浓,化浊祛湿、解表透邪之效更佳;鲜药取汁服用方便,吸收起效快,不易滋腻碍胃。《时病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鲜药,简便廉验,提高了临床疗效,体现了雷丰诊治时病的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现代由于鲜药采收运输不便、利润较低和质量控制困难等原因,鲜药在临床中使用逐渐减少,如鲜植物药常见的仅有鲜铁皮石斛、鲜芦根等[6]。笔者不揣简陋,对浙派时病学家雷丰运用鲜药的经验及学术特色进行总结分析,望能抛砖引玉,为进一步研究时病的证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芦根温病生姜
夏吃生姜益健康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
地龙生姜平喘
生姜拌醋治腿关节疼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