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峰教授从“气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2021-01-04陈有源
陈有源,廖 挺
(1.兰州市安宁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廖志峰教授是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席专家,甘肃省名中医,第四、五、六届全国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肝胆病、糖尿病、肺系疾病等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学验俱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属于中医学“吐酸”“食管瘅”“反酸”“胸痛”“梅核气”等范畴。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精于中医经典专著,善于运用经方并有其独到见解,尤其是在脾胃肝胆病的辨证治疗方面[2]。笔者有幸从师侍诊,受益良多,现将老师从“气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及思路观点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1 认识思路
廖师认为:中医学一般从病因、病位、病机等方面去认识、描述疾病,而GERD为西医病名,当参考西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中医的思维去认识和研究。
1.1 病因关情志,发病在气机
廖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GERD的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临床中很多患者因为情绪变化而引发或加重反酸反流症状,且GERD患者大多都有急躁、易怒或精神焦虑症状。国外相关研究[3]显示:焦虑或抑郁与食管反流症状相关,而情绪障碍包括焦虑和抑郁,故情绪障碍与GERD同样具有相关性。《素问·举痛论篇》[4]记载:“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故情志可影响人体气机运行而致病。在GERD发病过程中,饮食不当为基础,情志因素是关键。
1.2 病位在食道,因气连脏腑
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之为“胃之系”,总为食道,为胃所主,故其病变属胃病。然人体为一有机整体,食管、胃腑与其他脏腑经络相连,诸脏腑病变都可因其功能的失调而致人体气机失常,引起胃失和降。对此,中医古籍多有描述,《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抵少腹,夹胃。”《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灵枢·营气》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素问·水热穴篇》云:“肾者,胃之关也。”《素问·逆调论篇》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之论,更是不可胜举。
1.3 病机本气机,病理阻气机
胃为腑,而“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胃气和降, 才能使消化道传输功能正常,食物经食管顺利入胃, 胃内食糜下输小肠,如胃不能很好地和降,则气逆于上而为病。现代研究表明参与GERD的发病的多种因素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失调、食管廓清功能下降、食管组织抵抗力损伤和胃排空延迟等[5]。其主要为胃肠动力的改变,消化道自上而下的复合运动被破坏,故总结为气机不畅或失降。而这种胃肠动力的异常在胃食管反流病病程中一直存在,成为食管黏膜发生进一步病变的基础,日久则食管黏膜发生糜烂等改变并出现烧心、泛酸、胸痛等痰、湿、瘀阻滞气机而化热的临床表现。故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研究得出:GERD的主要病机是气机失调,胃气上逆,及以此为基础的痰湿、瘀血、食积、逆气、郁热等病理产物的形成,进一步阻滞气机,加重病情,反复不愈,化为他病。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也认为:本病初期以气病为主,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日久则肝郁气滞化热,甚或气滞血行不畅,瘀血内停[6]。
2 治疗思路
气机失调在GER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对GERD的治疗应以调畅气机为根本大法。廖师认为:气机无形,欲治人体之气机,必先调畅情志,恢复人体以脾胃升降为中心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同时祛除影响气机的病理因素,如痰湿、积滞、瘀血等的影响,使气的升降出入通行无阻,方为治病求本之道。
2.1 协调脏腑以和气机
人之气机为五脏所主、六腑所协,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则人体气机调畅而无病。脾与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彭子益曰:“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7]”廖师调理气机重在脾胃,认为脾胃纳化功能正常,燥湿不见,则升降自然正常,气机自然调畅,而肝升肺降促进脾运胃纳和脾升胃降,从而保证胃动力功能正常发挥和消化道通畅。GERD以气机不降为主要病机,见升机有余而降机不足并气机不畅,而外见火、热、燥。可见脾气不升,肝气郁滞,肺、胆、胃不降,故治疗遵循“治中焦如衡”及阴阳平衡等的原则,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不偏不倚,使之恢复至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8]。
2.2 调畅情志以顺气机
情志失常既为GERD发生的重要病因,也为其病理结果,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畅情志。对于有明显情志因素的患者,一方面通过对其发病情况的了解,知其心理因素,帮助患者解开心结,引导患者去做一些有利于舒畅情志的事,使情志向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肝、胆、心对人体情志影响较大,故运用疏肝理气、清胆和胃、养心安神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身体调理,使患者肝气调达、胆气疏利、心火敛降、平和不亢。对于无明显情志因素的患者,也要注意调其心神的安宁、肝胆的疏达、脏腑之气的和谐,使精神内守,以治未病。
2.3 化痰祛湿以利气机
水液代谢异常则痰湿内生,痰湿可存在于人体各个部位,为阻滞气机运行的主要病邪。脾胃为痰湿来源,饮食入胃,脾气的升发,水谷精微物质上归于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布散全身,通达腠理,调和营卫,肺气肃降,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下输膀胱与肾;肾为水液排泄的去路,《素问·水热穴论篇》曰:“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如果肺脾肾各司其职,三焦气化正常,则水道通畅,痰湿无以生;如果肺、脾、肾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失司,则水液不循常道而化为痰湿,痰湿可阻滞气机,加重病情。对于痰湿为患,廖师强调既要调理脏腑、通利三焦以治其本,也要祛湿化痰以治其标。
2.4 消积化滞以通气机
《素问·五脏别论篇》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的说法。廖师尤其重视通畅胃腑[9],他认为“通六腑,畅气机”是治疗大法,如果GERD患者出现胃肠道滞而不通的情况,首先考虑消积化滞以通腹气,消除消化道的气滞、食积、痰阻,使气机顺降,则在上的火、热、燥自然而愈,反酸等症状不现。相关研究也表明:只要能让食管通畅、胃腑通降、肝胆疏泄复常,肠道传导正常,就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10]。
2.5 活血化瘀以行气血
长期的GERD会出现吞咽困难、梗阻, 胸膈疼痛, 固定不移,则表明可能存在瘀血, 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而血行不畅, 痰阻而脉道不利, 或燥热而伤津液、血液, 均可导致血燥而凝,阻滞食管,食管狭窄而见吞咽梗阻;瘀血内阻故胸膈疼痛或刺痛, 固定不移。而对于难治性GERD反复不愈,更要考虑瘀血的问题。
3 处方用药思路
处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必经之路,而患者很少出现单一的脏腑失谐、情志失调、气滞、痰阻、食积、血瘀的情况,而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病症表现。要在一方之中照顾到所有的问题是非常难的,故廖师在临床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找出主要病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则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3.1 辨病用方
GERD的主病机为气机失调,胃气上逆。胃失和降,则肺胆不利;痰湿郁阻,可郁而化热,而有咽痛、反酸、胸痛等一系列以肺胆胃气机不降、痰阻郁热的症状。故廖师以调畅气机为目标、谨守病机为原则;协调脏腑,兼顾气、血、痰、湿、热,以温胆汤、半夏厚朴汤、枳术丸合方,创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方——加味温胆汤,药物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厚朴、苏梗、白术、甘草。方性平和而调气机,清降而不忘温升,和胃而不忘健脾。方中以温胆汤降气、清热、化痰,以降心、胆之火郁,行肺、胃之气滞;半夏厚朴汤宽胸降气化痰,通降肺胃以利咽喉;枳术丸健脾消积和胃,使降中有升,气机调和。或加左金丸辛开苦降,佐金以平木;或加乌贼骨、浙贝母色白、涩降、收敛而降肺平肝,以助气机收降;或加丹参饮活血化瘀以利气血;或合四逆散疏肝而理气机。诸方合用,总体以降为主,以升为辅;使肺、胆、胃得降,脾气得升;心火得清,肝木得平;气机调畅,阴阳调和,诸症自消,临床屡见奇效。
3.2 辨证用方
然临床情况千变万化,患者体质形形色色。同样为气机失调,但其病因可能不同,症状表现可能各异,转归可能殊途,故一病专方并不能解决所有病症。瘳师在临床中也注重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证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或柴胡类方加减,痰热郁阻证用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加味,中虚气逆证用六君子汤或旋覆代赭汤加减,气郁痰阻证用半夏厚朴汤,兼见瘀血证者加用丹参饮,寒热虚实错杂者用柴胡类方、半夏泻心汤类。有效的经典方剂不可胜数,而用好这些方的基本原则是谨守病机,方证相应。
3.3 药对、小方的灵活运用
对于复杂病情中特殊症状,廖师常用药对或小方加入主方中来对症治疗。如肝火犯胃的反酸用左金丸,肺不敛降的反酸用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肺阴虚而气不降用百合、台乌药,剑突下疼痛明显合用小陷胸汤,腹胀而脾虚食不消者合用枳术丸,痛有定处、舌紫暗者合用丹参饮,大便秘结者用木香、槟榔等。药对、小方运用灵活,加入主方中应用,对症治疗,往往收到奇效。但要注意不论加用何药,都不能影响主方的整体治疗方向。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 57岁,2018年3月29日初诊。主诉:胃胀、胃酸10余年。现症见胃脘及胸骨后烧灼疼痛, 伴嗳气频作, 心烦失眠,脘胁胀满, 泛吐酸水,咽部自觉异物感,口苦口干, 纳差, 大便干、3~4 d 1次, 舌边、尖暗红,苔厚而干燥, 脉弦。5年前经胃镜检查,诊为胃食管反流病,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2个月因情绪不佳而症状加重。胃镜见食管下段黏膜片状糜烂,伴肠化。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胃痛,证属痰热郁阻,胆胃不和。治宜和胃化痰、清胆泻热。给予加味温胆汤,药物组成:竹茹15 g, 枳实5 g,半夏10 g, 陈皮10 g,茯苓20 g,黄连5 g,山萸肉5 g,莪术10 g,木香10 g,槟榔15 g,厚朴10 g, 甘草5 g,生白术20 g,浙贝母15 g,乌贼骨20 g。水煎服,1 d 1剂。12 剂后心烦失眠症状消失,其余症状明显减轻。原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诸证消失,又加用调补之药巩固1个月余,胃镜下黏膜糜烂消失,肠化增生也随之未见。
按 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情志不舒,日久气机失调。肝气郁滞犯胃,胃失和降,进一步加重气机失调,肺胆胃失降,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故出现反酸、烧心、咽喉异物感、口苦口干,心烦失眠、纳差,大便干等一系列症状疾病,日久则瘀血停留,故胸痛,痛有定处。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以顺肺胆胃肠之降,助肝、脾之升;祛湿化痰,化瘀消滞,以通利气机;邪去而扶正,使脏腑和谐,气机通利。嘱调畅情志,以求长治久安。
5 小 结
廖师强调“百病皆生于气也”,认为气机失调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病理转归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以调畅气机、调理脾胃升降为根本,着眼于协调脏腑、调畅情志以治其本,祛除痰湿、食积、瘀血、逆气等病理因素以治其标;处方用药以谨守病机,方证对应为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主证主方与药对相配合,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