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中因时治疗水病方法探讨

2021-01-04王清玉武文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叶天士

殷 越 王清玉 武文杰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水病是由于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津液代谢失常而致水饮邪气停留所引起的病变[1]。水病常阻碍气机,影响水行,常见的有咳喘、心悸、小便不利、水肿、眩晕、心下痞、四肢沉重酸痛、泄泻等。因时用药作为三因制宜的一部分,其作用在中医治疗中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因时用药,《内经》曰:“以日之寒温,月之盛衰,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2]可知应通过四时气候的节律变化,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药物,从而进行有效施治。《临证指南医案》为清代叶天士的医案,其在诊治过程中运用因时制宜的思想进行治疗。叶天士为温病学派代表医家,用药严谨,常化裁并应用仲景方剂,现代学者多效仿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诸多因时用药的临床案例,笔者将其因时治疗水病的医案进行探讨并总结。

1 因时用药简介及分类

1.1 因时用药的历史

因时用药是中医时间治疗学的一部分[3]。早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因时用药的概念就已经略有提出,如《周礼》“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其思想确立可见于《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4]。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将其完善,从邪气的传变与时间的关系,结合病症的特点进行治疗。在金元时期,因时用药的思想得到充分发挥,以李东桓《脾胃论》为代表,“用药之法,若反其常道,而变生异证,则当从权施治”[5],根据时令不同选方,如春用“通气防风汤”、夏用“黄芪人参汤”等。至明代,因时用药有更加丰富的理解,李时珍列举《四时用药例》,提出“顺时气而养天和”;赵献可在《医贯》中“治之者既定其时”。于清朝,因时用药的论述更加具体,雷少逸著《时病论》,创立“知识论证”的外感病辨治体系,并因病位深浅确定病情[6];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众多病情变化与时间相关的医案,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二》中:“向衰之年,夏四月时令……应早近都气,晚进归脾,平补脏真。”[7]四季时令用药与人体盛衰结合,提出“早补肾,晚补脾”的观点。

1.2 因时用药之“时”与水病的关系

因时用药中“时”指因自然变化产生的节律,可分为四时、月、昼夜等。《素问·水热穴论篇》“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2]。水病并非单指水肿,是由五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津液不归正化所形成[8]。水病形成与肺、肾、脾、三焦相关,五脏功能盛衰与时间的关系密切。

1.2.1 四时与水病 《易经·系辞》记载“变通莫大乎四时”[9]。人体是“以四时之法成”,四时气候的改变对于人体的影响主要为阴阳消长、卫气营血运行及五脏功能的改变[10]。故春天阳气升,卫气浮肌表,气血运行由缓慢逐渐加快,其气温,主万物生发;夏天阳气盛,延春天升发之气而升腾,卫气盛于肌表,气血运行快,其气热,主万物生长;秋天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渐起,卫气潜于里,气血运行减慢,其气燥,主精气收敛;冬天阴气盛,卫气沉于里,气血运行缓慢,其气寒,主万物潜藏。五脏在四时中体现了不同的变化,如在春季,肝气(木)为总体活跃程度最高,为王;因木生火,故心气次之,为休;而水生木,肾气平稳,为相;金克木,故肺气活跃度略低,为死;木克土,脾气最低,为囚[11]。水为阴邪,《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12]故在春夏愈而秋冬甚。从五行“以胜相加”的规律,《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夫邪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自得其位而起。”[4]水克土,水湿之邪易困土,故愈于秋,甚于春,持于夏。

1.2.2 月节律与水病 月节律主要影响人体气血盈亏及卫气运行[13]。《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空,卫气去,形独居。”[2]气血在月初时逐渐充盈;月郭满,即十五月圆时,气血充盈,达到一月中最充盈的时候;月郭空,即月末时气血减弱,经络空虚。卫气在月初开始运行,至月中卫气渐盛于表,月末卫气去表,则卫气减。《素问》中提出应对月节律的治疗方法,《素问·八正神明论》谓:“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2]月初时,气血始生,卫气始行,不应泻,若泄之则恐伤正气;月圆时,气血与卫气充盈,不应用补,过补则壅滞;月末应谨慎治之。津血同源,血行与津液的气化运行均与卫气运行相关,《灵枢·痈疽》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14],故“血不利则为水”,故血液脉道不通,营卫不利则气化不利,水液停留;故月初应补气养血为主,月中益行气,月末以疾病虚实分而治之。

1.2.3 昼夜及十二时辰与水病 一日之昼夜节律变化可体现在阴阳之气运行中,《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2]故阳气在日中最盛、衰于日西后,阴气于夜半最盛、衰于平旦后。而卫气昼行于外,夜行于内,且卫气司津液开合可助津液运行。而水为阴邪,最伤阳气,故水病愈于白昼,甚于夜半。一日亦可根据气血在十二时辰流注次序划分,在《灵枢·营气》中详细地描述气血在十二经中流注的位置,其气血的盛衰随流注的次序增强或减弱,这与脏腑功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针灸聚英·卷四上》 记载:“肺寅大卯胃辰经……亥三子胆丑肝通。”[15]以十二时辰划分并阐述五脏六腑功能盛衰的节律。脏腑在气血流注于脉中时,功能在一日之中最盛,随后减弱,衰于六个时辰后。故脾虚者,服用健脾之品,可于巳时(9:00~11:00)服用,助脾散精。

1.2.4 人体的超年节律与水病 人体的超年节律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存在的节律[16]。如《灵枢·天年》中记载的人体十年节律:“人生十岁,五藏始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14]人体在生长的过程中,气血盛衰、五脏六腑的生长形态及功能根据人的年岁不同而变化。而根据性别的不同,人体在生长过程中可分为女子七年节律及男子八年节律,于《素问·上古真天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八八,则齿发去。”[2]故治疗水病时,根据年龄不同进行用药调整;如治疗儿童时,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不可过用寒凉或辛热之品;妇女则应考虑天癸至时的血虚,根据月经来潮的时间调整用药。

2 叶天士因时用药分类

2.1 依据四季变化用药变化

叶天士常因四季变化而调整中药配伍,虽并未明确标明并论述,但病例记载中足可见应用。如《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中提及:“某,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又四,辛散再泄其阳,不亦左乎?”[7]以半夏、姜汁、川连、吴萸、茯苓、枳实、竹沥治之。可见春夏之际,为阳气升浮且壮大之时,不可应用辛温发散之品,如桂枝、附子类,助长阳气以生内热,如《金匮要略》所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以半夏、枳实下痰饮之实邪,并以吴茱萸降逆泄肝之气逆,姜汁和胃;川连味苦寒,和姜汁同用可减寒凉,并除痰火,与吴茱萸同用,辛开苦降以治痰热;竹沥甘苦而寒,可清痰热并豁痰,使清窍开而头重自减。《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春夏之时若用寒凉之品恐遏阳气之升浮,故用黄连、竹沥之品,同用姜汁和胃护脾,以吴茱萸防寒入里成实。可见叶天士对于因时用药的经验丰富。

水病多因肺、脾、肾三焦水液运化失常所致,脾恶湿,则水病多伤脾胃,且水液凝聚,气机阻滞,元气必亏。春季阳气浮动,为木气主时,主肝,木虽克土,但“土得木而达”,叶天士提出:“夫木郁土位,古人制肝补脾,升阳散郁……今春半天令渐温,拟两和气血,佐以宣畅少阳太阴,至小满气暖泄,必大培脾胃后天,方合岁气体质调理。”[7]肝属阴木,宜柔宜凉,故春季治疗水病,应多加泄肝和脾之品,制其胜,方可中焦和。如白芍,苦,微寒,入肝经可柔肝急、舒肝气,且助脾理气,防肝气太过抑脾之气;吴茱萸,辛温,味苦《本经》中记载:“主温中下气……逐风邪,开腠理。”[17]入肝、脾、肾经,可泄肝气,降气逆,健脾气,除冷积。

夏季阳气盛,疾病易于热化,叶天士在《幼科要略·夏热》中指出“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为温热时邪,且夏时主火,宜生热、暑病,性炎上,火生土,易生脾热,叶天士主张“肝胆火风易于贯隔犯中……阳明脉衰而变生痰火”,水液停滞后郁而成火,且“热胜阳气外泄,水谷运迟,湿自内起”,故在夏季治疗水病,应注重敛气,化湿除热;如黄连,苦寒,可入胃、大肠及肝经,可泄肝之热,如《伤寒论》生姜泻心汤后记载:“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泄肝法。”[18]夏季用之正应季节,防木气助长火气,抑土气,可并祛心胃之火,本水病停滞,伤津耗气,若夏季火旺则易散气、伤及真阴;若春季用之,常配伍吴茱萸,防过寒伤脏。

秋冬阴气生,疾病易于寒化,如《素问》言:“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2]当季节进入秋季,暑气去,燥气起,故水病易运成湿热而成黄疸。冬季主藏,应藏精,若肾虚不纳气为病因的痰饮证,遇冬季则病甚,为“五液变痰上泛,冬藏失职。……常用八味丸。收纳阴中之阳。临时撤饮,用仲景桂苓味甘汤”[7]。冬气应收敛,藏精而不泄,叶天士以牛膝、五味子收敛肾气,并六味地黄丸补肾敛气养阴,并以桂苓味甘汤降气逆,并化痰平喘。

2.2 依据昼夜变化用药变化

叶天士常因昼夜变化,分时用药,于《临证指南医案》中有明确的体现,其中晨时服药的有77 例,夜晚服药46 例。其中《临证指南医案·痰饮》中记载:“张(四一),痰饮咳喘,……早肾气去萸,换白芍、炒楂炭,水法丸。晚《外台》茯苓饮,姜枣汤法丸。”[7]病因为阳气虚衰,阴浊之气逆于上;当治以“辛泄滋润”,然“辛温耗阳,滋清助阴浊”,故叶天士以“早补肾,晚补脾”的治法,使阴阳同补而不留邪。早以肾气丸补肾助阳,又恐热伤肾阴,故去吴茱萸换以凉润之白芍,并以炒山楂炭破痰积并行气;夜以茯苓饮补肺脾之气,以姜枣汤和之,脾胃自和。

叶天士在应用因时用药的方法与历代医家略有不同,他人多以早因阳气升故补阳气,晚以阴气盛故养阴气。而叶天士无论阴阳多于晨时补肾气,夜晚补脾胃。《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肾病者,……,甚于戊己”[2],甚为加重,戊己为土,故脾胃属土,代表时辰为辰巳(辰:7:00~9:00,巳:9:00~11:00),故在其“甚”时,为其所不胜,补其虚衰,以肾气丸补之;而夜晚亦是如此,“脾病者,……,加于甲乙”[2],“加”同“甚”,甲乙为木时,肝胆主时为子丑(子:23:00~1:00,丑:1:00~3:00),以茯苓饮补之。

2.3 依据超年节律用药变化

叶天士注重人体超年节律的变化,《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程(四八)左脉沉静,右脉微弦,四旬清阳日薄,脾脏鼓运渐迟……早服从还聚精七宝,参用丸方。”[7]患者四十八岁,阳气衰竭于上,脾气不足,病为痰饮,当治脾阳;但患者人处中年,阳气日薄,且左脉静,为中年遗泄肾阳之因,故应在健脾的基础上固肾益精。早服还少聚精七宝丸以益肾,晚用转旋运脾之方以健脾。且叶天士在卷五湿证中记载:“林五二,中年清阳日薄,忽然脘中痞闷,乃清阳不自转旋,酒肉湿浊之气得以凝聚矣。……苓桂术甘汤。”[7]患者年五十二,为向衰之年,阳气衰竭,肝气亦衰,则清阳无以升,故脾不散精;若食酒肉则无以化,应宣阳通气,故叶天士投苓桂术甘汤;若投开气之品则易开泄伤阳,使脾胃清阳甚伤,清阳之气更衰,有格拒之疑。

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第十卷记载幼科要略,依据幼儿的特性进行诊治。因幼儿体属纯阳,热病较多,且五脏六腑发育尚未完全,则不可过热发汗。对于幼儿脾弱所致水肿腹胀,并伴有小便不利,不可投破气攻积之品,如芒硝、大黄、枳实、厚朴等,易扰动阴血,伤其脾气;应用通阳健脾温肾之品,如《局方》禹余粮丸;若湿滞阻气,需用下法,则可用少量使用甘遂作为丸剂使用。

3 小结与展望

在因时用药中,人体的超年节律亦可视为因人制宜,而人体所成长的位置及方式,亦可称为因地制宜,三因制宜相互为一体密不可分。在现代医学中,时间医学对于择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且配合针灸等治疗有明确疗效[19]。在现代临床针灸的应用中,王元红等[20]以温热电灸择时治疗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总有效率为96.67%;廖雪等[21]用纳子法治疗失眠,总有效率为94.44%。时间节律在临床实践中可起到指导效果,如冯凤[22]用“子午流注法”介入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的生活起居中,达到不用药物降压的效果;邓丽清等[23]通过实验发现,分时间给药在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优于未干涉组;朱凯[24]发现,运用中医时间学分时辰给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叶天士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临证指南医案》中“四时节律”运用探析❋
叶天士棋子治病
基于中国知网的《临证指南医案》研究概况分析※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治痹特色探析
叶天士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