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其单体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研究进展
2021-01-04马琴莫雅婷杨薇宋剑涛
马琴,莫雅婷,杨薇,宋剑涛
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AC)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也是全球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1]。患病率高,在欧美,AC 患病人群每年高达约30.00%~40.00%。目前用于治疗AC 的常规药物主要是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双重作用药物、激素等[2]。抗组胺药物和肥大细胞稳定剂不能抑制已经释放出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有药源性青光眼、白内障等副作用。因此,寻找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药物是近年来探索的热点。中医药在AC 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与之有关的单体成分的作用也备受关注。本文对近10 年关于AC 治疗的中药及其单体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祛风止痒类中药
AC 属中医“目痒”“时复症”等范畴,临床表现为眼痒、发红、流泪、疼痛、烧灼感、分泌物增多等,眼痒难忍是AC 的主要临床特征,正如《张氏医通·七窍门》[3]所云:“乃痒不可忍,非若时常之小痒、皆有痒极之患”。因此,对祛风止痒类中药及其单体研究较多。
1.1 防风及其单体
防风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近年来关于防风的复方及其单体的研究相继出现。如薛玙[4]对含有防风的自拟复方“防风祛敏汤”进行研究,将100例AC 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 例,对照组予眼局部点萘敏维滴眼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口服防风祛敏汤加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0%,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贤波等[5]研究了防风醇提物对肥大细胞PAR-2 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发现防风醇提取物能减少肥大细胞组胺释放、选择性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达到抗过敏的作用。
1.2 荆芥及其单体
荆芥辛温,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复方脱敏止痒洗眼方的主要成分为:荆芥穗、苦参、土茯苓、硼砂、黄连、蒲公英。刘春华[6]将76 例AC 患者分别采用脱敏止痒方与吡嘧司特钾滴眼液两种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运用脱敏止痒方患者组痊愈率为78.95%,明显高于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患者组的52.6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e 等[7-8]研究荆芥水合提取物(schizonepeta tenuifolia hydrated extract,STHE)作用于造模后致敏的小鼠发现,STHE 可能抑制核转运过程中核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蛋白的水平及抑制蛋白α(inhibitor protein-alpha,IκBα)的降解,从而通过此通路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水平,达到抗过敏的作用。Choi 等[9]通过对荆芥提取物的研究发现,荆芥提取物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TNF-α 水平,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 与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激活而发挥对抗过敏性炎症的作用。
1.3 川芎及其单体
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本草汇言》[10]曰:“川芎,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祛一切风,调一切气。”近年来有许多含有川芎的复方治疗AC 的报道,治疗效果显著。如川芎茶调散,钱丽君等[11]将收治的138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 例,对照组予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川芎茶调散,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关于川芎的单体,目前主要认为川芎挥发油是川芎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主要成分是藁本内酯[12]。现代药理学研究[13]证实,川芎挥发油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保护细胞等多种药效作用。但是关于其单独用于治疗AC 尚未有报道。
1.4 地肤子及其单体
地肤子辛、苦、寒,能清除皮肤中之湿热与风邪而止痒。《滇南本草》[14]曰:“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王忻[15]对46 例AC 患者采用含有地肤子的中药方(银柴胡、刺蒺藜、白芷、防风、薄荷、桑叶、野菊花、金银花、苦杏仁、茵陈、地肤子、甘草)与超声雾化结合进行治疗,临床总有效率89.10%。对地肤子皂苷抗过敏的研究[16-17]发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组胺释放及对抗过敏介质的致炎作用有关。
1.5 川椒及其单体
川椒辛温而杀虫止痒,单用或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煎汤外洗,治湿疹瘙痒。关于川椒复方治疗AC 的报道颇多,其中运用最多的是自拟方“川椒方”。宋剑涛等[18-19]运用川椒方进行了临床及实验研究,在动物及细胞实验方面从MAPK 信号通路对川椒方治疗AC 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川椒方能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并减少炎症因子IL-4、TNFα 的释放。川椒又名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现代药理学研究[20-21]证实,花椒属植物中含有生物碱、木酯酸、挥发油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但是关于川椒单体用于治疗AC 尚未有报道。
2 清热类中药
AC 患者往往有眼红、疼痛等感觉,裂隙灯下见结膜充血、眼睑肿胀、粘脓性分泌物等,中医可辨证为风热外袭,阻滞脉络而致眼部气血运行不畅。因此,对清热类中药及其单体研究也较为深入。
2.1 黄连及其单体
黄连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关于黄连的复方被用来治疗AC,如黄连上清丸、黄连解毒汤、黄连清心汤等。袁远等[22]将黄连滴眼液雾化联合盐酸萘甲唑啉滴眼液对AC 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表明,两者联合运用比单用盐酸萘甲唑啉滴眼液效果更好。现代药理学研究[23]认为,黄连的单体主要成分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碱,又名黄连素。傅水莲[24]等通过研究小檗碱对肥大细胞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发现小檗碱可能通过调节MAPK 信号传导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通过抑制组胺诱导的大、小鼠皮肤血管通透性模型及IgE 诱导的小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发挥其抗过敏作用。
2.2 牡丹皮及其单体
牡丹皮苦、辛而微寒,清热凉血中善于散瘀消痈。加味祛风一字散(牡丹皮、羌活、防风、制川乌、川芎、荆芥穗、薄荷、赤芍、白鲜皮、刺蒺藜)临床被用来治疗春季过敏性结膜炎。冯彩霞等[25]选取106 例春季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 例,分别予加味祛风一字散和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5 d、10 d、20 d 时,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对牡丹皮水溶液的研究[26]发现,牡丹皮水溶液通过使RBL-2H3细胞中的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perimental research kit,ERK)、丝氨酸蛋白激酶Akt 和NF-κB 失活来抑制IgE 介导的抗原DNP-BSA 诱导的β-己糖胺酶和TNF-α 释放,在治疗过敏性炎症疾病方面具有潜力。
3 祛风湿类中药
AC 的病机可为湿热兼夹风邪为患,湿热蕴蓄,日久则易感虫毒。因此,关于祛风除湿类中药临床也成为常用之品。
雷公藤及其单体。雷公藤苦、燥,除湿止痒、杀虫攻毒。吴宽裕[27]对32 例春季结膜炎患者采用雷公藤联合防风通圣散治疗,结果治愈11 例、显效14 例、有效5 例、无效2 例。积雪草苷和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属中的有效成分。有研究[28]发现,积雪草苷可降低由IgE 致敏的RBL-2H3 细胞中抗原诱导的IL-4、IL-8、IL-1β 及TNF-α 的产生,并证实积雪草苷对促炎细胞因子的抑制与NF-κB 信号传导途径的抑制有关。姚赐玉等[29]通过实验数据表明,雷公藤红素对磷脂酰肌醇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AKT/鸟苷激酶3-β(Guanidine kinase 3-β,GSK3-β)信号通路的主要靶基因磷脂酰肌醇3 激酶r3(PI3Kr3)、Akt2 的信号介导起作用,增加下游促凋亡基因GSK3-β 的表达,从而抑制P815 细胞的致敏脱颗粒反应,起到抗过敏的作用。
4 补虚类中药
AC 病程缠绵,可经数月,甚至1 年以上不愈,病情由表及里转化,患者眼部充血、瘙痒感不甚,进入缓解期,眼部轻微发红,眵少或无眵,邪气将去、正气亏虚,关于补虚类中药亦有用于治疗AC 的报道。
当归及其单体。当归辛、甘、温,归肝、心、脾经,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之功。许多医家在运用自拟方剂治疗AC 时,方药中加了当归,如刘亚转[30]自拟防薏清热汤(当归、防风、薏苡仁、白蒺藜、蔓荆子、桑叶、川芎、菊花、金银花、羌活、生甘草),可口服联合外熏法治疗季节性AC。现代药理学研究[31]证实,当归的主要化合物成分有挥发油、有机酸、多糖、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其中当归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Mao 等[32]将当归多糖作用于肥大细胞的替代模型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中发现,当归多糖显著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和白三烯C4的释放,抑制Ca2+进入,还下调Fyn 基因上调正常RBL-2H3中p-Fyn,p-Akt,p-P38,IL-4,TNF-α 和NF-κBp65 的蛋白表达,通过γ-氨基丁酸2(gamma aminobutyric acid 2,Gab2)/PI3-k/Akt 和Fyn/脾络氨酸激酶(spleen tyosine kinase,Syk)途径抑制肥大细胞的活化。
5 小结
鉴于AC 发病率的增加,近年来关于中药治疗AC 的报道增多。但是对于AC 治疗的中药复方以自拟方多见,将自拟方推广运用到临床需要经历较长的研究过程,即从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及临床试验方面分别对药物进行研究,再将其运用于临床实际,这一过程需要多次的研究证实,使得自拟方的推广较为困难。而中药单体机制及毒副作用更容易控制。但是关于中药单体对于AC 治疗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见,因此,进一步明确中药单体中的有效成分,从AC 的发病机制出发,发挥靶点作用,值得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