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上海《中医杂志》办刊特色研究

2021-01-04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陈鸿岳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案栏目中医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陈鸿岳 曾 召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与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西学东渐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医学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传统中医药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甚至面临被废除的存亡局面。广大中医人士为救亡图存,延续和发扬中医,开始谋求中医发展的道路。上海地区因近代化程度高,经济与文化繁荣,民众思想开放,中医界争取权利、谋求发展的途径相较国内其他地区有了更多的选择。除向政界发声外,中医人士还积极借鉴西方医学传播的方式,如通过开办新式中医学校、创建附属医院、成立学术团体、发行中医期刊、出版中医书籍等方式传播和发扬中医药,其中,发行期刊是最常见的方式。据统计,该时期上海共计出版62种中医药期刊,是全国发行中医药期刊最多的地区,且期刊质量也属上乘[1]。这些期刊不仅对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还具有独特的中医学、史学、文献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上海中医学会发行的《中医杂志》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中医药期刊之一,且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本文拟对该刊进行初步研究。

概 况

新中国成立前名为《中医杂志》的期刊共有3种。除本文所探讨的上海《中医杂志》之外,第二种为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早期校刊之一,1926年在广州创刊,1928年停刊,共计发行6期,收录有何梦瑶、冯瑞鎏、卢朋著等岭南名医的著作[2];第三种于1911年在成都创办,仅发行1期,现已不存[3]。

1921年,上海名医丁甘仁有感于近代中医所面临的困境,为集结中医同仁,开通学术交流渠道,以利于研究和发展中医,遂创办了上海中医学会,并任会长。同年12月,在丁甘仁的支持下,学会成员王一仁等人创办了学会会刊《中医杂志》,以学术传播和交流为主要目的,并兼具沟通会员、会务记载、公告发布、刊登广告、筹集资金等多种用途[4]。杂志由王一仁担任主编,秦伯未、丁仲英等人担任编辑,以季刊形式发行,设立“著作”“学说”“笔记”“医案”“药物学”“验方”“释辨录”等栏目,至1930年停刊时,共发行30期,刊载文章总计约1500篇。

特 点

1.以“阐发中医”为宗旨,不排斥西医

《中医杂志》创刊于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其目的在于使“炎黄大道将因此而传薪,向时窒塞之风将大启其户牖”[5],并将杂志宗旨定为“阐发中医学理,普及中医知识”[6]。《中医杂志》在整个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宗旨,仅收载学术性文章,不参与中西医界的纷争,不讨论中西医的优劣,也不对中医药局势和未来作分析和探索,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期刊”风格,与同时期的其他期刊形成较大差异。

对于西方医学,《中医杂志》保持了较为中立的态度,并未因杂志宗旨和学术立场而排斥西医学。尽管杂志中涉及西医学的文献数量较少,但从中仍然可以窥见一斑。如《乳儿抱寝之害》[7]一文批评了中国父母以往习惯将婴儿怀抱入睡,并用被褥将婴儿紧紧包裹的做法,指出这会使婴儿吸入过多的“碳酸浊”,引起婴儿咳嗽气促,甚至窒息死亡。又如《救猝死法》[8]一文,作者对于“溺死”“缢死”的原理和救治方法,认同西方医学所言患者死亡是由于“养气缺乏,炭气增多”的观点,并指出旧法用竹筒向患者耳内吹气的错误,而主张用西方医学的“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之法进行急救。此外,从杂志所刊登广告也可以见到一些端倪,如为西医学期刊《医药杂志》刊登广告。《医药杂志》主要传播西医学知识,内容涉及西医理论、西药、实验学、西方卫生思想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医杂志》虽然专注于阐发中医药理论,但对中西医学也保持了客观和理性,敢于正视中医学中的错误内容,接纳西医学的可取之处,这与部分人士排斥、抵制西方医学的态度有根本差异。

2.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践

《中医杂志》在办刊之初就对栏目有明确规划,设立有“专著”“学说”“笔记”“医案”“药物学”“验方”“释辨录”等共计11种栏目。“专著”栏目主要以连载方式刊登前贤或当代名家的医学著作,如丁甘仁所著《喉痧症治概要》、石寿棠所著《医原》、丹波元简所著《脉学辑要》等;“学说”栏目主要刊登作者对医学理论的探讨;“笔记”栏目刊载作者对读书、临证的心得体会;“药物学”栏目主要介绍中药理论及使用方法;“验方”栏目刊登医家经验证有效的常用方剂;“医案”栏目主要连载名家的临证验案,如丁甘仁的《思补山房医案》、马培之的《马征君医案》等;“释辨录”主要对“中医学会”学术讨论会议的具体内容进行整理记录。除上述主要栏目外,杂志还设立“卫生谈”栏目介绍简单实用的卫生保健知识,“会务记载”栏目发布学会启事、记录学会会议事项等,“文苑”栏目刊登会员创作的诗词作品。

杂志载文在内容上也相当丰富,可大致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类。理论类的论文涉及经典医籍、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学说等多个方面,如费泽尧所撰《“气伤痛,形伤肿”新义》与《天癸原义》、王一仁所撰《抑五行倡六经议》、暴东藩所撰《三焦说》等。实践类论文则覆盖临证中的各个学科,如外科学有许半龙所撰《诸疮之诊断及治疗》、儿科学有王一仁所撰《小儿痉病说略》、妇科学有沈仲圭所撰《产后不宜服生化汤论》、伤科学有宋祖殷所撰《伤科证治略说》、眼科学有陈干卿所撰《眼科录要》。此外,明清以来直至近代,传染性疾病频发,给社会与民众造成不小的影响。《中医杂志》中探讨传染性疾病的文献亦不在少数。其中专著有丁甘仁所著《喉痧症治概要》、陈耕道所著《疫痧草》等,论文有盛载铭所撰《麻疹丹斑分别论治》、张锡纯所撰《论霍乱治法》、张菊人辑录的《痧麻之喉宜表说》、严苍山所撰《种牛痘宜种清冷渊、消铄二穴说》、叶指发所撰《论时行天痘忌用食品举发》,在传染性疾病领域形成了涵盖病机、预防、诊断、治疗、调护的完整内容体系。

相比理论阐发,《中医杂志》将临床实践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从杂志的栏目设置和载文上可以发现这一特点。杂志中部分栏目专门收录实践类文章。如“医案”栏目收录“畅明病理,罗列方案,有可示准绳者”;“验方”栏目收录“不必奇偶配合,但已验过之方却有应效者”;“卫生谈”栏目收录“普通卫生常识,不事高深学理,求其有实用而便效法者”[6]。可见以上三个栏目将实用性、临床有效性作为收录标准,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价值取向。而其他栏目如“学说”“笔记”等,收录的理论、实践两方面文章在数量上则平分秋色。以杂志第1期为例,两个栏目共载文27篇,其中偏于理论探讨的文章为13篇,偏于临床实践的文章为14篇,两者数量相当。因此,总体上看,《中医杂志》收载的实践性文章比重明显大于理论性文章。由此可见,王一仁等杂志编辑不仅在理论层面谋求中医的振兴,而且重视中医药的临床运用。

3.连载名家著作,传承学术思想

《中医杂志》除发表论文外,还注重对名家著作或原始文献进行整理和汇集。其设立“专著”栏目,专门刊登前贤及当代名家的著作。如收录有陈耕道所著《疫痧草》、李冠仙所著《仿寓意草》、石寿棠所著《医原》、姜天叙所著《风痨臌膈论》、丁甘仁所著《喉痧症治概要》等。而“医案”栏目则主要将名家的临证笔录进行汇编,包括王香岩的《王九峰医案》、丁甘仁的《思补山房医案》、马培之的《马征君医案》等。此外,“药物学”“验方”“笔记”等栏目亦刊登有相应主题的作品,如《药性类编》《药品道地录》《非非室验方选》《培橘斋临症笔记》等。上述著述均以连载方式刊登,相比短篇论文,其更能突出展示中医名家的学术观点和思想,更有利于读者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此举对保存和传播中医文献也具有重要意义。

4.发行时间长,出版周期稳定

20世纪早期,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众多中医药期刊。但囿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术团体组织管理不善等各种因素,大多数期刊的持续时间较为短暂。有学者曾对近代中医药期刊进行整理。如邓铁涛、程之范编撰的《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统计整理了全国1908~1949年间135种中医药期刊的基本情况[9]。我们对其中78种明确记录了创办和停刊日期的期刊统计发现,持续发行5年以下(含5年)的期刊为61种,发行6~10年的为12种,发行10年以上(不含10年)的仅5种,可见绝大多数民国中医药期刊的持续发行时间普遍较为短暂。

与近代众多中医期刊相比,《中医杂志》的发行时间较长。自1921年12月发行首期后,直至1930年10月27日,上海中医学会被国民政府勒令停止活动,《中医杂志》才被迫停刊[10],前后历时9年。在出版周期方面,杂志自创办起,始终以创刊时拟定的季刊方式稳定刊行直至第29期。1929年,因主编王一仁告病还乡,主要编辑人员忙于应对“废止中医案”等多方面原因,杂志停止发刊1年余。至1930年秋季,杂志出版第30期。可见,《中医杂志》在其绝大部分生命周期内,具有较好的出版规律性。

5.期刊销量大,甚至远销海外

《中医杂志》能够保持长达9年的稳定刊行,与其良好的销售状况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销量和销售范围两个方面。销量上,《中医杂志》可谓供不应求,甚至需要通过发行汇选本的方式满足读者的需求。销售范围上,杂志除了销售至全国各地,还远销至海外。在杂志汇选本的预约通告中,对销售情况进行了简要描述:“本杂志出版以来,销行海内外,一至四期汇选再版后,供给预约及售,存书已无多,第五期至第八期转瞬亦以销尽,而远近催印回旋者纷至沓来……”[11]

在20世纪初时局动荡、新旧交替、中西医论争的复杂社会环境下,《中医杂志》能够克服诸多不利因素,持续并规律地刊行,并受到海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反映其具有较高的出版质量和学术水平,可知其在当时学术界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医杂志》相较于近代其他中医药期刊,具有出版规律、内容丰富、注重临床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其良好的销售情况正是其质量较高的体现。其上刊登的著作,承载了近代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于今日的中医界而言,是珍贵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今后的中医药发展颇有裨益。相较于百年前的困境,目前中医药得到了政策的支持,不再处于窘迫境地,但同样面临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临床发展等挑战。《中医杂志》诞生在中西医论争时期,除了其中的学术精华外,其蕴含的中医发展观等思想,亦值得我们探索和借鉴。

猜你喜欢

医案栏目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关于栏目的要求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栏目主持人语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