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 世代”吸毒青少年行为特点及辅导策略初探

2021-01-04肖仔清苌序李晟赟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戒毒毒品青少年

肖仔清,苌序,李晟赟

(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Z 世代”是指代出生在1995 年至2009 年之间的青少年,因其出生的时间段恰好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一出生受到即时通信、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的深刻影响,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因此也被称作互联网世代、网络世代。无处不在的网络科技潜移默化地塑造了“Z 世代”,而处于“Z 时代”的青少年追逐流行、渴望自由超脱、十足的喜新厌旧[1],其认知事物的特点可分为以下7 类:注重感官体验、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开放、喜爱多元化元素、追求流行、追求互动、多借助科技手段等。此外,“Z 时代”的青少年天生接触的是多元文化,思想远比父母辈更加活跃开放,接受能力很强,以4D 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不断追求时尚,也更注重享受感官体验,十分享受网络生活带来的新鲜感快节奏和高频刺激体验[2],在同辈群体的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亚文化的引导下[3],怀着从众与无知的心态试毒,一步一步走向吸毒深渊而毫无自知[4]。

虽然经过社会各界努力,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有一定减缓,但吸毒群体低龄化现象也不容小觑[5]。既往吸毒人员普遍受现实生活中其他吸毒人员的诱惑,群聚在各种不良场所吸毒,而如今网络世代年轻人吸毒现象则具有与以往吸毒人群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其造成的社会问题更为严重。因此,传统眼光和传统的戒毒与矫治方式已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其戒毒效果也将更加难以预期,当务之急应针对性地分析该群体的行为特点,并采取精准的辅导策略进行矫正治疗。

本研究团队于2020 年7 月—9 月对广东省佛山市下属3 个镇区的在册社区25 岁以下的所接触到的7 名戒毒学员进行走访记录,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选取最为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遵照学术伦理要求,对被访者个人身份信息匿名,并对其涉毒情节做脱敏处理。

1 个案资料

小周,2005 年7 月生,初三学生,现年16 岁,家中独生子。父母共同经营着一家饭店,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因父母整日忙碌、无暇顾及,经常是小周独自在家,无人关心他的学习。由于无人管教、自控力差,小周没有读书压力,也没有受过挫折,他一出生便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习以为常地使用网络思维进行沟通、情绪宣泄等。父母购买的电子产品占据了小周的生活,百无聊赖的他12 岁起整日都沉溺于网络游戏。父母认为读书无用,学业不成将来可以继承家业,并当着儿子的面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且为了弥补对儿子照顾不够的愧疚,小周父母将心思放在多挣钱、为儿子积攒物质基础上,对儿子不断增加上网时长的行为放任不管,小周从一开始一天4 小时逐渐延长到10 小时以上。更为严重的是,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小周享受于自己所处的虚拟环境,在他的认知里,游戏胜利是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内心的虚荣心不言而喻,他感到十分自豪,遂经常与网友分享此般兴奋心情,显摆自我的成就。网友抓住小周单纯、好面子且热衷追求刺激感官体验的特点,经常介绍一些新鲜事物给他,其中包括毒品。并且,他们擅于利用小周深陷网络不可自拔的弱点,捏造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例如来一点粉可以提神醒脑、延长上网时间、精力充沛好几倍;这是好东西,懂时尚的都在搞,就你不玩……涉世未深的小周心里也认定这只是类似于槟榔或者其他什么新奇的零食,看着大家都纷纷尝试,便不以为意。小周为了能多多体验在游戏中的快感、享受更加愉悦的精神刺激,在网友们一次次不良信息的诱导和煽动下,便尝试了第一次吸毒。在他们的“帮助”下,利用现代物流寄送毒品快捷隐秘的特点,小周初次接收了名为“K 粉”的新型毒品。因毒品会致使人体大脑成瘾,加之小周自身不具有判断力,从此陷入了网瘾导致毒瘾的恶性循环。随后,他们再约定好时间在家中吸毒,通过互联网交流吸毒体验。小周的吸毒行为从第一次的小心翼翼尝试已演变成日常消遣,毫无节制地向父母要钱并且挥霍钱财,而家长对儿子的吸毒行为也毫无察觉,直至小周收取毒品快递时被公安人员抓获。

2 “Z 世代”吸毒青少年的涉毒行为特征

上述案例是典型的“Z 世代”青少年吸毒,小周的情形大致能勾勒出该群体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征。在禁毒社会工作中,分析吸毒人员成瘾过程必须把握四个关键要点,即初次涉毒源于深陷网瘾、家庭条件较好能够持续提供毒资来源、熟练使用互联网获取毒品供应、吸毒亚群体的形成。本文从以上四个要点进行分析。

2.1 初次涉毒源于深陷网瘾

相关研究[6]通过对“Z 世代”吸毒青少年涉毒行为特征分析得出,他们均为重症网瘾患者,共同特征是深陷网瘾不能自拔,并由网瘾熏陶,培育出极端追求高感官刺激的行为。由此可见,这是与以往普通成年吸毒人群初次涉毒明显不同的特点。

小周说:“游戏胜利就是我的高光时刻,他们(游戏中的人物)全都被我打趴下了!后来,我第一次见到更加新奇刺激的好东西(毒品),这我朋友推荐的,他说这玩意可比游戏还精彩,特别是打游戏的时候来一点,我就去试了一下,可真是快乐似神仙呐!”

小周自从上了初中就经常进出网吧,迷恋上了英雄联盟、刺激战场等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已是家常便饭。小周长期深陷网瘾,熏陶出极端的追求刺激体验,抱着“试一试没关系”的侥幸心理,未谙世事的小周不知道社会的险恶程度以及这种不良诱惑的危害性有多大,对网友们口中所说的“货”“飘飘欲仙”饶有兴趣并且深信不疑,接受了网友们一次又一次的“投喂”。

2.2 家庭条件普遍较好,能够持续提供毒资来源

以往吸毒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是年龄偏大的社会底层下岗失业人员,没有收入来源,为了获取毒资,去做一些违法犯罪勾当。但是,“Z世代”吸毒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他们的父母大部分经商、开店,整日十分忙碌,无暇陪伴孩子,只好为孩子买昂贵的高端智能网络产品,给大把零花钱以弥补内心的亏欠。这种对孩子高额消费的无条件满足,培育出孩子畸形的消费观。

小周表示:“那些东西是我用钱买来的,我爸妈一个月都没几天在家,这些钱我自己去买好吃的好玩的,我一没抢二没偷的,我有错吗?这怎么能是违法行为?”

父母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自家经营的饭店上,根本无暇顾及小周,他们无条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小周则利用父母的钱进行挥霍,反复进行毒品购买并持续吸毒,同时因为其年少思想单纯,也没有人教导正值发育的他怎样进行正确的社会化,应树立何种价值观和金钱观,他简单地认为自己能用钱买东西的行为就是合法行为,没有坑蒙拐骗去获取毒资就是守法[7]。

2.3 熟练使用互联网获取毒品供应的便捷渠道

以往研究表明[8-9],其他吸毒者并不如“Z 世代”那样熟悉网络和电子产品操作,获取毒品往往采用面对面交接方式,一手付钱一手交货。这种交易方式价格昂贵、风险较大,容易受到上游毒枭的控制,且获取毒品并不那么便利,吸毒的时候往往十分珍惜有限的毒品,因而多采用共用针头,而其后极易感染艾滋病、肝炎等其他传染病[10-11]。

小周说:“我一开始就是通过打游戏认识他们的,他们说寄个好东西给我试试看。后来我觉得又方便又喜欢,就都是我给钱下单寄过来的。我觉得没什么,就跟网购买零食一样,想吃了就买。我看不起他们抠(指的是其他贫困吸毒者),没钱就不要弄这个嘛!”

“Z 世代”的吸毒青少年从小便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十分熟悉网络操作,自然、熟练地在网上追踪各种隐秘的毒品渠道,采用现代物流方式交接,获取毒品的渠道快捷、迅速也更加不易被发现,他们把吸食毒品当成普通日常快消品随意浪费。

2.4 形成了网络虚拟群聚毒群体

以往的吸毒者大多数选择一些KTV、宾馆、娱乐会所等场所进行会面、交易、群聚吸毒,风险很大,极容易被公安机关抓获[12]。如今处在互联网环境下的“Z世代”吸毒青少年,已有其他更隐秘的群聚方式——网上群聚。

小周说:“我一开始也想见见他们,但是他们告诉我保持现状才更刺激,反正就从来没见面,不过,只需要在网上一声问候,大家都懂的啦!”

线下吸毒的聚集地点通常被指定在某个吸毒者的家中,在这种环境下,通常伴随着卖淫、赌博、同性恋等其他行为[13],吸毒过程中还会遇到针管细菌感染、由吸食单一毒品变成吸食混合毒品的情况。网络环境造就的不仅是一种吸毒行为的新模式,更是满足精神需求的新途径。在虚拟社区中,他们形成了新型的多人在线相约吸毒的氛围,这种网上吸毒方式,发生其他犯罪行为的概率很小,其他不安全状况发生的概率也小;并且,他们通过社交软件语音或视频功能的方式,在线分享吸毒高峰体验,传播错误认知,比以往线下群聚吸毒危害更大,更难以打击。网络聚毒人员在吸毒时间、吸毒地点以及在同伴的设定上都充满灵活性,他们享受这种神出鬼没且无比安全的感受。

3 原因分析

3.1 深陷网瘾成为涉毒最大主因

由于长期陶醉于网络带来的刺激感和成就感,“Z 世代”青少年小周形成了以下行为特征:1.本身所承受的感官刺激需求度高,导致过度追求,缺乏理性;2.不上网时的状态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魂不守舍,一旦上网瞬间精神抖擞、思维敏捷,与之前的精神迷离判若两人[14];3.上网时间不断增加,得不到控制,每天必须超过6 小时才能得到满足;4.看到新款游戏或者新网址便心跳加速、格外兴奋;5.一旦长时间离开网络,生理心理便感觉极度不适;6.自我身体控制能力与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差,对要求自己进行上网以外其他正常生活感到烦躁并且造成破坏;7.手指养成了情不自禁敲击键盘的动作习惯,上网过程中身体有时会颤抖;8.用网络思维看待现实生活,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抗逆力差。上述8 个特征与现有研究的毒瘾特征极为相似,“Z 世代”青少年形成了极端的上网模式以后,再遇到能激发他们更高感官刺激的毒品时,便会立马尝试。可以说,先前的网瘾是早已埋下的一颗种子,之后的毒瘾便是在此生出的苗芽。

3.2 家长的引导方式产生偏差

通过实地调研,本研究调查走访的“Z 世代”吸毒青少年都属于家庭生活优越、没有学习压力的、百无聊赖的网络一代青少年。案例中小周的家庭条件较优越,家长个人拜金主义心态突出,对于小周读书受教育的重要性持无所谓态度。父母忙于事业而疏忽对小周的陪伴,为了弥补内心亏欠,常常无条件给予小周丰厚的零用钱,对其学习以及校园生活却关心少。父母没有做到合格的身体力行,认为读书无用,学业不成将来可以继承家业,给孩子灌输的认知是“书读不好就接管家业”、“我们挣的钱将来都是你的”。父母亲一味用金钱填补对孩子的教育空白,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钱财,这种供给方式导致小周毫无节制地挥霍父母亲的劳动成果而不自知。在“Z 世代”青少年父母的认知里,读书不是唯一出路,他们非但不推崇读书,还频繁地当着孩子的面表达负面信息,造成引导偏差,这种家庭氛围致使小周寻求学习之外的新鲜刺激。

3.3 互联网络环境的隐秘性及虚拟性

“Z 世代”吸毒青少年们擅长使用互联网技术,因地制宜地通过网络传输这一渠道获取所需物资,从网上下单,快递运输,再到最后的收快递。相较于线下聚众吸毒,这种新型吸毒模式深受吸毒青少年青睐。因传统的方式存在目标太明显、逃跑不易、易受上游毒枭控制等风险,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以便自己能放心大胆地吸毒,不受到任何人的控制,“Z 世代”青少年开始采取相互之间不曾谋面的策略,正是利用网络造就的隐秘环境,形成了互联网聚众吸毒亚群体。该群体聚众吸毒行为从最开始的网友联络到后来的毒品购买、约定吸毒等一系列动态过程都在网上进行,这一流程极为隐秘,这种新方式的吸引力和影响面更大、传播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限制更少,给警方扫毒工作带来了巨大阻碍。

4 对“Z 世代”青少年精准戒毒的辅导策略

4.1 减缓网瘾,合理控制对感官刺激的追求

成瘾程度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但无论有多严重,似乎都有恢复健康的可能。其中,脑内突触传递的可塑性变化被认为是成瘾“记忆痕迹”的关键细胞机制[15]。大脑可塑性主要指神经系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从发育到成年,从神经元到整个大脑,可塑性存在于神经系统的整个时间和空间尺度上。“Z 世代”吸毒青少年之所以会形成吸毒成瘾,归根溯源在于网络成瘾。网络时代擅长随时在现实与逼真的虚拟世界间切换,而“Z 世代”吸毒青少年则沉醉于这种状态的快感,其热衷于追求新鲜、高刺激的感官体验。因此,解决青少年的网络依赖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采取硬性手段强行切断“Z 世代”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需借助专业的干预手法进行。首先,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成瘾给自己带来的弊端,深刻认识成瘾行为的不良影响,进行自律训练[16]。其次,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进行初步量化,并分为不同阶段、难度适当的标准,渐渐将上网频率降低,同时根据依赖情况与减缓情况给予正强化、负强化,增强其在改变过程中持续进步的能力。强行限制青少年对感官刺激的行为并不可取,应该在弄清楚其追求感官刺激的动机后,提供可替代性的感官需求活动,譬如引导至体育运动、艺术活动上。

4.2 帮助父母消除错误认知,纠正偏差观念

“Z 世代”的青少年家庭条件良好,基本没有经济压力。但通常又都存在一个最显著的错误认知,即“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这种拜金主义的扭曲价值观,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以及整个日常生活行为都十分放纵。家长们整天炫耀自己劳苦功高,给孩子挣了多少家业,喋喋不休地强调着孩子即使成绩不好,将来还可以继承家业。这些暗示点点滴滴渗透出来,危害着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社会工作者在引导“Z 世代”吸毒青少年步入正轨的同时,对其父母也要进行必不可少的亲职辅导。挽救孩子、消除他们的非理性认知,首先要先纠正家长的错误认知,利用父母对子女的全力支持的心理特点,告知他们不仅要教导孩子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还要学习一些有关吸毒青少年成瘾机制的基础预防策略。同时,改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传授亲子之间和谐相处与交流的技巧,重构与青少年子女的沟通机制,让青少年在父母正确的教育与感化下,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

4.3 依托互联网技术量身定制辅导方案

现在的网络一代擅长于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乐于网络沟通,社会工作者与吸毒青少年进行会谈与心理疏导时,应该把握这一切入点,依靠网络社交软件将时代发展趋势与“Z 世代”青少年成长规律相结合,全面分析案主心理行为特征,尝试“互联网+禁毒教育”的创新模式[17]。考虑到“Z 世代”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优越性,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网络环境,卸下教育者的威严架子,用活泼且充分尊重的语气和态度与青少年建立起信任关系[18],进行有效沟通,提供科学系统的毒品危害性知识,强化青少年法律意识,使其远离毒品侵害。在利用互联网媒介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要照顾到“Z 世代”青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平和地鼓励他们在网络上分享学习毒品危害性知识的经验,交流戒毒心得。总之,网络一代依赖并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要重点引导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19],多一些筛选、思考和反问,不被网络的纷杂迷了心。

4.4 借助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参与式体验

“Z 世代”青少年们涉毒时间短,主观恶意不强,父母通常全力配合子女的戒毒工作,由于“Z 世代”青少年还未完全形成稳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对于未来的婚恋往往具有很高的期待,上述有利因素都说明“Z世代”青少年具有很大的矫治空间。他们对新鲜事物普遍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对周围一切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对外界柔性的关怀、矫治通常都能欣然接受。但由于“Z 世代”青少年自尊心极强,由互联网熏陶出极端自我为中心的认知,一时间难以接受自己是吸毒人员的负面标签,内心处于一种“想戒毒又不想戒毒”的矛盾处境[20]。因此,过多的言语说教并不适合“Z 世代”青少年,他们会本能产生逆反心理。借助于公益活动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是教化他们的有效途径,譬如可以带领他们到医院去做义工,在每日见证患者及其家属生离死别的场景中一次次感受生命的可贵和健康活着的美好,反思自己吸毒随意挥霍生命、摧残健康的无知;带领他们去帮助残障、经济困难的贫苦人群,亲自参加公益慈善体力劳动,在艰辛的劳作中体验金钱来之不易,让他们的内心为之触动,为自己吸毒藏毒浪费钱浪费资源的行为而感到羞愧并为之改变,引导他们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5 总结

本研究探讨了“Z 世代”吸毒青少年群体四大行为特征,提出了精准辅导的四个策略,为戒毒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主题和实务工作策略。本研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挖掘出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即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时代,吸毒者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禁毒社会工作者应适应新时代潮流开展戒毒辅导。本文揭示的“Z 世代”吸毒青少年具有自身独特的四大涉毒行为特征仅仅是一个开端,在陆续成长起来的更新一代青少年群体上将可能呈现出更多崭新的吸毒行为特征,社会工作者应当敏锐跟进时代潮流,潜心研究,尽快探索出互联网时代的戒毒矫正新模式,这也是所有禁毒社会工作者面临的紧迫而全新的时代大课题。

猜你喜欢

戒毒毒品青少年
销毁毒品
青少年发明家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火烧毒品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