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原真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抗性研究进展

2021-01-04胡伟群

世界农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琥珀酸亚基脱氢酶

胡伟群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杭州 310000)

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药作为控制农林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危害的特殊商品,在保护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油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SDHI类杀菌剂因结构新颖、活性高以及杀菌谱广等优势,受到各大农药公司的高度关注,她们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开发该类药剂。目前,有23个SDHI类杀菌剂品种已经上市,此类产品已成为市场销售额增长最为迅速的一类药剂,在防治各种重要植物病害中发挥重要作用。2016 年,SDHI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为 16.91亿美元,占全球杀菌剂市场销售额的11.%[1]。但是,随着SDHI类杀菌剂的大量使用,多种病原真菌已经对该类药剂产生了抗性,且抗性频率不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药剂的防治效果。本文首先介绍 SDHI类药剂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病菌对该类药剂抗性发生和发展情况,阐述抗性机制,进而讨论抗性治理策略。

1 SDHI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生物通过呼吸链进行呼吸产生生物能。通常情况下,真菌体内一个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为CO2和H2O时,在细胞内可产生36个ATP分子,其中32个是在呼吸链中通过氧化磷酸化形成的。因此,呼吸链是研发杀菌剂的重要靶标,抑制或干扰呼吸链的杀菌剂常常有很高的杀菌活性。

在真菌线粒体呼吸链上有 6个关键酶复合物(I到 VI)参与电子传递,并通过电子传递产生 ATP。在复合物 I中,电子从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传递到辅酶Q,该过程由NADH-Q还原酶催化。在复合物Ⅱ中,琥珀酸脱氢酶(SDH)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索酸以及从泛醌辅酶Q还原到还原型辅酶Q的偶联反应。然后,在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的催化下,辅酶Q或还原型辅酶Q将电子传递到细胞色素 bc1酶复合物(复合物III)。最后,细胞色素c将电子经过细胞色素a和a3氧化酶(复合物Ⅳ)传递到最终的受体O2。在特殊环境下,在真菌体内的电子能够绕过正常的呼吸路径,从辅酶Q传递到O2,这一途径对氰化物不敏感,由旁路氧化酶(the alternative oxidase,也称复合物V)催化,这种呼吸作用也称为旁路呼吸(alternative respiration)。在呼吸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质子在几个不同的位点由ATP合成酶(复合物VI)催化,经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琥铂酸脱氢酶由黄素蛋白(SdhA)、铁硫蛋白(sdhB)和另外2种嵌膜蛋白(SdhC和SdhD) 4个亚单位组成。SdhA和SdhB组成该复合体的可溶性部分,具有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嵌膜蛋白SdhC和SdhD将SdhA和SdhB固定在内膜上,且具有泛醌还原酶活性[2]。SDHI类杀菌剂作用于琥铂酸脱氢酶,通过完全或者部分占据底物泛醌的位点,抑制了电子从琥珀酸到泛醌的传递,干扰呼吸链上复合体II电子传递,阻止其产生能量,进而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3]。药剂与药靶精细互作试验表明,SDHI的酸性部分插入琥铂酸脱氢酶的泛醌结合位点(Q位点),与SdhC的R46和S42以及SdhB的I218和P169位氨基酸通过范德华(vdW)力相互作用;而药剂的胺基延伸到Q位的开口部,与SdHC的W35、I43以及I30氨基酸通过vdW相互作用;药剂的羰基氧原子与SdhB的W173和SdhD的Y91氨基酸互作;精细的药剂-药靶互作试验有助于设计更加高效的SDHIs新药剂[4-5]。

2 病菌对SDHIs抗性发生情况

尽管 SDHIs对多种病原菌有很高的抑菌活性,但由于药剂作用于琥铂酸脱氢酶这个单一的位点,而且该靶标蛋白存在较高的变异性,因此,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ungicides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FRAC(https://www.frac.info/)]将SDHI类杀菌剂归为中等至高抗性风险药剂。从1970年报道了第一个对SDHI类药剂抗性的真菌突变体以来[5],随着SDHI类药剂的广泛应用,目前已经有20多种病菌对该类药剂产生抗性,其中16种病菌在田间已经对它们产生抗性(表1)。抗药水平及抗性频率因不同病菌-药剂组合而异。例如,SDHI类的啶酰菌胺 2005年在我国登记防治多种作物的灰霉病。2012-2013年测定发现,湖北不同地区草莓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抗性频率在0~4.76%[6-7]。Zheng等人报道从山东葡萄上分离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产生了严重抗性,抗性菌株比例达 100%[8]。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随着SDHI类药剂的广泛使用,我国灰霉病菌对该类药剂的抗性问题还会加重。

表1 目前已报道的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原真菌

3 病原真菌对SDHIs的抗性机制

研究发现,病原菌对SDHIs的抗性主要由琥铂酸脱氢酶复合体亚基上氨基酸突变所致。琥铂酸脱氢酶复合体亚基上的氨基酸突变,改变了药物与复合体的相互作用,降低药剂与药靶的亲和力,进而引起病菌的抗药性。目前,田间菌株对SDHIs的抗性主要由SdhB亚基突变所致。例如,灰霉病菌SdhB亚基上第 225、230或 272氨基酸位点分别发生P225L/F/T (第225位的脯氨酸突变成亮氨酸、苯丙氨酸或苏氨酸)、N230I (第230位的天冬酰胺突变成异亮氨酸)或 H272L/R/Y(第 272位的组氨酸突变成亮氨酸、精氨酸或酪氨酸)突变,导致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产生不同水平的抗性[23-24]。例如,H272L点突变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表现高水平抗性,但对其他SDHI类药剂表现低到中等抗性;N230I点突变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氟吡菌酰胺和氟唑菌酰胺表现中等抗性,对吡唑萘菌胺、联苯吡菌胺和萎锈灵等仅表现低水平抗性[25]。有趣的是,同一位点突变成不同的氨基酸,可以引起不同的抗性水平和抗性谱。例如,SdhB亚基上H272L的突变,使得灰霉病菌对所有 SDHI类药剂均产生抗药性;但H272Y的突变使得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但对氟吡菌酰胺反而更加敏感[24]。目前,SdhB亚基突变引起多种病菌,包括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solani、Corynespora cassiicola、Didymellabryoniae、Podosphaera xanthii、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以及Stemphylium vesicarium等对SDHIs产生抗药性。

除了SdhB亚基发生突变之外,SdhC和SdhD亚基上突变同样引起SDHIs抗性问题。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 SdhC亚基第 151位发生H151R突变,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 SdhD亚基的第133位发生H133R突变,引起病菌对SDHIs的抗性。目前,尚未有SdhA亚基发生突变引起抗药性的报道。

最新研究还发现,小麦叶枯病菌群体中存在一类对SDHIs天然抗性的菌株,这些菌株在SDHI类药剂使用之前已经在自然界存在。对这类菌株的抗性机制研究发现,这类菌株中除了SdhC基因之外,还有一个SdhC的同源基因(命名为ZTDHC3),该基因同样能够编码琥珀酸脱氢酶 C亚基(命名为alt-SdhC)。反向遗传学试验表明,alt-SdhC与正常的SdhC亚基一样,能够与其他3个琥铂酸脱氢酶亚基结合,形成功能完整的琥珀酸脱氢酶酶,并且alt-SdhC蛋白中独特的Qp位点残基使得这类菌株对SDHIs产生抗性[26]。这些结果表明,自然界中病原真菌对SDHI类药剂存在多种抗药机制。

4 SDHIs抗性治理策略

由于 SDHI类杀菌剂属于中高抗性风险药剂,在使用一段时候后,病菌比较容易对这类药剂产生抗性。因此,在使用药剂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抗性治理。抗性治理的基本策略包括⑴ 实施病害综合治理,降低病害压力;⑵ 同一个生长季节,要严格限制 SDHI类药剂的使用次数,且药剂应该在发病初期使用,减轻药剂对病菌群体的选择压力。以葡萄灰霉病为例,FRAC建议一个生长季节,一般情况下SDHI类药剂的使用不超过3次;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 12次以上药剂的地区,SDHI类药剂最多只能使用4次;而且SDHI类药剂需要和其他作用机制的药剂轮换使用,避免连续使用。⑶ 由于SDHI类药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因此,药剂混用时,必须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混用,不能将 SDHI类药剂进行混用。⑷ 要加强病菌抗药性监测,及时了解抗性发生情况,并针对性地制定实施病害防控方案。⑸ 强化药剂抗性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针对抗性突变位点,设计和研发反抗性或难以产生抗药性的新药剂,从而克服抗性问题。

猜你喜欢

琥珀酸亚基脱氢酶
氯雷他定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97份安徽省种植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品质分析
胃癌中主要SWI/SNF复合物亚基突变/缺失与临床预后及肿瘤免疫反应的关系
传说中的快速解酒方法有效吗?
Bx7OE及Dx5+Dy10优质亚基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乳酸脱氢酶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小儿缺铁性贫血患者应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对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
脱氢酶活性检测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蓝隐藻藻蓝蛋白亚基的分离及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