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研究与实践*
2021-01-04邢少姬张利芳韩丽红
邢少姬,张利芳,韩丽红,蔡 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医学技术与麻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在我国教育部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隶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一级学科)被调整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隶属于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1]。同时,新设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科内涵和培养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培养过程中应更注重技术属性。
考试是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衡量是否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重要环节。人社部于2019年9月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此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形成社会化、科学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因此,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对人才考核机制和评价的标准进行改革,特别需要对高等院校目前的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考试模式,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可为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2]。
1 改革前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属于临床生物化学的一部分,是化学、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结合,以化学和医学知识为学科基础,主要研究与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相关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改革前应用的课程考核模式为“平时课堂出勤+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其存在的弊端主要有:(1)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与新颁布的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需要;(2)考试形式单一,期中、期末两次闭卷卷面答题考试基本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且考试方式较为固定,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对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方面的重视度不够;(3)考试内容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现象,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造成了学生普遍存在“靠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的现象;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构建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树立全面培养理念
为更好地符合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重新修订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教学大纲,大纲中明确了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要求。为了与新大纲目标要求相适应,我们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临床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中开展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试题命制和考核内容的研究、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1试题命制和考核内容的研究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各个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求新一代的专业人才应具备全方面的、综合的个人素质。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对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其它各个方面发展提高的基础,也是决定大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4]。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突出强调了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对专业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与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积累的过程,并非通过一、二门课程就可以解决,需要所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职业素质融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协作给出解决方式,并进行演讲与分享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集体荣誉感和语言表达与沟通的能力等。由此,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试题设置充分考虑能力、素质教育的因素,我们命制了一部分能够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试题,并在课程原有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试题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集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考核的试题库。
2.2考核模式的研究 在考核模式上,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和现代先进的教学软件工具“雨课堂”进行单元考核、阶段考核,主要包括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试题,并将学生在教学环节(如分组讨论)中的表现情况也计入考核总成绩。因此,在这种考核模式中,学生完成电子作业、自测考试,教师实现无纸办公,自动阅卷、分数查询与成绩管理,初步建立了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网络考试平台,构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的课程考核模式。
3 效果分析
通过在我校2016级和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评价中应用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方式后,与改革前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比较,该评价方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学生方面主要体现在:(1)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有若干次考试机会,平时过程考核的时间相对较为灵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学生可视具体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考试的时间;(2)通过多次考核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单元测试的完成率等方面均有提高,特别是在最终课程的成绩上2016级和2017级医检本与改革前的2015级医检本比较,均有明显提高,≥80分的学生人数均超过了学生总数的50 %,见表1。同时,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发现,2016级医检本≥80分者占66.67 %(26/39),高于15级医检本的38.89 %(14/36)(χ2=5.804、P=0.016),2017级医检本学生≥80分者占95.00 %(38/40),也高于2015级医检本(χ2=27.610,P=0.000)。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能够灵活地实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调整,从而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表1 近三年学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成绩分布情况
总之,高校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当今时代,“互联网+高等教育”正在全国高校不断推进中,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也正当其时[5]。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考核评价中,我们将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继续构建完善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网络平台,以便于学生自主检验学习效果,单元或阶段学习的考核评价基本不受时空限制,且考核过程的实施更加高效便捷、公平公正。同时,也可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及进行顺畅的师生间的交流反馈,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