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我的家乡》: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创新与喜剧表达

2021-01-04李宣萱

电影新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喜剧家乡

孙 晖 李宣萱

2020年的国庆档,迎来了全国影院复工后的第一个观影热潮。《我和我的家乡》以全喜剧、全明星阵容成为国庆档当仁不让的“笑点担当”,使2020年缺失了春节档的国内观众们,于中秋国庆佳节,在影院里度过了欢乐与温暖的时光。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统计,2020年国庆档期(10月1日至8日),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3 9.5 2亿元,吸引近1亿人次观影,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以18.72亿元的票房收入夺得今年国庆档冠军。

《我和我的家乡》的推出,恰逢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该片从立项到上映只用了一年时间,创作时间的压力显而易见。从聚焦脱贫攻坚的内容主题,到延续《我和我的祖国》的分段式叙事方法,再到疫情期间中国电影行业一线创作者凝心聚力的救世之作,该片不得不让电影行业和大众市场翘首以盼。不得不说,在《我和我的家乡》中,脱贫攻坚的主题内容与“拼盘式”喜剧形式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该片也成为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在喜剧类型电影上的拓荒与突破之作。

一、展现脱贫攻坚时代命题

《我和我的家乡》被视为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无论从主题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来看,两部影片的确是有紧密联系、有精神传承的。《我和我的祖国》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时间为轴完成叙事,让观众亲历构成全民记忆的历史瞬间,汇聚了“我”与祖国的情感洪流。《我和我的家乡》致敬脱贫攻坚成果,以华夏大地东南西北中五个地点的地理为轴,以喜剧的表现形式,让观众亲历家乡喜迎小康、取得巨大变化的幸福时刻。

《我和我的家乡》以轻松幽默、笑中带泪、充满时代生活气息的故事讴歌全民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唤醒了中国人心底对家乡的思念和依恋,激发了中华儿女对家乡发展的自豪和情感。该片延续《我和我的祖国》集锦分段创作的电影形式,由五个叙事单元组成,分别为《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导演分别为宁浩、陈思诚、徐峥、邓超和俞白眉、闫非与彭大魔,再加上葛悦、王宝强、黄渤、范伟、邓超、沈腾、马丽等主演阵容。

(一)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与社会情绪

《我和我的家乡》切中时代脉搏,突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展现近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是一部充满生活烟火气息的“人间喜剧”。五个单元故事聚焦医疗改革、农民科技创新、尊师重教、回报家乡、驻村扶贫等题材,通过巧妙构思的情节设计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生动展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该片在宏大的时代命题中融入时下流行元素,如网络直播带货、短视频、网络通讯等。作为一种时新的营销模式,网络直播带货的情节在《天上掉下个UFO》《回乡之路》《最后一课》等故事单元中均有涉及。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采用以普通人为主角讲述家乡特色的竖屏短视频作为串场,串联起五个故事,给年轻观众带来了亲切感和参与感。

图1.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我和我的家乡》捕捉社会情绪,表达对家乡故土的怀念以及面对家乡巨大成就的喜悦之情。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永远是内心最深处的情结和最割舍不下的情感。应该说,脱贫攻坚、喜迎小康,“喜”是影片表达出的最重要的社会情绪。《我和我的家乡》以喜剧的形式表达脱贫攻坚后的胜利,表达建成小康后的全民情绪,让人们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影片中有面对家乡飞跃发展的欣喜,有人们喜迎新生活的幸福,也有平淡生活中的小欢喜,以温情抚慰观众无法消解的乡愁,让观众放声大笑又动情流泪。

(二)凝望家乡热土,传递人文价值

《我和我的祖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刻呈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发展,聚焦当下城乡融合发展和现实火热生活,表达出对现实生活和人文价值的思考。

《我和我的家乡》从现实主义创作出发,聚焦生活本源,从日常生活点滴中反映社会的巨大变化,表现现实中大众关注的民生话题和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绘制出新时代的动人画卷。《北京好人》聚焦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善,《天上掉下个UFO》关注乡村物流和科技扶贫,《最后一课》关注教育改革和乡村文化复兴,《回乡之路》表现自然环境治理和共同致富,《神笔马良》关注新农村建设——这些故事均坚持现实主义美学,从日常的大众经验中萃取真切感人的情感诉说。

社会现实折射下的思想观念的更迭、个人价值的升华、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是《我和我的家乡》的价值内核。《天上掉下个UFO》中,山村从靠“山水”、到靠“外星人”、再到靠“科技”发展旅游业,显示出农民紧跟时代的思维创新变化;《最后一课》中表现乡村教师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责任,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等,都展示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精神弧光和人文关怀。此外,通过影片我们还能看到对于当前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无论是《北京好人》里农村城市亲戚之间的相互支撑依靠,还是《最后一课》里学生与老师之间感恩牵挂,抑或是《神笔马亮》里夫妻的相互理解支持、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信任互助,都传递出温暖和感动,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进。

二、创新喜剧艺术表现手法

多元而深度地诠释中国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是新主流电影的整体美学核心。《我和我的家乡》通过幽默温情的喜剧美学,试图建构起对美好的人性与情感的憧憬与向往,这是新主流电影在喜剧类型创作方面的尝试与突破。

(一)既独立又统一的叙事结构

早在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中国内地首部贺岁喜剧电影《甲方乙方》就采用“集锦”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好梦一日游”公司帮助不同的人们过上梦想成真的一天的故事。2013年底上映的《私人定制》,虽观众口碑和市场反响大不如前,然而国内观众对这种“集锦”式叙事的喜剧电影形式接受度仍然较高。《我和我的家乡》在叙事上 “形散神聚”。整部影片故事虽然分割成五个单元,但聚焦同一主题,喜剧精神贯穿,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观影感受。

五个故事结构多位平铺直叙,基本都采用先抑后扬,最后升华主题的手法。整体叙事统一顺畅、平整,冲突与转折设置巧妙。有些单元的故事在结构设计上格外出色。《北京好人》讲述张北京用自己的医保卡为在北京打工的河北衡水表舅治病的故事。故事以“假冒医保卡”为主线,情节转折点铺陈紧密,情节跌宕起伏。导演宁浩用纯熟的叙事技巧让故事节奏张弛有度,包袱密集好看。《最后一课》是全片笑点最少但感动最多的单元。徐峥导演以“悬疑+回忆”的手法结构故事,跟随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范老师回到以前教书的小乡村,通过学生们还原拼凑他回不去的“最后一课”,将这个乡村教师过去的记忆娓娓道来。叙事时空以现在时空和回忆时空这两条情节线索并行,结合范老师的交替性认知缺陷,影片利用高超的摄影和剪辑技巧,将两个时空进行有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转换。故事层层递进,往事一一铺展,情感徐徐推进,范老师对乡村教育的一腔热忱,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细致关怀,使得这一段落的感情和情绪饱满充沛,感人至深。

在这些故事单元展现出精妙构思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短片篇幅的限制,有的故事并未将叙事和喜剧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喜剧本身就是极其有创作难度的类型,《我和我的家乡》中的每一段故事,都源自普通电影观众所不太熟悉的生活、社会观察的小角度以及各式各样的小人物,能够把该交代的交代清楚,有笑有泪地讲好故事,难度不小。喜剧还需要“抖包袱”,在30分钟内去掌握节奏,把笑和感动都表达好,做到有感染力和情感力量,更不是件易事。另外,五个故事相似的结构手法和戏剧情节设计让影片显得讨巧,比如在情节设计上无一例外地都用善意的“欺骗”作为悬念的设置,这种套路化、模块化的重复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平凡小人物的多维塑造

《我和我的家乡》消解宏大叙事,在普通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寻找人性亮点。影片塑造了大时代下一个个生动鲜活、个性突出、有理想有情义的小人物。不管是医疗改革的受益人、农村科技专利发明家、治沙英雄、乡村老师,还是扶贫战线上工作的第一书记,都是真有其人。该片展示的不是一个个概念的人民符号,而是生动、具体、可感的个体,展现出人物多元化的魅力。

在《北京好人》中,由葛优扮演的张北京,在用自己的医保卡给没钱看病的表舅看病过程中,与医生、保安的斗智斗勇中表现了他的聪明滑头,在面对疾病时表现出他的乐观豁达,在用卖了车的钱给表舅看病时体现了他的温暖仗义,性格多面丰满的刻画,让这个北京市井小人物显示出人性的光辉。范伟出神入化的演技将《最后一课》里的范老师演绎得立体多维。一个是在患阿兹海默症前一丝不苟、细心严谨的教授,一个是在患病后神情恍惚、滑稽搞笑的老小孩,还有一个是年轻时心心念念山村孩子的教书先生。三个时期的人物形象转换自然流畅,生动的演绎让范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真实可感、丰富饱满。《神笔马亮》里沈腾饰演的马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妻管严”形象,有着“惧内”“怂”“怕事”等小缺点,让他所在扶贫之处的村民配合他一起哄骗妻子,佯装自己在俄罗斯留学。但同时,马亮也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用所学知识回报家乡的扶贫干部,乡村里的墙画和稻田画展示出马亮的绘画才华。短片在对妻子的疼爱和舍己为乡村建设的矛盾和冲突中建立起一个温情大义、心系家乡、疼爱妻子、才华横溢的扶贫干部形象,而其性格上的小瑕疵不但没有损害人物形象,反而让这个人物朴实、鲜活起来。

图2.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我和我的家乡》中人物设计虽然鲜活多面,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总体来看,影片中鲜见与主角对立的反面角色,这样一来,剧情产生戏剧性冲突的角色或力量就自然被削弱。在人物刻画上,《回乡之路》中的主角乔树林在剧情前后半段的反差欠缺一些线索和细节,使得剧情在搞笑与煽情的两端过渡不够自然。此外,由于每个叙事单元的体量有限,连番出场的多个人物难免存在人物脸谱化、公式化的问题。

(三)独树一帜的新主流喜剧美学风格

风格化的单元喜剧策略,让五个叙事单元都有“作者电影”的影子,呈现出多样性的喜剧美学风格。《神笔马亮》充分体现出开心麻花团队的喜剧水准,无论是乌托邦式想象情景的构建,还是精彩不断的喜剧包袱,又或是沈腾马丽的经典组合。开心麻花的喜剧特点就是夸张化、笑点多、擅于解构符号和话语,从马亮的玩偶服、俄语对白的服装、对白设计,到假装网络信号不好实时“暂停”的画面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发挥了喜剧功能。《北京好人》延续了宁浩导演擅于营造黑色幽默气氛的犯罪喜剧风格,加上葛优标志性的喜剧语言和肢体动作,以荒诞不经表现现实主义。陈思诚导演的《天上掉下个UFO》继续《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喜剧人物组合,并巧妙利用“限定空间”作为展现喜剧魅力的情节设定,最后的长镜头歌舞戏一如既往地营造出阖家欢乐的喜剧氛围。《回乡之路》借鉴了公路电影的模式,将邓超和俞白眉“无厘头”式的搞笑风格执行到底,回乡之路笑点不断。

徐峥导演的《最后一课》在剧情前半段以“笑”为铺垫,加入悬疑推理元素,后半段以怀旧形式进行抒情化表达,时空转换犹如梦境般捉摸不定。故事的高潮,当突然的手机铃声打破这一场“伪装的课”,范老师佯装镇定、惴惴不安地走过陌生的街道,另一个时空是1992年的他抱着颜料盘冒雨在泥泞的小道穿行却不慎摔倒的画面。五颜六色的颜料随着流水流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那个少年姜小峰画在纸上未竟的梦想,最终在结尾处流光溢彩的夜景里,在长大后的姜小峰与范老师重聚的校舍前实现。在记忆的出口一切昭然若揭,回忆与现在在交织中最终重合。这个单元故事展现出更为接近电影本质的风格与技巧,成为该片最有华彩的一章。

具有地域气息的视听元素是《我和我的家乡》在美学上的重要特征。电影开片,清新优美、色彩明亮的乡村景色,展现出新时代的农村风貌。在跨越“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域的故事中,也展现了中国疆土的秀美壮丽。《北京好人》里北京鳞次栉比的高楼与红墙碧瓦的建筑,散发着新旧交织的独特气息。《天上掉下个UFO》里的贵州黔南,凸显了云贵地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地貌特征: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画面五彩斑斓,人物装扮极具苗族特征。《最后一课》以江浙水乡的“水”为景色主要元素,镜头推进缓慢而平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小桥边的潺潺流水、江南的蜿蜒小路、雅致的小楼,都展示出浙江的水乡风情。《回乡之路》视觉风格相对极致化,土黄的大色块铺陈、沙地的大远景、灰沉的色调、暗绿为主的绿植色彩,刻画着陕西榆林的沙地地貌。《神笔马亮》画面色调采用油画色彩,大胆而明亮,朦胧的梦幻影调、鲜艳暖调的色彩,混合着东北乡村的乡土气息和俄罗斯的异域特色。

此外,方言在《我和我的家乡》中成为喜剧表达的重要手法。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在喜剧电影中以独特声音元素的形式所体现,承担着幽默风趣的作用,促进影片和观众之间的共鸣共情。《我和我的家乡》有标志性的地域方言使得人物对白生动亲切,迅速把地域特色坐实,更包含着家乡的文化与历史的沉淀。《北京好人》里,张北京的北京话与表舅的衡水话交织,连结起新家北京城与老家河北衡水乡村的亲情联系。《天上掉下个UFO》中,黄渤饰演的农民发明家黄大宝张嘴一口浓浓的贵州方言,使得这个人物更具喜感与真实性。《最后一课》里从开始在瑞士的普通话与英文,再到小山村村民们日常交谈的吴侬软语,让观众在繁华都市中更加体会到宁静乡村的平静与亲切。此外,《回乡之路》里的陕北普通话,《神笔马亮》的东北方言都非常亲切,自带喜剧感,给人物增色不少。

结语

《我和我的家乡》是中国喜剧电影在主流题材领域的开拓,将脱贫攻坚主题依托于喜剧的表现形式,让电影观众在笑声中喜迎小康社会发展成就。影片在喜剧艺术创作上的精进与创新,对时代表达着浓浓的温情与敬意,让观众在欢笑之余引发对社会、人生和家庭的思考,激发观众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沉依恋与热爱。

同时,《我和我的家乡》也给新主流电影创作带来启示。作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作路线,“新主流+喜剧”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喜剧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实现风格化、多样化的创新发展,为观众奉献更多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电影。

猜你喜欢

喜剧家乡
“初创”杯喜剧大赛
杯具们的喜剧
爆笑喜剧
动物天生都是喜剧明星
动物天生都是喜剧明星
夏天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美等
家乡的早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