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乌托邦
——数字媒体时代互动电影的心灵治愈1
2021-01-04潘芊芊
潘芊芊
一、互动电影的发生与特征
(一)时代背景催生互动电影诞生
科技时代的变革带动了技术的发展以及影视形态的变革。从电影到电视、到电脑再到手机的过程中,影视形态经历了多次变革。随着5G时代的到来,流量资费的降低,影视形态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观众与内容的关系从单向的接受变成了双向的输出,从“看视频”变成了“玩视频”,如电影中“弹幕”的出现,就是观众参与双向输出的一个表现。传统的影视发展中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瓶颈,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5G时代下低流量资费的出现、影视智能化的发展、游戏媒介渐渐融合到传统的影视媒介中,这些都催生着新的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影视产品的研发,由此,互动电影应孕而生。
互动电影(Interactive Movie)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产生的一种电影形式,它产生于受众需求。受众不是单向的观众,而是试图参与电影,试图影响电影剧情的走向,并介入电影的环境之中。在互动电影中,观众扩大了其受众话语权。其中,“Interactive”的意思即是交互。交互最早是来源于计算机领域。当计算机播放一些程序的时候,编程人员可以发出指令来控制程序的运行;程序根据编程人员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过程叫做“互动”。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互动已经渐渐扩展到所有的媒介领域,如电影、电视、电脑、平板、手机等现代化媒介。比如,我们在微信上看到的“接龙、投票神器”,还有电视剧的“弹幕”等这些都是互动的一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领域的互动将会越来越多,电影作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媒介,互动的触角一定会渐渐延升到那里。因此,互动电影成了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形式。
(二)互动电影的发展历史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之捷克馆中播出了史上第一部交互式电影《自动电影》(Clovek a jeho dum) 。观众配备了红、绿两种按钮。当出现剧情选择的时候,主持人中断电影的放映,上台引导观众通过按钮来投票。最后,主持人根据观众票数多的结果来播放剧情。此后,电影产业逐渐开始了互动电影的尝试。2015年,谷歌公司旗下的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在Google Play和App Store上线,为用户提供互动视听内容;2017年底,HBO推出了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马赛克》互动体验项目;2018年,制片人伯尼·苏和作家埃文·曼德利在亚马逊旗下的平台推出了互动剧集《人造》。2018年12月,由奈飞(Netflix)公司推出的,大卫·斯雷德执导的《黑镜:潘达斯奈基》是被认为首部互动电影。除了奈飞,近年来FOX、HBO、Google、Amazon、QuanticDream等各大公司也推出了互动电影技术平台。
图1.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剧照
国内最早的互动的雏形是1997年8月浙江卫视开播《人生AB剧》,其剧情会有一个拐点,由现场观众投票来决定剧情的走向。2008年9月,国内首部由观众决定剧情发展的网络互动剧《Y.E.A.H》在凤凰宽频首播。接下来,互动影视从游戏或者综艺节目脱胎而出。比如,2017年11月,腾讯视频联合《新剑侠情缘手游》推出国内首部武侠互动剧《忘忧镇》;2019年1月,腾讯视频上放映的网剧《古董局中局》衍生的互动短剧《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上线;2019年1月,改编自小说《潜伏之赤途》的真人互动作品《隐形守护者》在steam上线;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衍生的互动微剧《明星大侦探之头号嫌疑人》上线。爱奇艺、腾讯、优酷以及各个影视公司都在陆续开发互动电影;2019年,上线的《深海》(Deep Sea)是由“舞刀弄影,舒尔佳”开发、INDIECN发行的一款真人互动电影作品,在steam上线。
(三)互动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特征
学者达文波特(Glorianna Davenport) 曾如此描述:“互动电影是这样一种类型,它将电影语言及美学与一个能够实现观众反馈及控制的传送系统整合起来。互动电影鼓励其观众主动参与到电影体验的构建、个性化、消费和分享活动中。无论它所上映的‘电影院’是公共场所还是私人空间,其功能和设备都能让观众着手讲故事,并主动地推动情节发展。从这一点上说,互动电影向传统电影发起了挑战,后者的故事往往以固定不变的线性叙事。”互动电影的交互属性决定了场面的共赢。随着用户深度参与内容的交互,平台方、创作者、用户三方将紧密交融,消费者与内容之间的次元壁被打破,创作平台将自行开放,创作边界消失,创作屏障也即将被打破,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发展生态将逐步形成。由此可见,互动电影和传统电影区别最大的方面是“交互”。交互即是让受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性格、经验、判断,全神贯注地融入剧情的发展并根据剧情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继续加入选择中的剧情,这是对传统电影来说重大的一次突破。
根据剧情互动的方式,一般的互动电影可以分为剧情选择、画面信息、角色切换等,这其中剧情选择成为互动方式的主导,观众成为介入故事的主导,故事的走向结局由观众决定,观众也成了电影的一名参与者。画面信息选择方面,如想看关于主角的一些情况,画面上有一些介绍,观众可以自行点击观看。比如,故事的一些线索、细节,以及录音等,观众可以在互动方面有多元的选择。随着角色切换,观众可以随时选择多了解一些人物信息,如人物的基本介绍、性格、经历以及故事相关的人物背景等。
互动电影的环境,观众可以介入故事的发展,甚至可以幻想成为电影的一个亲历者,沉浸在电影给予的所有的体验当中。
二、电影的治愈功能探索
艺术能够培养我们的感性素质,提升感性智慧,美化我们的生活。艺术是人类思维中感性的体现,是创造力、想象力的具体表征。例如,绘画、歌唱能够释放负面情绪,平衡精神状态。
艺术本身带有一种神奇的治愈能力。艺术治疗对于很多心理疾病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艺术治疗目前而言有音乐治疗、声音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等。目前,艺术治疗方法在欧美国家已经相当盛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治疗领域,是医院、心理诊所,甚至学校、养老院等普遍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当前,比较成熟的治疗是音乐治疗。即兴音乐治疗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治疗儿童的自闭症。舞蹈治疗帮助人们加强肢体的协调能力,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在精神层次上,舞蹈治疗能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动力和记忆力。在西方,舞蹈治疗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特殊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可以减轻精神压力。戏剧疗法运用戏剧和电影过程来达到症状的减轻、情感的生理整合及个人成长的治疗,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戏剧游戏、摹拟笑剧、木偶剧和其它即兴表演技巧。戏剧治疗者可以在很多情境下工作,包括医院、学校、心理治疗中心、监狱和商界等。戏剧疗法是一种积极的方法,通过让治疗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所有的艺术疗法当中唯独只有电影疗法目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并且实际应用于治疗的较少。观看艺术电影为心理疾病患者治疗的方法发明人是英国著名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弗德尔医生早在10年前就率先开始采用放映艺术影片的方法来治疗他们的心理疾病。弗德尔医生的临床实践成果显著,因此,2003年这一治疗方法得到了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随后,该学院建议将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国推广。目前,弗德尔已经开始在伦敦的盖伊医院培训“电影疗法”的有关技巧。除此之外,电影的治愈疗法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临床应用上,都非常稀缺。
电影是当今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项娱乐功能。电影具有再现功能,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电影具有表现功能,通过蒙太奇、剪辑方式等表现导演的意图;电影具有审美功能,即让人们获得审美上的愉悦;电影最重要的功能,即教育功能,它可以深层次地塑造社会文化、审美心理以及集体心理。事实上,电影的治愈功能是电影教育功能的衍生,是艺术实用功能的探讨。
在电影的发展史上,电影技术的进步是电影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从早期照相术的发展到电影的诞生依托的就是电影技术的进步。如今,数字技术已全面介入传统电影的拍摄、制作和放映之中,并影响着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随着电影数字化浪潮的推进,数字3D技术为电影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3D电影是相对2D电影而言,其特点是观众观看时,影片以立体形式呈现。从我国情况来看,全国数字银幕数和数字3D银幕数均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大多数的影院都有放映3D电影、IMAX电影的设备。当下,电影技术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VR电影技术和互动电影的出现和发展。
在所有的艺术疗法当中,不论是音乐治疗、舞蹈治疗,它都强调艺术和治疗者之间的互动,如音乐治疗自闭症要做到如何与自闭症儿童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音乐中的何种音符能够刺激自闭症儿童的神经。舞蹈中的肢体治疗如何减轻治疗者的精神压力。戏剧疗法如何在互相体验的戏剧角色的演变中安抚人的心灵。例如,戏剧和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的治愈系戏剧的“家庭排列组合”的疗法,即在一个特定的戏剧场景中,让家庭成员互换角色来进行的体验,而参与者在第二阶段有可能变成受众——在参与和受众的双重关系中进行切换,参与者随时可以从受众的角度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全方位的关照,以此获得心灵疗愈的体验。可见,如何和病人进行互动成了艺术疗愈的核心功能。艺术治疗若要取得有效的效果,必须在互动功能上有所突破。
三、互动电影叙事方式的探索
互动电影拥有新的电影技术、新的电影叙事模式。在互动电影叙事模式上,我们应进行创新研究且开发出一套适合互动电影的心灵治愈,一遍遍实现受众的心灵疗愈。
(一)互动叙事;多选择的网状及分支模式
1.互动叙事和传统电影叙事的区别
传统电影中的叙事是在导演对剧情的整体安排下的一次整体叙事,因为这种叙事是面向观众的单向输出。因此,在观看中,观众没有零碎和分叉的感觉。例如,电影《深海》(2019)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后,王博被卷入了一场绑架的阴谋中。绑匪含糊其辞的交换条件、沦为人质的女友、涉世未深的王博,事件三方不断交织。一张名片、一包假减肥药、一段偷拍视频,一次次地使王博陷入迷思。随着故事的发展,真相与“真相”不断地浮现。前所未有的境遇和鞭挞式的事件组合,不断地把王博推向心海深处。相信与鄙夷一左一右,放弃或放逐且浮且沉。不经意的选择将注定不可逆的后果。而观众将在各种选择中参与到这个离奇的犯罪事件当中,并且每个选择都将决定着人的生死。《深海》一共设置了两条故事主线、15条故事支线、近50个互动点、25个结局。观众在选择完一个结局之后,可以重新回到故事地图中,并重新选择故事的走向。每一个互动点都让观众深度参与到这个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设计者”。
2.互动电影的叙事模式
多选择、多线条的网状叙事结构。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叙事会因为观众对人物行动的选择而呈现出叙事的交叉或者分支。也就是说,一条叙事线上出现互动项的时候,这条叙事线就会出现分支,分化出两条或者更多的叙事线,而两条叙事线也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并成一条。互动电影《深海》中,在关于人物命运选择时,屏幕上会出现选择的选项。当你用鼠标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的时候,故事便朝着你设定的剧情进行。《深海》制作方介绍,曾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进行公益放映,每位观众发放一支激光棒,当屏幕上出现选项的时候,大家点击想要的选项,后台根据大家点击率的高低来进行剧情的走向。如在故事中,王博被抓到女友的基地时,凭借智慧将自己松绑,但女友脚上的铁链很难打开,这时候出现了两个选项:A、自己先走;B、带女友一起走。
选择“自己先走的”,主人公成功从基地逃走(A线);选择“带女友一起走”(B线),由于女友脚上的铁链很难打开,主人公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无济于事,而绑匪又即将出现,这时候女友喊王博先走。此时,两条线索便重合了。因此,B线的叙事线索又直接合并到了A线。也就是说,互动电影在叙事的分支与并线中,在符合逻辑,符合人物发展的前提下设置分支和并线的“点”。但是,这个点是最难把握的,而这恰恰是互动电影的魅力所在。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叙事的线可以不受时间点的控制,如A叙事线可以从20分钟并到B叙事线的40分钟。同理,B叙事线可以从40分钟并到A叙事线的10分钟,这些都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来定。
3.互动叙事模式的多样性
根据剧情互动的方式,一般的互动电影可以分为剧情选择、画面信息、角色切换等。画面信息选择时,如果想看关于主角的一些情况,那么画面上有一些介绍可以自行点击观看。任何一部电影的叙事都是通过自然或者预谋性的发现人与人、人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使这种联系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叙事网络。在相互之间越来越多的相似或者背道而驰的联系下,形成了网状叙事模式。互动电影叙事中,影片中线索的各种交织,人物行为轨迹的交汇形成的一个线索网。故事线条相互交织、相互回溯。在《深海》中,人物的线索细节是可以查看的。人物的信息、照片、录音等随时更新并可以提示给观众。观众也可以随时查看。导演绘制了一张故事地图,它可以清晰地出现主线:一条是主人公成为深海行动组成员,一条是主人公成功和女友生活在一起。主线中会出现不同的叙事走向和分叉,观众在一个结局结束之后可以重新回到故事地图原点,并重新选择当时未选择的选项来进行不同结局的故事体验。不同的叙事线索中可能最后走向的是同一个结局,而故事的主题、人物的形象塑造也体现在导演对剧情的演化之中,是有区别的。
(二)乌托邦叙事模式的探索
1.观众的角色
观众对互动电影具有被尊重的心理认同和需要,这种需要让他们有了对互动电影特殊的心理期待。有意思的是,这种期待正是艺术治愈功能中最需要元素,即对新事物的认同与互动。
互动电影模式下,观众除了是传统电影中的观看者的角色——当然观众的观看也和传统的感受不同,如以后会有5D或6D电影——还有VR电影以及电影的沉浸式的各种体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受众,观众可以控制剧情的走向,可以在观影过程中随时暂停下来查看故事的线索、故事的细节,人物的介绍以及重新回到故事地图中查看想要查看的一切信息,这样电影成了可操作性的一种事物。受众的参与性使得电影的叙事丰富起来,最终可以满足观众主动选择的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被尊重的主动的多元的需求,满足了这些需要被治愈的人的特殊的心理期待。当这些群体在这里得到了认同之后,就会更关注互动电影,更相信互动电影的疗愈功能。
艺术的治疗功能正是能让需要治愈的人看到他们被尊重的需要,因此,一些需要治疗各方面心理疾病的人在这种观影的体验中可以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2.通过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和选择来开展叙事
在互动电影《深海》中,男主角接到绑架女友的电话,找到了一些线索,如女友的不同证件。通过这些证件,男主角初步认定女友和假药集团有一些关系。此时,是选择相信女友且去营救女友?还是直接报警?这就涉及观众通过影片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的人生经验、生活经历对角色作出一个判断,以便来选择剧情走向。实际上,观众对叙事情节的选择反映了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如此,将治愈系的情节和材料植入互动电影的剧情中,会不知不觉地唤醒观众内心对角色的心理认同,让观众对角色进行思考。这种思考一定伴随着观众对自身心理的认识以及人物心理的分析。
互动电影的治愈系的叙事模式应该是从这样的情节中进行叙事的开展,这种电影应该是类似于心理电影。电影的编剧团队应该要有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业的,从而使得叙事有针对性。例如,要治愈自闭症儿童的互动电影,叙事情节的设置要和治愈的心理有关。叙事方面的选择需要受众的角色认同,即受众是自身有自闭症的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家长等。这些受众可能会有相应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且有一定的心理知识。
互动电影是新生事物,必然会引起业界人士以及影视爱好者的广泛认同,影视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一旦互动电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之后,它的治愈功能也会在观众的观看中不自觉地呈现出来。
3.在自我与他我的镜像呈现中实现叙事治愈
图2.电影《忘忧镇》剧照
互动电影叙事的观看者的身份是观影者与治愈者的融合。观影者是在互动电影中的基本身份,而能够对自愈电影关注的观影者,本身是对治愈心理关注或者本身就有心理问题的受众。那么,他们会怀着一种未知的冲动来观看互动电影,并且愿意参与剧情的选择。在剧中,观影者可能会有沉浸式的一些体验,如对剧中人物的认同导致的心理感动,内心的激烈宣泄产生的一些释放的快感。观众就像在镜中呈现的“自我”一样,寻找价值和认同感。但是,这一认同产生于多个方面,如人物的时代、性格、身份、经历等。
其次,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受众还有可能会选择“反镜像”,如一些内向性格的受众可能会选择外向的、放荡不羁的角色;一些平民的受众可能会选择经理的角色,这就是“反镜像”的在剧情选择上的具体表现。因此,受众如果本身是一个非常需要心理治愈的人,他极有可能在叙事中会选择一个健康、阳光且没有心理疾病的人。
再次,互动电影中可以设置“自我镜像”角色和“反镜像”的叙事交叉。受众可以在电影中获得心理的全部认同,既在“自我镜像”角色中得到心理体验的关照,又在选择“反镜像”的叙事体验中得到另一种认同。但是,“反镜像”的体验都能够促进受众认识“自我”和“他我”。与此同时,观众可以跳出自己的角色反观自己,获得更多的治愈。比如,一个经历了车祸的受众,他可能需要通过互动电影的治愈功能调试一下心理。那么,可以在电影中设置一个车祸的角色,受众获得了“自我镜像”的认同。比如,重新进入车祸现场,受众在当时紧急的环境下选择“反镜像”,并且在观影中获得了自愈。
结语
互动电影的治愈功能的探讨必须通过叙事实现,而叙事实现互动电影的治愈功能即是实现了乌托邦。互动电影需要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当有一天,互动电影形成了各种心理治愈系列,并且在临床中取得了心理治疗认可的时候,互动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工具了,同时还是艺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让电影的治愈性得到更多的呈现。
【注释】
1本文来自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2 Davenport,Glorianna.“Interactive Cinema”,In Marie-Laure Ryan,Lori Emerson and Benjamin J.Robertson,eds.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Digital Media[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