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

2021-01-04孟凡军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载体,提升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助推高职院校深度转型,为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融入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主要阐述产业学院内涵、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探究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路径,将产业学院建设落到实处,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政策,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改革方向与发展目标。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在办学标准、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受到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等因素影响较大,且在人才供需方面,以学校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因诸多因素影响,高职院校要实现与产业发展全面对接,不只是要关注办学规模,更是要借助区域优势、自身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开辟的新道路,在合作办学模式上并不成熟,产业学院作为促成改革创新的载体,一种新的试点模式,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度合作,提升产业学院的发展水平,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产业学院内涵与特点

(一)产业学院内涵

学术界关于产业学院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在本文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指高职院校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企业的资源、行业优势等,以二级学院的形式开展合作,由学校进行宏观把控,实现深度合作,以创新的理念、思路等,通过二级学院的相关体制、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等变革,加快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产业学院是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创新

(二)产业学院的特点

产业学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多元化,多方共建产业学院。如工业园、企业、高职院校等多方资金投入。第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与产业的全面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符合企业需求,甚至是产业升级的需要。产业学院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各自优势,更贴合市场需求。第三,共创“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在产学合作中,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用科研成果指导实践,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同时,学生通过产学形式,理论与实践融合,更利于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性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保持高契合度,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及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也更能体现人才的价值,为教学提供方向。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但是仍存在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的现状。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围绕以企业为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技能,适应行业标准,为走向工作岗位做铺垫。产业学院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能够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向科技、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转变,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依靠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驱动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推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級。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兼顾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当前我国面临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格局,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输送高端人才寄予厚望。我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对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高端技能人才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等多元化需要,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兼具理论与实践。让学生真正能在学校里接触到行业实际需求,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更加具有专业性。产业学院主体多元化,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更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深度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不再停留在浅层合作。产业学院能够整合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企业行业优质资源,不只是对知识进行整合,更是具有相关制度保障资源的高效运用,保障产业学院能够高效运作,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来推动产业学院的发展。同时,产业学院是集中区域优势培养学生,往往代表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聚焦区域的新产业、业态与技术等。这些都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一方面向整个社会输送人才,另一方面服务区域发展。在产业学院建设中,不管是办学特色,还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都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探究

(一)明确产业学院定位

高职院校办校有自己的定位与目标,产业学院同样如此,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模式的实践基地,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发展目标。首先,要结合高职院校质量提升与优化的突破口,找到服务产业升级的切入点,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综合考量学科、专业的关联。其次,根据对口行业服务标准,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院校专业设置,并对教育分工进行细分,将学科教育与实践应用深度结合。针对学科内部涉及到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改革,探索符合产业学院发展目标与人才定位的模式。产业学院本身并不是一个教学系统,而是结合教育与生产的系统,培养行业所需人才。因此,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同样重要,只有在明确的定位下,产业学院才能整合所有优势资源,才能精准、有效培养出满足产业集群所需人才。

(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组建产业学院需要相关政策保障、组织架构、运作模式、教学体系等,为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保障。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推进产教融合,然而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仍不够健全,尤其是政府保障机制。政府主管部门需细化实施细则,从法律层面给予政策保障,同时,学校应出台利好政策,吸引企业、行业资源入驻,淡化企业方的经济效益点,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共同推动产业学院的建设。

在组织架构上,良好的体系是产业学院的保障,以校企合作举例,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成立合作理事会,统筹产业学院的行政及教务,下设专项工作组,将具体工作落实,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为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等工作建言献策,推动校企更好地开展合作。

在运作模式上,以提高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度为目标,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共享,教学实习互动等,推动校企共同发展,实现双方共赢。另外,还有多种激励机制等,突破传统思维,在制度上也要进行创新。总体来说,相关规章制度都要落到实处,才能保障校企间深度合作。

(三)构建多元化合作主体

校企合作模式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前提,对企业与学校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但是当前大部分产业学院的合作中,合作的主体较为单一。虽然产业学院建设以企业与学院为主,但是在合作发展上都要有所创新,不能局限于同一个专业,只与一家企业合作。每一家企业只在一个领域擅长,学校要在不同领域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拓宽合作意向,实现合作主体的多元化。以校企合作举例,一般校企合作只合作其中几个方面,如提供实习基地,或实践教学、课程开发等。而产业学院从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实际需求出发,从生产、教学、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让学生涉列多方面知识与技能,成为真正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甚至高端人才。

(四)扩大合作模式

不同学者针对产业学院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念,如“对象连接说”、“对接说”、“空间区域集聚度说”,其中“对接说”将产业学院分为专业企业合作型、专业镇合作型、专业群产业链合作型、厂中校合作型等。从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产业学院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具有多种合作形式,总体来说,鉴于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要基于实际情况,扩大合作模式,同时又要保障合作落到实处。在产业学院实际建设中,其是校企合作的载体。校企合作中,可能要面临产业学院运行成本高的问题,较难实现学校企业双方共赢。产业学院承担诸多功能,从教学、培训到生产,导致企业要付出大量的人财物,合作动力不足。因此,在合作模式上,要扩大合作模式,让多家企业参与到不同领域与项目中来,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

(五)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

产业学院按照社会行业岗位标准培养学生,其中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增加可选择性,更是可以激励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應用。产业学院应将职业证书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激励手段。在欧美国家,所有人员需接受与岗位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该职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择业时多一个选择。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时融合教学、实践、考核,让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课程的学习,尤其注重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去考证,这也是助推产业学院建设落到人才培养实处的措施,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更加顺利地走向未来工作岗位。另外,为更好地保障产业学院的建设,在教学环节等诸多方面,对教师也要进行激励,保障教学任务的高效开展。

四、结语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是高职教育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更是培养高端人才不可替代的模式。关于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与路径,尚未形成成熟又具有普适性的模式,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整合多方企业、行业资源,构建适合该院校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培养市场真正缺少的高素质人才。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逐步进行完善与优化,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重要挑战。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需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杰.产教融合视域下广西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

[2]李俊涛;李成平.基于产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9)

[3]聂梓欣;石伟平.高职产业学院建构的组织战略分析:理念、模式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1,(8)

[4]姚君.高职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7)

[5]邱福明.高职地方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逻辑与着力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

作者简介:

孟凡军(1982—),男,辽宁辽阳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