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得意 运思及物
2021-01-04黄远康
黄远康
摘 要:新课标要求阅读不但要读懂理解,还要有所创造。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又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旨在探讨如何立足文本,从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入手,加强“披文→得意→及物”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迁移创造能力。
关键词:文本阅读;情境;理解;创造
新课程文本,均为文质兼美、蕴含丰富的典范文章。无论是高山流水、朝霞彩虹的自然美,还是感人至深的亲情美、友情美,抑或是富有诗情志趣的意境美、意趣美等都是对读者进行人文教育,引导读者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依凭。教学中立足文本,有意识地渗透、培养,阅读的理解、感悟,甚至拓展、创造,将不会成为空话。
一、情境导入 以情激情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只有动情的语文教学才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项脊轩志》是一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明代散文,事事关情,语语动人,被誉为‘明文第一’。这篇传世佳作的前半部分是作者归有光在18岁时写的,正是你们现在这个年龄。”我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作者、走进作品的欲望。接着,我用低沉的语调缓缓地讲述主人公的故事,着重渲染其内心三个方面的伤痛:家道中兴的重负、科举之途的焦虑和亲人离世的悲伤。教者动情,学者动容。一个凄婉哀伤的故事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心灵,叩响了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赏析诗歌《春江花月夜》时,我先播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把学生导入清幽恬静的意境中。播放乐曲前,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双手轻轻托住下巴,舒展想象的羽翼……典雅优美的音乐响起,我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诗歌的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接着,我绘声绘色地描摹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象:春江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亮缓缓从东山升起,小舟在安静澄澈的江面荡漾,微风轻拂,两岸花影摇曳……学生们陶醉在如梦如幻的美妙意境中,浮想联翩。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激起了学生心智和情感的浪花。
二、与文交通 入情得意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而很多学生面对文本时,心灵的窗户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而已,他们纯粹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无情更无思。教师要善于牵线搭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
(一)指导吟咏诵读
吟咏诵读是体会感情和感受意境的最佳手段,是文本阅读的“一把钥匙”“最有效的途径”。我首先注重范读,并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语音、语调、神情,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丰富的情感想象。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指导他们进行个性化朗读,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变化、行文的起伏,进而产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项脊轩志》中有一段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清静、雅致的环境和作者恬适的感受的文字。讲解到这里时,我先范读,然后在字词上稍加点拨后即指导学生吟咏诵读,启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倍觉心旷神怡。轩中那束发的少年,时而大声歌吟,时而静默独坐……吟着诗一样的语言,品着画一般的意境,学生慢慢感受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和恬淡的心境。如果还是僵硬的翻译和繁琐的分析,所有的诗情画意都将消失殆尽。
(二)挖掘情感共振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教学要十分关注学生对情感的自身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作品内蕴的情感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情促思。
《项脊轩志》中,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叙述中传达出的浓浓亲情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因而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比如,当读着“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和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时,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家中亲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教师只要抓住时机巧妙渲染,就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作品就一下子沟通了。
(三)开展二度创作
文本阅读,应该按照文章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教师要注重整体性阅读,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并指导学生适当进行二度创作。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我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口头拓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想象加工,还原出夫妻恩爱和谐的一段生活场景。赏析结尾时,我补充了苏轼的《江城子》,然后让学生扩写成一段话,把作者蕴含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的“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袒露出来。通过二度创作,学生头脑中的意象不断清晰、丰富,思绪超越时空,触摸到作者那蕴含在平静的语言中的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也真正领略到了本文结尾的精妙——空白和含蓄之美。
三、出情入理,移情创造
阅读,首先要让学生钻进去,接納、领悟和获取人类的情感内涵和创造智慧,然后跳出来,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在求知和练能的基础上开智、立德、审美,并不断创造产生新奇思想。教学,涵盖学生思维及其认知加工的不同层次和水平,让学生整体感受,细部推敲,读思结合,议思结合,飞思遐想,解码语密,使其随时自我引发,于是“冰雪融化了,化成了春天”。“失街亭”之责不在于马谡,而在于军师诸葛。
走出教材,从生活中取情,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愉乐感,思绪天马行空,情思飞越,自然情感就沟通而共鸣,实现思维情感的质的飞跃。
品读《水调歌头·游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就是激发师生昂扬振奋、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吗?
品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不就是唤起人们“承担重任,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吗?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作品的感染和启迪,这叫“入”;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出”。阅读不“入”则无所谓“出”。不先被《红楼梦》所打动,就不可能有红学批评。 “入”得深刻,才“出”得透彻;未能登堂入室,就急于出“道”,结果只能在文本之外徘徊。
一节课,一课文,一文本,并非孤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以课文为核心,引导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围绕课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文章。由《游褒禅山记》联想到《黄州快哉亭记》《入蜀记》《任光禄竹溪记》,甚至涉“记”的文体集合,课内课外相互补充,增加信息量,加深理解,把课内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从而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激活思维之水,使学生成为有发展创造之人。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广东 梅州 5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