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选择与顺应
2021-01-03贾玉凤
【摘要】本文以Sperber 与Wilson 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 的顺应论为理论依据,揭示出翻译的本质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动态的顺应和取舍过程。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与翻译的结合,给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考虑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语境、语言语境及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译者能动地选择语码,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译者的语言选择过程也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关键词】关联;顺应;交际;主观能动性
【作者简介】贾玉凤(1980-),女,陕西汉中人,新疆警察学院语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翻译的本质
没有从事过翻译工作的人都会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仅此而已。殊不知,翻译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可以说,没有什么比翻译更难达成一致的意见了。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套语言文字,更与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连,加上译者在翻译中往往会带有主观性,导致了翻译问题的复杂。
翻译到底是什么?关于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Alexander Fraser Tytler早在1790年写出了第一本关于翻译的书——《论翻译的原则》,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超越语言与文化差异的等效”。提出“异化翻译”的劳伦斯·韦努蒂认为“翻译是译者在阐释的基础上用目的语能指链代替原语能指链的过程”,并且指出,译文的产生需建立在译文本身与特定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之上。我国早期的翻译家瞿秋白、郭沫若認为,翻译应该使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因此,“忠实”与“对等”长期以来都被人们视为翻译的准则。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到“翻译的艺术所倚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赵彦春与林语堂先生的观点相似,他把“翻译”定义为,“以原文为本,以译者为中心,以忠实与对等的追求作为本质属性,竭尽全力使译文全方位靠近原文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以原文为本”的意思就是,翻译首先要理解,以对原文的理解为前提,但光理解是不够的,翻译的关键是要通过另一套符号系统来传达原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这种传达不是字对字、句对句的临摹,忠实并不是简单的语义对等,而是一个尽量逼近原作的、动态的取舍过程。他从动态的角度来揭示对于“忠实”与“对等”的理解,使得“翻译”不再是朴素的、机械的,而是具有了辩证的意义。
二、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1.关联理论与翻译。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它所关注的是交际与认知的关系,这一点恰恰与翻译过程十分契合,所以能够被用来有效地解释“翻译” 这一复杂的工作。Sperber 与 Wilson认为,关联理论不是基于某项规则(rule-based)或准则(maxim-based),而是基于“关联的定义”和两个基本原则—认知原则与交际原则:
人的认知能力总是倾向于最大化地获取事物间的关联性,在交际过程中,明示的交际行为可以看作是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说话人的话语内容与某种暗含,能使听话人因主观思想对话语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然而听话人往往不能对话语所涵盖的全部意义得到理解;听话人所认定的某个不够全面的、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并使他产生唯一可行的选择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根据以上的观点,成功的交际取决于两个条件:交际双方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与关联性。因为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一种交际活动,要确定话语意义,就必须充分考虑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期待,译文正是根据这些语用语境和期待进行取舍。一般情况下,译者会针对原交际者的交际行为来进行正确分析与推理,进而从中获取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再把这种关联性即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受体,在保证交际成功的基础上,译者首先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某种需要而尽可能贴近原文,从而达到更佳的交际效果,并能使译文具有最优关联性与契合度,达到逼真境界(verisimilitude truthlikeness)。
2.顺应理论与翻译。顺应理论是由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指出,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进行语言选择。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无论你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的或是语言外的原因。因此,翻译又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译者在译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但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
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正如Hatim与Mason所说,翻译是发生在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交际活动,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把译者当作信息传递的中转站,在一定意义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有着双重角色的重要作用,首先原作者可以看作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其次,在另外的角度上来看,译者可以说是交际者,译语接受者则是受体,如果没有译者,翻译这一交际活动就会受阻。
1.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译论中,有我国的“信达雅”“化境说”,也有国外的“等值论”“隐形论”,这些翻译标准都要求译者对原作要字字依从。于是对译者的角色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如媒婆、隐形人、传声筒等不一而终,这些比喻不同程度地贬低了译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今天随着翻译活动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趋多样,范围愈益扩大,翻译在国际交流与经济合作等各方面已经不可或缺,而译者也一改其被动的地位,从幕后走上了台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不同文化间人们的交流做出贡献。那么何为译者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subjective initiative)包括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译者主观能动性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带有一定的意图对原文进行操控,译者受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的审美期待等因素的影响,在尽可能忠实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前提下,做出语言的选择。
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顺应。前文已论述过,翻译其实是一个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态顺应译文读者的交际过程。在翻译中,他会考虑译文认知语境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语言语境以及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等,译者主要受这三方面的影响来做出语言选择。
(1)受社会文化语境影响。社会文化语境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认知环境中,反映出的社会风俗和历史遗留特征。社会文化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的审美观、意识形态等因素,而译者要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语言选择,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例如:
例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译:1)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D. Hawkes译)
2)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杨宪益、戴乃迭译)
这句话是《红楼梦》中刘姥姥所说的,杨宪益等和Hawkes都根据作者的交际意图找到了最佳关联点,做出了语言选择。杨宪益和戴乃迭选择“heaven”(天)是因为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天”与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佛教有关,他们的语言选择成功地传达了曹雪芹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他们想把中国的“天”这一极具宗教文化色彩的词介绍给西方读者。而David Hawkes 用了“God”(上帝)是顺应了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这一因素,他认为这样更易于被西方读者所理解。
例2:接着他们用绳子五花大绑,把他捆得像个粽子似的,又是一阵拳打脚踢。
They gave him a good cuff and kick, trussed him up like a fowl and then went on walloping and kicking him again.
粽子是传统的中国食品,“捆得像粽子似的”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但是外国读者很难理解这个比喻,译者出于为译语读者着想,换用了另一个英语读者比较熟悉的词汇“fowl”来传达“粽子”这一词所承载的意义。
(2)受语言语境的影响。语言语境指的是译者在翻译中要考虑到语篇的连贯性,为了使读者能够产生认知共鸣(cognitive consonance),译者必须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如加脚注、注解等。例如:
例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一个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从古至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深深感动。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古典悲剧之最,完美地表现了东方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臺》被称为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The Butterfly Lovers, o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olk legends, has a wide impact around the world.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have been countless people who are deeply moved by the tragic love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the lovers in the story. Some people regard it as the best of the classical Chinses tragedies and the perfect expression of pure and true love between oriental men and women. The Butterfly Lovers is known as China's Romeo and Juliet.
(引自《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程》 2014:107)
在这个例子中,译者为了便于西方读者理解,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意译为“The Butterfly Lovers”,因为传说中两人殉情后双双化为蝴蝶;译文中的“the lovers in the story”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身份所做的补充,以便于英语读者理解;最后加入了“China's Romeo and Juliet”,来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凄美、坚贞,就如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读者会更加清楚这个故事了,此外,作者使用了“是……,也是……”来达到语篇的连贯性。
(3)受译文读者审美期待及接受能力的影响。通常来说,一个好的译者,在翻译前应对其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acceptance)和心理感受(换位思维)有所了解,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译者进行语言与翻译策略的选择,避免造成译文读者不必要的推理。一方面,译者必须领悟原文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他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资源进行预测,以保证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在认知和谐的前提下进行交际,让我们看一下这个例子:
例4: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 W.Shakespeare: Sonnet18 )
我可否把你来比作美丽的夏天?
你比夏天更可爱,也更加温善。
(杨熙龄译)
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把他的一位好友比喻成温和的夏天,希望她能青春永驻,尽管岁月流逝。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莎翁的信息意图是要表达他亲爱的友人就如夏日一般,他相信他的读者一定能够从他的信息意图中领悟到他的交际意图:他希望他的爱友能永葆青春。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杨熙龄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理解到,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气多,对于英国人来说,夏季是最温暖而令人喜爱的季节;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夏季常常是炙热难耐的。杨熙龄找到了诗中的关联性,在中国读者的认知语境中进行了语言的调整。“美丽的夏天”使中国读者了解到“夏天”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杨熙龄进行这样的语言调整,是想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个关于“夏天”的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意象,而考虑到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他加上了一个修饰语“美丽的”。我们可以再比较一下其他的译文: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梁宗岱译)
我来把你比作夏天吗? (李霁野译)
我或许可将你比作春季? (辜正坤译)
在辜正坤的译文中,他考虑到中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因为中国的春季是万物复苏、温暖的季节,所以把原文的夏日译为了春季。
例5: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毛主席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后半句,形象生动地表示中华民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译者要让外国读者读后产生类似于原文的感受,同时又不想失去源语的“味道”,必须将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意蕴用读者所能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
Today, the Chinese n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like “seas becoming mulberry fields.”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例6: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十九大报告
在中国文化中,“饭碗”一词使用广泛,用来比喻賴以谋生的职业或途径,如“找饭碗”“铁饭碗”“砸了饭碗”等,民以食为天,中国实现了让14亿人口吃不完的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使用“端牢饭碗”表示粮食的供给有充分保障,译者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把该句译为:
We must ensure China's food security so that we always have control over our own food supply.
四、结语
本文笔者以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语境,及译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对原文作者信息意图进行操纵性重构,目的在于保证交际的成功,而不会让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推导努力来获得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也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毅平,秦学信.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2-10,82.
[3]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杨士焯.英汉翻译写作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7]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