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刍议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2021-01-03张焕平
张焕平
摘要:针对中职院校《电工基础》的教学,首先简述了信息化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其次,依据当前中职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信息化与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通过论述证明了其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电工基础;混合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电工基础是中职院校中所有电工电子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电工基础是确保学生未来在电类技能相关岗位能够胜任工作任务的重要理论基础保证。电工基础包含大量电类理论与基本概念只是,具有知识体系庞杂、专业内容多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时有一定难度。虽然,很多中职院校在近些年通过引进电路实验课程、教学新理念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层面依然存在改进空间。如今,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基于信息化的混合教育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实际当中,对于塑造多元化课堂,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应用时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基于此文章将展开详细的讨论。
一、信息化教学和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数字化、教学形式多元化,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技术、成绩评价、课堂环境等诸多元素实现信息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不是指仅仅由两种教学形式混合,而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混合,例如将讨论形式、传统讲授、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线上学习等进行混合,另外还包括各类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融合等等。总而言之,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可以使传统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形式得到补充,不仅可以拓展教师教学课程设计的空间,还能极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位置,从而全面提升中职电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基于信息化的混合教学应用策略
1.课前环节应用
在电工基础课堂开始之前,授课老师要对教学目标与实施标准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同时不断探索和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变化,针对课堂当中所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对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对教学的流程、时间、方法等进行合理划分,为完整化的教学方案制定提供基础。例如,在进行电压与电位的讲授时,指导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制作微课,其内容突出对一些难懂概念、电压与电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直观的解释,在正式上课前将这些微课视频分享到班群里面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预习,对基本知识框架有一个初级的掌握,进而为后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另外,在微课中可以提出一些让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供他们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及时反馈在理解当中存在的难点,老师通过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归纳,在正式上课时向学生统一解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环节应用
课堂环节的应用主要指教师注重对学生问题的收集与课程设计优化,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挖掘一些对问题解答有帮助的视频资源,例如在讲授等效电路时为了避免抽象理论难以理解,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用最直观的图形变换来展示等效电路改变前后所蕴含的内在机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积极讨论中来,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对授课过程进行灵活调整。
3.课后环节应用
在进行完课堂教学后,任课老师可以根据“电压与电位“在日常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延伸性学习资料的整理,然后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任课老师还可以就学生在课后作业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进行网络在线答疑,并对普遍性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统计和记录。
4.构建合理培养体系
中职《电工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培养其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出发点,以满足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针对性的增加实践实训教学的课时量,增大实践内容在电类专业整个教学中的比率。同时,构建针对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组成成员应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科研专家等组成,具体的课程设计安排由专家委员会深入研究后决定,确保课程内容中对专业实践教学量和质的提升。
5.加强师资建设
中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老师安排中应与本科院校不同。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就是一项有益的选择。双导师就是指电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由校内和校外两个老师共同完成,校内导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理论进行教育,夯实其基本素質能力;校外企业导师由一些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辅导,从实践方法论、解决问题创新论、理论实用论等多个层面为学生传授有益知识。为了提高中职院校培养电子信息专业实践人才的效率,学校也可以通过引进高质量人才来进行,针对教学要求聘请一些电子信息行业精英在校内广泛开展讲座活动,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与混合教学模式的结合对于提升中职电工专业教学质量的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问题,从课前、课中、课后中的应用以及构建合理培养体系、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希望对广大师生、中职院校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