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
2021-01-03金蕊
金蕊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成绩、思维能力、共情能力和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的高中语文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锻炼,很多老师也创新了教学方法,比如思维导图、单元整合教学、议题式教学等。这些方法都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各学科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通过分析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运用,探究该教育方法的优势。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引言
本文通过讨论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现代微阅读中的应用实践,通过分析和教学应用方法举例,探讨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教学方法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以此来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来更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一、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在老师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使用课堂导图,能够帮助老师在各个文章要素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加快老师的备课速度也提升了授课的质量。
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思维导图的引用主要在两方面对学生的学校效率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优化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是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思维发散能力和阅读速度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长时间的锻炼下,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更快地阅读文章内容并同时提取出其中的关键信息。摆脱了死记硬背和模式化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方式。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面临的问题
1、语文老师对思维导图教学方式不了解
据调查,大多数老师并不了解思维导图的含义。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在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加入了思维导图,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并没有重视到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没有在备课时进行具体的关键内容分析,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让思维导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教学任务繁重,忽视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教学任务繁重,高三以前就必须完成所有内容的教学,且教学期间还要面对各种阶段考试,这对老师的教学速度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所以老师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在考试之前将考试范围内的课文知识点全部讲解完。从而忽视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少创新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中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但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却十分单一,大多数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之外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思维导图顺利应用进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相关建议
1、根据课文内容,设立明确教学目标
每一篇现代文都有其明确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思想。比如《沁园春·长沙》,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内容却十分丰富。老师可以根据毛主席写作这篇文章的工农革命运动为背景展开介绍,再根据上下阕内容分别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讲解。上阕着重写景,描写内容包括层林、黄河、百舸、雄鹰、游鱼等。下阙则通过想象,表现出青年的壮志豪情。老师可以将这些关键内容都支座筋思维导图里,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方便老师继续进行文章的深入讲解。
2、将思维导图应用尽板书教学中
老师要学会融会贯通,将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融合。比如在板书教学中加入思维导图。在《回忆鲁迅先生》一课中,老师先安排学生进行通读和理解,明确该文章的写作目的。该文章目的明确,就是通过文字回忆鲁迅先生。老师先把该目的写在黑板上,再利用思维导图做出树状图,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大体分为几节内容,将每节内容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加入到树状图中,再分别对每节内容进行研读,对该内容进行分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3、提高对思维导图教学的重视
决定思维导图是否有效应用到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的前提是学校和老师是否对该教育方式提起重视。学校要定期展开培训,让老师意识到思维导图的重要性。老師也要提升对思维导图教育模式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增加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活学活用,保证思维导图能够正确、有效地应用到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从扩大思维导图应用到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结束语
不仅是思维导图,老师的思想不能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多多接触、了解和学习她人的先进教学模式,用更现代化的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各方面综合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冰冰.运用思维导图优化一轮复习的实践及反思[J].地理教育,2021(12):37-39.
[2]张惠丽.探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105-106.
[3]付月云.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