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role-play口语教学探微
2021-01-03阮静汪藕君
阮静 汪藕君
【摘要】Go for it初中英语教材section A中2D的role-play是通过前面看听说大量信息输入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一个语言交际场景,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都在此环节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不断反思和探索中成长,给出了自己在教学设计和角色扮演的具体操作方法,希望自己能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role-play;口语教学
【作者简介】阮静,汪藕君,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第一初级中学。
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确立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教育部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众所周知,英语学习不仅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还需要语言输出来检验和促进语言知識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针对Role-play的教学现状,试图通过不断实践,找到真正灵动的、真实的交际,努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Role-play是指Go for it !初中英语教材section A中2D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单元从听说转入中长篇阅读的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部分文本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包含了本单元的重点话题,又包含了section A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是在听的基础上给学生量身打造的真实情境下的真实交流,从而达到了“说”英语的目的,也就是在section A前面听说部分大量信息输入的同时,语言的输出应该在这里完成,而这种语言的输出并不是机械的操练,而是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完成真实的交际。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学习和反思,笔者借助两个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反思篇
在实际教学中,section A第一课时一般在40分钟内需要完成1a到2d 的教学内容,这是一堂看听说课,教师既要关注目标语言的教学和运用一些听力技巧培养学生听的技能,也要兼顾语言的输出。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两者兼顾。
1.时间预留不充裕,role-play教学形同虚设。在实际教学中,一般section A都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从1a到2d,最基本的目标语言都要在这个课时解决,因此要通过大量的看、听、说等活动形式来进行的语言输入活动。毫无疑问,2d就是第一课时的说的环节,也就是语言输出环节。因农村中学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语言接受能力有限,目标词汇、语言的呈现操练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受时间限制,教师常常把role-play处理成听力或阅读训练,配以True or False questions或回答问题、对话填空等形式,甚至会把它作为背诵材料让学生背诵、默写并掌握对话中的词汇、句型就可以了。
笔者曾听同事上《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的role play是这样处理的:为了呈现重点句型“It has been ...since..”,上课教师利用同学会的一张照片引出:We had a party on October 17th, it has been 22 years since we last saw our primary school classmates. It's interesting to see how people have changed. 上课教师成功地引出话题后并未对呈现的图片深挖,让学生用目标句型“... used to be...22 years ago, but now...”直接把焦点转移到2D对话上,让学生读对话,回答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 ? Who are they talking about ? What did Billy use to be ? 处理完三个问题后就逐句地讲解对话中的重点单词词组。
这是农村初中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教师把目标放在“教”教材上,也就是抓住了所谓的重难点或考点,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根本不存在learning by using 这一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情景创设不真实,role-play变成机械操练。由于教师操练定位粗糙,role-play常被设计成听音模仿后的一个机械训练,教师只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却没有挖掘文本、让学生体会情感,学生根本不知道情感从何而来,一味地把对话中的重点词组或句型挖去,然后让学生脱离书本,进行填写训练,这无疑是巩固语言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操练缺乏语境,教师也没来得及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其中情感,因此,对话操练显得呆板,完全没有交际的感觉。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My name's Gina”2D,主要是围绕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展开的一个对话,教师硬是把对话改成了替换黑体字的机械操练:
A: Good afternoon! My name's Linda. Are you Helen?
B: Yes, I am. Nice to meet you, Linda.
A: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her name?
B: She's Jane.
A: Is he Jack?
B: No, he isn't. His name's Mike.
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刚入中学,同学间并不熟悉这一事实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学生一定不需要盯着PPT去套用句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代词的用法,还可以认识很多新同学,结交很多新朋友,同时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成长篇
Role-play 是建立在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进行的。理解阶段就是为最后的“说”做铺垫的,两者缺一不可。
1.以问题为纽带,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整个role-play的过程是从整体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设置任务,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和概括信息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用文本插图,问题导向,预测文本内容,激起学生说的欲望。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第九单元“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Section A 2d时的这一课时是围绕Sun Ning、Anna和Jeff的生日party展开的,因此,笔者利用文本插图,舒缓学生情绪,进行预测,直奔主题。如:
T: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 are riding their bikes.
T: Yes, it's another way of saying “going bike-riding”.Please guess who are going bike riding and why they are going bike-riding.(對于这两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话可讲,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一定很好奇,也会迫不及待地偷看文本内容,企图找出图中的主人公。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是have a picnic,有的说是show their friend around the town,甚至还有的说是have a special birthday party.无论学生给的是哪种答案,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有效地激活了相关文化知识,同时也活跃了思维,让学生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本做好了铺垫。
(2)以问题为纽带,理清文本脉络,让学生有说的思路。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利用问题对2d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脉络结构,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使学生有话可说。在这堂课上,笔者呈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What did Jeff ask Nick to do on Saturday? Why? 2)Can Nick come? Why or Why not? 3)What did they do last fall? 4)When is Sam leaving? 5)When will they hang out?将上述问题答案串联起来就是:Jeff asked Nick to come to his house on Saturday because his cousin Sam is going to be here, but Nick can't come because he has an exam on Monday. He must prepare for it. Sam isn't leaving until next Wednesday. They will hang out on Monday.
笔者设计这些题目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呈现给学生一个非常真实的语境:好朋友来访,Nick因要准备考试而无法赴约,进一步了解情况后做出了周一一起去玩的安排。这给了学生一个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范本,有利于和谐同学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同时,也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单词(because、exam 、must)词组(have an exam、prepare for、not... until、hang out)和句型(Sam isn't leaving until next Wednesday),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掌握目标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一种培养。
(3)适时追问,话轮引导,让学生有内容可说。发问、追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追问也是进一步了解文本、处理文本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在上《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11 section A 2d “Talk about how things affect you”也做了如下尝试:
从初读对话,回答:Why is Alice mad? What is Bert's advice?入手,读并拆解文中人物情绪,引导学生关注Bert 是如何一步步地获得信息并给出建议的。
T: How many questions does Bert ask? What are they?(学生能迅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Ss: What happened? But what's wrong with that?
T: It seems that these two questions are similar, Why does he ask again?
教师抛出此问题后,学生立马再读问句,就能感受到Bert当时“困惑”情绪的,并通过Bert 追问得到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在此期间,教师还可以边追问边画“话轮图”。
Nancy在描述自己的问题时,是在Bert的追问下一步步描述背景、起因和影响,最后Bert才真正理解Nancy为什么mad,然后才给出相关的建议的。整个询问过程非常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九年级学生对朋友间的问题还是相当熟悉的,所以学生有话可说,通过三个话轮就顺利解决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这为接下去role-play的情景创设做好了铺垫。教师可以给出如:Your friend was late for your date.或Your friend told your secrets to others.
2.拆解人物情绪,学生模仿,使角色扮演活动立体化。笔者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4 2d时,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口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笔者让学生听音拆解说话人的情绪,并模仿其语音、语调和情绪为对话中的人物创设一个更加真实的情景。
(1)听音感受、模仿说话人情绪,使对话更具生命力。在听音模仿时,先引导学生听Jack和他妈妈对话时的语气,感受两人的情绪变化,为创设真实交际环境埋下伏笔。
【原文再现】
Mom: Come on,Jack!
Jack:Oh,no! Where's my bag?
Mom: Hmm...is it on your desk?
Jack: No. And it's not under the chair.
Mom: Oh!It's on the sofa.
Jack:Thank you,Mom.Err...where's the map?
Mom:I think it's in your grandparents' room.
Jack: Yes, it's on their bed! And my hat?
Mom: It's on your head!
Jack:Oh, yeah! Haha!
特别是Jack说话时的语气和情绪,从找不到包的焦急到找不到地图和帽子的不好意思,最后到找到东西后的“oh, yeah! Haha”体现的不是找到东西的喜悦,而是一种尴尬情绪。但这个示范对话本身并不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借助于对话这个载体,为学生搭建口语表达的支架和过渡,帮助学生实现拓展和提升。
(2)创设情景,分发任务单,在实际运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口说,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模仿对话中人物的语音、语调、情绪,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让角色更鲜活、立体。
七上Unit4 2d是Jack母子寻找物品的对话,笔者根据七年级学生实际(体育课必须带排球、进出校门和就餐必须佩戴校卡、红领巾等)创设了三个不同情景,让四个小组任选一个情景内容,然后各自准备对话,最后各组派出代表到讲台前表演。这样既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优势,又能让学生在讨论和修改中巩固新知,做到活学活用。
【情景再现】
①体育课前,班主任催促学生快点排队到操场,这时总有人拖拖拉拉的,为什么?
②学生排队去食堂用餐,体育委员催促:请大家检查一下红领巾、校卡是否佩戴;
③疫情期间,学校错时放学,学校广播首先响起的是:七年级同学放学时间到了,请整理好书包、戴上口罩(mask),有序离校。
学生一拿到任务单,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围绕校卡展开讨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到校后最紧张的就是校卡,一旦被值周班发现没有佩戴校卡,那后果一定是:扣班级分数、被班主任批评、加五倍扣除自己的考核分。鉴于此,学生围绕校卡展开讨论也是情理中的事。以下是两个组的“作品”:
【学生作品1】场景:排队上体育课时
A: Come on, B!
B: Oh, no! Where's my volleyball?
A: Hmm ... is it on the volleyball shelf?
B: No. And it's not under the desk.
A: Oh! It's over there, beside ...
B: Thanks. Err...Where's my school ID card?
A: Is it in your pencil box? B: No, it isn't.
A: Oh,look! It's in your hand. B: Oh,Yeah! Haha!
【学生作品2】场景: 上完体育课准备去食堂用餐
A: Come on,B!
B: Oh, no! I can't find ... I must find it. I need it to...
A: Hmm...is it on your desk?
B: No.And it's not in my koudai.
A: Oh! Maybe you lost it on the playground when we had P.E.class.
B: Maybe. Let's go and find it. A: Ok!
在整個小组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每一句话都是组员反复推敲的,既有原文的继承,也有创新,最重要的是小组讨论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创作过程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得体性,还要设法提高对话质量来战胜对手,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互动互评,多元评价,真正体现学有所用。在小组完成创作后只是完成了一半,让学生交换角色表演也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为了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表演过程中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班内展示之前,先以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展示,这样,每个组员都有参与表演或评价的机会,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笔者在上七上Unit4 2d时,就采用同伴互演互评的方法,从学生的扮演角色、内容和表情来进行打分,并给出Excellent,Good,Fair或Poor不同的评价。
再如,在演学生排队去操场上体育课这个对话时,有的学生把A当成自己的班主任、有的学生把A当成体育委员,和B之间的对话语气和表情截然不同,特别是学生模仿班主任的神情和口吻说话时,令全班捧腹。这样的课堂是任何一个学生都抗拒不了的。奇妙的是,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一个班主任是事事严谨的老班主任,学生只是把A演成他们的体育课代表(一个泼辣的女生),而另一个班的班主任是一个有点儿内向的年轻小伙,模仿他时的语气、表情都特别传神。好几个评委在评价时都给了五星好评。
三、教学反思
在初中英语role-play口语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教学问题的设置、学习任务的调配以及组织指导等方面都值得教师深思,其中情景创设和评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处理的,只要教师有心,一定能做好,但时间和课堂设计这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1.时间预留充裕,才能确保role-play口语交际的有效性。鉴于农村初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要想每单元的第一课时都能从1a到2d一气呵成,教师还得在教材重组和整合方面做功课。比如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课前预习关,教师要有语言的充分输入,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预留出15--20分钟用于语言输出。或者,section A教材课时分割作微调,把2d部分划分到第二课时,与grammar focus合并为一个课时,能保证role-play练习到位。
2.教学问题设置的艺术性。2d教学的设计才是role-play教学的灵魂所在,也是体现教师自身水平的地方,这也是笔者最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除了备课时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知识点设计问题,还得考虑问题是否有效、能否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这应该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修行。
總之,笔者以为只有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使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欣.初中英语role-play口语教学模式探究[J].英语教师,2018 (4):122-127.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