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1-01-03郭慧慧王兰
郭慧慧 王兰
【摘要】 本文从物联网安全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具体机遇与挑战。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对物联网概念有所了解并进行持续投入研究,物联网相关设施的研发与构建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物联网的建设、完善与使用等在市场竞争日趋充分的现代社会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其应用也受到物联网使用安全与隐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基于对物联网安全发展问题进行积极解决的目的而对物联网安全发展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等进行积极研究,揭示物联网架构,分析物联网安全发展可以采用的安全防范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物联网安全发展事业的进步有所帮助。
【关键词】 物联网安全发展 安全发展机遇 安全发展挑战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安全措施
引言:
物联网的发展跟随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来,信息技术领域竞争性的加强导致物联网的发展呈现快速扩张态势。随着有关技术发展状况的改变,物联网的竞争态势也会日趋激烈,同时物联网应用的安全风险挑战等问题也会日趋突出,相关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人员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物联网的安全发展机遇与挑战等对物联网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相关人员也应该投入更多力量用于研究物理网安全问题。
一、物联网安全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当今时代正是物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良好时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可以有效助推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与发展,实现我国以物联网为载体的新经济模式的出现与扩张。物联网经济已经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物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有重要影响,需要相关单位对物联网经济与技术等给予充分重视。近些年来的物联网发展确实也迎来较好机遇,其发展状况的良好性为物联网技术的持续进步提供充分动力。当然,物联网在发展良好态势的背景下同样面对大量发展问题,同样需要相关单位予以重视。相关单位应该在经济、技术快速革新的大背景之下充分利用物理网发展平台实现整体行业内容的进步与改进,推动物联网事业实现发展的前提下,维护好物联网安全发展的态势。
二、物联网安全发展的体系架构分析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的具体指向性内容有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内容中,物联网的核心含义指的是能够实现不同设备之间超出与原本应用目的的连接。不同应用事物之间的连接不再基于单纯互联网终端设备,不同事物之间的充分连接开始依托区域性的传感网络。其次,不同的网络影响事物可以通过不同标准的网络实现设备之间连接,其将连接的主体内容从原本的用户主体拓展为应用标的主体。最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构建的指向性同样指物联网所带来的设备智能化。物联网的智能化能够帮助提高相关事物的服务能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效果的提高。因应于物联网体系架构的具体指向性内容,物联网应该能够实现三个主要的应用特点。物联网设施应该是能够实现全面感知,能够实现传输安全并且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处理的设施。通过全面感知的功能,物联网相关设备可以获取到物体的具体信息,为其下一步设备连接和信息传输提供充分帮助。具体而言,物联网感知工具包括传感设备、二维码扫码设备与RFID等。通过传输安全性的功能,物联网可以实现不同网络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之间的充分衔接,将传输信息的内容进行安全性充分的快速传输,并且充分保证传输内容的完整性。通过对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功能,物联网可以借助大数据等工具实现对指数级数据量的快速而准确处理,为相关物联网设备的智能处理效果实现提供充分支持。就具体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内容展开而言,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主要被分成三个方面。感知方面、信息传输方面与物联网使用方面等共同构成物联网技术体系内容。在感知方面,物联网相关感知设备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感知能力而得到物联网相关设备运行所需要的充足信息。在这一方面中的RFID技术和其他传感技术等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信息传输方面,各种网络的信息传输都可以与物联网相关设备相连接,能够实现不同信息的大规模传输工作,将不同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进行聚合化处理。在物联网使用方面,物联网的大数据应用技术、物联网识别技术等内容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高智能化处理,实现不同物联网设备的有效运行,为物联网的应用进一步广泛和深入提供有效支撑。
三、物联网安全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3.1在感知方面的物聯网安全发展挑战
首先,物联网的感知方面安全发展挑战包括对RFID的攻击性挑战问题。物联网破坏主体可以通过数据攻击的方式实现对物联网网络连接设备内容的破坏,通过对物联网设施的物理破坏行为而将物联网的运行内容进行破坏,盗取相应客户信息内容等。相关破坏主体还会通过对信息感知功能发挥的物联网信息通道进行堵塞的方法来削弱物联网的使用安全性,导致其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感知能力的双向降低。安全迫害主体会通过对自身网络攻击行为的外部伪装等骗过物联网防御系统,实现对物联网内容的攻击效果。其也可以通过对网络合法应用信息的窃取等进行以合法手段掩盖下的非法信息攻击行为,进而导致物联网发展安全问题的产生。相关物联网破坏主体会通过将多种攻击行为进行复制性操作的方式将物联网中的信息进行偷取,进而实现对物联网的破坏。其次,物联网的感知方面安全发展挑战同样包括对传感网络系统的攻击性挑战问题。区域性的无线网络是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物联网的良好应用效果离不开物联网络的区域性感知方面无线网络的帮助。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现阶段的物联网应用内容等包括各种物联网应用信息。应用信息的内容和物联网设备的应用相关,因此和一些用户的隐私内容也高度相关,需要相关单位加强对物联网传感网络的保护。就具体的无线网络的安全挑战行为而言,其安全挑战内容同样具有多样化。相关传感网络攻击主体可以通过对网关节点内容进行攻击性行为的方式窃取用户的信息使用秘钥,进而实现对物联网中的信息窃取,影响物联网安全发展。网络攻击主体可以对网络信息传感网络中的相关节点进行捕获,进而保证其信息传输安全性遭受显著降低,影响物联网络安全。攻击者也可以通过传感网络中相关信息窃取的行为而对不同信息通路链条中的信息传输内容进行窃取,通过网络信息分析手段将信息传输中的关键数据内容进行分离,实现对具体安全影响性信息的获取,进而导致物联网安全发展出现挑战性问题。
3.2在传输方面的物联网安全发展挑战
物联网信息传输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信息数量的巨大化。而海量的信息传输需求对物联网络的传输能力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我国物联网建设中的核心网络建设情况较为良好,能够适应对海量网络数据存储的要求,但是因为网络传输通道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等方面问题,网络信息传输的阶段性关口容易出现信息传输堵塞问题,进而导致信息传输服务能力的减弱,影响物联网的安全发展。因为物联网能够实现不同网络路径的充分信息链接,因此不同的网络内容需要依靠不同链接工具进行传输衔接,这位网络攻击者的物联网攻击行为提供空间。
3.3在使用方面的物联网安全发展挑战
物联网的具体应用用户的数据内容需要被存储在物联网应用设备之中,这些设备的信息存储容易被通过设备等终端攻击行为而导致信息被窃取,从而影响物联网络的使用安全,更是影响民众的物联网使用效果。
四、物联网安全发展的安全措施分析
4.1在感知方面的物联网安全发展措施
首先,相关单位应该根据RFID的具体安全防护要求而采用对应安全防范发展措施。相关单位应该对物联网络使用的用户标签进行妥善管理,对网络用户的认证工作更加重视,保证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与信息防护,利用用户标签管理机制尽可能减少网络感知信息主体的偏差性。同时相关单位也应该充分利用进场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对RFID相关应用信息的切实保护。对于利用RFID技术手段进行对物联网用户信息破坏等行为,相关单位同样应该利用相应技术手段加大惩处力度。其次,相关单位应该根据区域性感知无线网络的使用环境复杂性,将无线感知网络中的具体安全秘钥技术和安全信息传输与处理路径等相关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升级,以实现安全传输网络的充分安全性。
4.2在传输方面的物联网安全发展措施
为了保证物联网发展的传输领域安全性,相关单位应该在物联网络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传输终端和传输终端之间传输的有效措施,同时保证点对点传输方式的加密工具有效性。此种传输方式的采用需要物联网络传输的全过程均实现信息加密性质的传输,尽可能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但是因为传输节点的广泛性,因此加密信息在每一个传输节点进行二次传输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信息的解密和重新加密的反复过程,因而会造成信息泄露风险的增加。因此,相关单位应该想办法实现网络信息传输终端的尽可能少量化,同时也应该提高信息传输节点的防护性,保证物联网安全发展态势。
4.3在使用方面的物联网安全发展措施
相关物联网控制单位应该在其数据智能化处理操作数据库中加强对数据库内容访问的防御。相关单位应该控制访问者的信息标签内容,将不同的用户区分开来,明确不同网络用户的具体操作权限内容,从而维护物联网的安全发展。相关单位同样应该依托加密制度手段等提高不同场景的物联网安全使用效果,同时为网络攻击行为的追溯提供切实帮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其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物联网发展同樣面临复杂安全性挑战。相关单位应该针对安全性问题采用积极措施提高物联网应用安全性,从而推动我国物联网事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化存卿.物联网安全检测与防护机制综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8,5210:1307-1313.
[2]杨伟,何杰,万亚东,王沁,李翀.基于IEEE802.15.4e标准的工业物联网安全时间同步策略[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7,5409:2032-2043.
[3]杨威超,郭渊博,李涛,朱本全.基于流量指纹的物联网设备识别方法和物联网安全模型[J].计算机科学,2020,4707:299-306.
[4]邵子豪,王慧强,孟庆川,吕宏武,冯光升.工业物联网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高技术通讯,2020,3009:908-917.、
[5]曲朝阳,董运昌,刘帅,沈志欣,于建友,李育发.基于生物免疫学方法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安全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0,4402:1-12.
[6]李森森,黄一才,郁滨,鲍博武.基于PUF的低开销物联网安全通信方案[J].电子学报,2019,4704:81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