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借助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深度学习的策略分析

2021-01-03张雨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引导学生策略分析初中历史

张雨舟

[摘    要]深度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进行深度学习对于学生辩证思考能力、历史大局观、家国情懷和历史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变化,结合课堂实际对深度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索。基于此,本文旨在介绍利用史料进行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方式方法,并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引导学生;初中历史;策略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过去只把教科书灌输给学生的片面做法,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中教师帮助学生探究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即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发源于70年代后期的美国,是指学习者通过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运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并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史料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大局观,从而进行批判性思维。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借助史料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呈现多视角史料,进行辩证思考

史料是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可见在解读历史事件中,利用史料辩证思考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视角、多维度史料,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中的辩证思维和史料实证素养。

以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为例。过往的授课中,教师多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史料呈现给学生,从而很容易得出太平天国打击封建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创造条件的进步意义,但是对于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分析,也需要相当的史料进行解析。为此,教师也应该换一个视角,给学生呈现普通亲历者的相关史料,如《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太平军“从余姚出发,入慈城小西门,其行以爆竹导路,所过沿户攫食,捉人舁负……自郡城北至丈亭,逐段设立贼夆,恣意苛索”。由此可以看出太平军在军事征战中的另一面,从而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多视角史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在得出太平天国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分析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二、补充完整史料,树立历史大局观

囿于篇幅和层级要求的需要,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往往采用归纳式呈现,作为教师,为学生补充完整史料,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树立历史大局观。

以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1课的重点和难点,教科书中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基于《南京条约》原文进行总结归纳而成,为了引导学生加强对条约本身的理解,我通过为学生展现条约全文的方式,进行深度教学。

首先为每位学生提供《南京条约》全文复印版,让学生自行阅读,圈画关键词,并谈谈对条约全文总体的印象。有学生指出,条约中出现多处“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大皇帝加恩”等字眼,大大有别于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普遍印象。其次,鼓励学生将教科书中的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与条约原文进行对比,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指出,香港岛的割让是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大事件,但是在《南京条约》原文中,只写了一句“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还有学生提出,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形成了有利于西方列强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的借口,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原文中写的是“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为什么出现上述这些现象?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着手,得出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以天朝上国自居,不具备近代外交意识,与时代脱节的结论。由此,学生通过对完整史料的深度学习,从而与教科书中的知识进行了深度融合,也更好地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三、史料与情境结合,培养家国情怀

有些中学生对史料有畏难情绪,总觉得史料是长篇累牍的文言文书写,不愿深入钻研,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将史料与情境相结合,提升学生钻研史料的兴趣。要知道史料绝不是冷冰冰的记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必须贯彻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初中历史承担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重任,将史料与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史料的温度,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讲到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我为学生呈现的是辛亥革命元老吴玉章的回忆录,里面是这样提到战争的:“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件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学生读完后,和作者产生了强烈共鸣,感受到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主权岌岌可危的切肤之痛。再如,讲到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背景时,很多同学对鸦片不甚了解,对它的危害也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图片导入的方式,用几张图片简单为学生讲解罂粟花提炼成罂粟果最后制作成鸦片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了解鸦片是什么。再选取晚清诗人陈澧的《炮子谣》一诗,请学生上台朗诵,当学生读道“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烧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时,自然而然明白了鸦片走私的危害以及中国禁烟的必要性。

四、史料与史料对比,提升学科素养

史料是我们認识历史事实的基础,但是在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发现史料是多样的,同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如何辨析史料,是摆在学生历史学习的大课题。教师必须坚持“论从史出”的导向,教会学生将史料与史料进行对比、辨析,从而提升学生辨析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以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为例,关于七七事变爆发的背景,教科书写的是“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其中要求搜查和炮轰防地属于客观事实,而书中主观表述部分的“借口”与“早已准备”是如何得出?日军是否真的蓄谋已久?这些都可以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己进行史料对比,加深理解。为此,我选取了这两则史料。

史料一:在北平卢沟桥外进行夜间演习之日军,遭到中国驻军数十发子弹的“非法射击”,目前双方交涉破裂,陷入战斗状态。日军“隐忍自重,没有反击”,要求中方道歉被拒后才“开始应战”;此后经中日交涉,决定各自后撤,但“中国军队毫无撤退诚意,并再三向我军攻击”。

——[日]《朝日新闻》于7月8日以“号外”报道

史料二:那时候,在东京政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之间,私下盛传这样的谣言:“七夕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对此大吃一惊的军部和政府的一部分消息灵通人士,似乎就不约而同地秘密派出了各自的视察人员。

——[日]《今井武夫回忆录》

史料一是日本报纸于七七事变第二天对该事变的报道,史料二是日本驻华大使馆武官的回忆录,通过两则史料对比,学生认识到:早在事变发生前,风声就传遍了日本政界,七七事变是日本方面蓄谋已久的武力侵华事件,由此可得出,史料一将日军挑起事端的责任嫁祸给中国军队的报道是明显站不住脚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史料对于探索初中历史深度学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史料突破浅层教学的旧有框架,搭建深度教学历史课堂,是对教师自身的更高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辩证思考能力、树立历史大局观、培育家国情怀和提升历史素养的关键一步。这就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顺应时代变化,把握深度教学脉络,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更多探索,从而真正将深度教学落到实处,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明.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1).

猜你喜欢

引导学生策略分析初中历史
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