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2021-01-03王文慧
王文慧
摘 要:中国花鸟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历经千年的发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艺术精神。无论哪个时代的艺术家对作品与时代的融合都十分重视,利用世间万物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表现物我两忘的统一境界,从而推动艺术创作与时代的发展。人们崇尚自然的理念也通过花鸟画得以体现,通过简单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反映强大勃发的生命力,用微小的事物传递对生命的追求,与此同时又将作品与时代联系起来,使作品不断上升至新的艺术高度。因此,研究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对于进一步继承与创新花鸟画的精神内涵,推动花鸟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花鸟画;时代精神;中国画
当今社会处于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商品画市场蓬勃发展。然而,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使书画市场有了明显的功利目标,从而忽视了中国书画的精神意义和其中蕴藏的根本内涵。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画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绘画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适当地反映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描述自然特征和社会现象更加直观。中国花鸟画是一种体现时代活力和时代发展状况的绘画艺术,画面中呈现的一切花草鸟兽,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站在时代的角度,对中华传统花鸟画作进一步探究,挖掘中国花鸟画的文化精神内涵,探索其丰富的气韵和意境,对当代人进一步继承与发展花鸟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从写实走向写意,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花鸟画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如果绘画的审美学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绘画可能就难以发展下去。“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石涛针对当时被摹古风气笼罩着的沉闷画坛做出的评判,花鸟画的创作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花鸟画通过对花、植物和动物的描绘,表达人类的情感。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花鸟画都必须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展现新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情感。
(一)画家与社会生活
在绘画艺术中,画家大部分的灵感来源于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周围的细小事物,这反映着人与时代的关系。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花鸟鱼虫以绘画的形式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之上的纹饰。当时的环境比较恶劣,生产力水平也比较落后,但绘画在陶器和青铜器上的表现却是栩栩如生。唐代的花鸟画独立成科,主要为了迎合宫廷贵族的趣味,画于屏风与团扇上作为装饰;五代是中国花鸟画迈向鼎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画家——黄筌与徐熙,他们代表着花鸟画的两大艺术流派,画史上称之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宋代的花鸟画升华了当时的艺术,宋代小品的兴盛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密切相关,而受花鸟画的影响,宋代小品更加讲究意境和笔墨,在有限的事物中观照着画外的无穷意境,反映着当时的时代气息和社会状态;元代花鸟画的象征功能进一步增强,逐渐具有人文情趣;明代统治者从民间网罗职业美术家和艺术家,使其创作符合贵族趣味的艺术品,发挥宫廷美术政治教化的职能。宫廷绘画的主要成就就是花鸟画,既继承宋代院画传统又有所变化。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逐渐生长。明末,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的美术作品,打开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画法的对比与融合。清代随着市民阶级兴起,花鸟画渐渐从自娱到娱人,审美向市民靠拢,绘画风格转向夸张奔放。
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强调艺术家的创作不仅要以大自然为师,更要从现实事物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创作素材,使得画面有强大的支撑。花鸟的取材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花卉植物会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变化,甚至有些花的花期十分短暂,花卉不像自然山川湖泊,只有时令的变化。因此要想使画面体现出时代感,深入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清初画家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时代对艺术创作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每个时代都有新的产物出现,因此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固然值得学习,如清代的“扬州八怪”对花鸟笔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如果持续学习“扬州八怪”的绘画技法,中国花鸟画必然会陷入“闭环”。20世纪的林风眠,巧妙地运用“中西融合”,将西方的色彩表现与我国传统的造型进行融合,使之共同作用于画面,为中国花鸟画注入新的血液。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通常体现在作品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中。花鸟作品的时代精神,不是随心所欲的胡涂乱抹,也不是异想天开的随意构思,更不是舍弃传统的盲目创新,更不会是东拼西凑的“土洋”结合。它是具有极高艺术素养的画家,用广博的文化学识、专业的理论知识,基于對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所构建的精神家园。
(二)审丑与审美
在西方意识中,美丑是大相径庭的。美是纯洁的,而丑陋是逆境和邪恶的化身,往往代表着灾难和邪恶等一些不美好的事物。与西方不同,中国在美丑相依的文化背景下,出现了许多不完美但极其受欢迎的艺术形象,并且这些形象经久不衰。中国古典美学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把美和丑对立起来,而是认为美与丑是一个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并且相互渗透。
夏商周时期,人们使用的器皿、建筑上常有饕餮之类狰狞丑陋的怪兽纹案,之后的许多文人画家也喜爱画枯树怪石。与西方执着追求精确的概念不同,中国古代更强调感性与直觉。先秦以来,中国的美丑观就不依附于事物的外表,而是以道德的高低来判断。中国对于美丑和善恶一直是以辩证的态度看待,这就是庄子一直强调的“自然天成”的平衡之美。中国美学从自然与社会的角度肯定了丑的独立性,并形成了求真、豁达、包容的美丑观。以苏轼为例,他用高大的枯木、参差不齐的奇石来表达自己对生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情感,用危险和奇异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中国花鸟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花鸟画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因为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历来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审美的愉悦。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对于书画艺术的审美水平与欣赏趣味。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创作者应该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审美对象融合,把内心情感转移到自然中。人们的审美走向基于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正是这种向往和热爱,使他们孜孜不倦地深入大自然,用真实的面貌和情感描绘大自然,从而表现大自然内外合一的美。
(三)从写实到写意
花鸟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绘画艺术,它具备独特的审美视角。从写实到写意,花鸟画的主题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由此可见花鸟画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享受,并且能培养观者的气质。因此,无论是风格娟秀雅丽的写实工笔画,还是潇洒清逸的写意花鸟画,都要保留独特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体现中国的艺术精神。
花鸟画在魏晋以前处于萌芽时期,到了隋唐逐渐被人们重视,愈发成熟。画面造型准确严谨,是唐代花鸟画的审美取向。许多画家创作态度严谨,对创作形象进行仔细分解研究,充分把握其生长规律;在笔法上讲究工整细腻,具有严谨的写实态度与较娴熟的写实技巧,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内涵。此时较为优秀的画家如边鸾、薛稷等。
从晚唐到宋元,花鸟画开始注重主体精神的描写。宋代花鸟画追求“气韵生动”,并认为韵味与人品修养有密切的关联,尚意的审美心态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此时的画家喜爱水墨写意,不再追求对自然事物极其细微的描写,而是追求有感而发,托物言志。
元代提倡“以书入画”,对笔墨非常重视,笔墨成为评判绘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水墨花鸟成了士大夫直抒胸臆的主要题材,追求“似于不似之間”成为当时的审美时尚。“吴门画派”的崛起极具代表性,他们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注重意趣,精通笔墨,刚柔并济、素朴雅致、秀外慧显成为他们花鸟画的普遍特点。明代中叶之后,人文主义的意识逐渐增强。花鸟画的创作将笔墨情趣放在首位,不拘泥于形似,而是更加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开始强调“书画同源”的美感。清代是商业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扬州八怪”是代表扬州画坛新风的一批画家,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通过书画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打破成法约束,解放个性,既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又反映时代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花鸟画有了新的内容、形式和内涵。创作者不再仅仅只是关注审美对象的形态和色彩,而是更加注重审美主体的精神内涵美学,这一巨大的转变无疑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花鸟画充分地发挥了自我表现和张扬个性的特性,从而逐步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趣味。
二、花鸟画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花鸟画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体系和精神意义。中华文化千年的历史积淀,使花鸟画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每个时期、每个朝代的画家在自身情感表达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基于以往的经验,技法愈加成熟,技艺也越来高超,与时代的发展也愈加契合,使花鸟画的精神得以传承。花鸟画的历史地位独特,在艺术史上无可替代。它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值得世代传承,其独特的文化也是促进中华民族品格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科技不断涌现,绘画的形式和技法也会越来越多样,冲击人们的视觉。因此,艺术家要不断反省自己的创作理念。如果一味守旧而不去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将会失去创作的活力,艺术的生命力也会消失殆尽。时代在变化,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也不会止步不前,因而艺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勇于突破、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雷家民.花鸟画的时代精神[J].国画家,2014(6):25,23-24.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